天天看點

古人的真實生活是啥樣的(百家争鳴28)

古人的真實生活是啥樣的(百家争鳴28)

又一個人才際會的時代來臨了,在春秋時期第一個人才集中的時代是在100多年前,那時是霸主們的時代,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等以及他們的左膀右臂百裡奚、管仲、賓須無、巫臣等不計其數。

而到了100年後的公元前500年的50年代左右,又是一個人才際會時代,有孔子、季劄、子産、老子、晏嬰、司馬穰苴等,往後三十年還有孫武、範蠡、伍子胥等一大票大神。

是以說春秋時期的曆史就好看在這,走在曆史的時光隧道中,随便往出扔一榔頭,就能砸着幾個曆史名人。

那個年頭能認識幾個字,就已經是當地學者了,出門就能給人寫字,這就已經是有文化的人了,是以當年想走進官家謀生,有點技能就差不多,是以會顯得曆史名人很多,而且這些曆史名人們的思想都是在人類社會初期非常樸素的處世之道,用在今天有其實用性,當然,多數已經不适用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價值觀。

說到這裡,順便提一下認字這個事情,其實在春秋時期,各個地方的文字和語言都是不同的,是以到了後世秦始皇才要書同文,就是為了行政的統一,文化的統一才是真的統一。當年中國大大小小的語言有幾千種,别的不說,各個諸侯都有自己的官方文字,雖然那時以雅言為統一的官方用語,但是地方還是有很大的差別,先不說當年,就是現在資訊交流如此發達的當下,我們村和15公裡外的村子語言也有些許的不同,是以那時文字和語言可以說是,全球每個地域都不相同。

那時不僅是語言不統一,而且文字還極其繁瑣,當時的甲骨文或者篆字都是象形文字演化的初期,沒有過度的簡化,是以那個字非常的繁瑣,你能認得就已經是學者了,如果寫出來,那就是大文豪。可以這麼說,當時的文盲率幾乎是接近100%的。

先不說春秋時代,就說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文盲率是80%,到了90年代的時候還有70%的文盲率,是以我們小時候上一輩人挂在嘴邊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了”。

但是随着九年義務教育的推行,21世紀,咱們國家的文盲率隻剩下不到3%了,但是這麼多人口,文盲也是好幾千萬人呢。

是以大家應該知道,古代的教育是貴族教育!我國能安安靜靜得種地幾千年,和教育不普及有着重要的關系。

是以我們經常看古裝電視,女的知書達理,男的出口成章,女的美若天仙,男的風度翩翩,似乎這就是古人的常态。其實這種人放眼曆史打着燈籠也數不出來幾個。其實古代人的真實形象,男的多數就是農民的形象,粗布麻衣、一身臭汗,女的就是持家顧謹,唯唯諾諾。

因為這是大多數,而且是絕大多數,這些才是真實的曆史。但是這樣的曆史是沒人喜歡看的,大家更願意看那些被正史流傳下來的,更願意看那些帶着目的性流傳下來的曆史。

是以這一節我打算說說真實的曆史!

我依舊記得2017年寫秦朝的時候,我對曆史了解的那句話“曆史就是用來被遺忘的”,留下的曆史都是帶着曆史的目的性。

公元前535年!吳國一個農戶婦女的一生!

吳國!

那時吳國常熟還是個小鎮,農民王老好淩晨四點起床,拿起農具,那是昨天剛剛和村裡鐵匠定做的犁铧,還是生鐵的,王老好是特别的喜愛,總算用上了新的生産工具,他是村裡為數不多幾個用上鐵具的農戶,因為他的鄰居,用的還是硬木抛子。

早早來到了地裡,王老好用麻繩穿過犁眼,綁在腰上,他在前邊和老父親拉,老婆在後邊扶着犁,一直到上午十點,日頭已經老高,王老好一家回家吃飯。飯後午睡一個時辰,到了下午,再去地裡幹點活,下午四點就回到家裡,此時太陽臨近薄暮。

隔壁張大嬸遠方親戚前來探望,帶來了兩隻鴨子,炖了一鍋,給王老好隔着牆頭送了一碗。王大嬸早年喪偶,之後就沒有再嫁人,兩家關系和和睦睦。平時張大嬸家裡有個七頭八難的,這王老好也多照顧。

一家吃罷了飯,張大嬸抱着一個葵花餅子就來串門了,大嬸進門一盤腿就上了炕,把葵花餅子扯下一半,這兩家就嗑起了瓜子。

張大嬸就拍了拍王老好老婆的腿,低聲說:“聽說咱又要和楚國打仗了,前季打的糧食全給交了,剩下這點,都不知道能不能糊口。”

王老好此時正蹲在門口嚼樹葉,聽到這個,頓了一下也沒有多說什麼。

張大嬸和王老好的媳婦一直唠到明月當空,王老好就在門口石頭上坐了一下午,不知道在想什麼。

當晚一夜無話,王老好把白天用過的鐵犁铧擦了擦,就早早的睡去。

第二天王老好早早到河邊打了兩條魚,一條給了張大嬸,一條讓媳婦炖了,這魚還沒有端上來,張大嬸就喊王老好:老王哎,後村在說征兵的事,你快去瞧瞧吧。

這王老好眉頭一皺,就耷拉着麻鞋大步向後村走去。

這時有個穿着比普通人好一些的人正在大聲的喊叫,“楚國的十二國水軍已經順着江來了,咱們前邊軍兵不足,會遊水的,有力氣的各位,咱們明天去吳州那裡。”

王老好一看,有個平時特别喜歡欺壓村民的村霸,此時站在那兵長身後,看來是被委派的帶隊人。

王老好當場就被村霸點了名,王老好沒言聲,他不敢啊,因為已經有兩個不想去的被打趴在地,這時還在擦鼻血。

回到家中,王老好和媳婦張大嬸子,以及老父親交代了一些事情,說短則兩三月,長則一年就回來了。媳婦是哭了一陣子,張大嬸子也是長籲短歎。

雖然吳國打仗都是小打小鬧,但也是會有傷亡。老父親交待王老好,“孩兒啊,你到時候打仗别往前邊戰,真的打起來的時候,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你得回來呀。”

王老好說沒事大大,我知道了。

第二天臨走時,村裡一群老人和婦女站在村頭送着一隊青年出了村口,都是悲悲切切。

寒來暑往,轉眼就是一年。王老好的媳婦不知道哭了多少回,老父親也不知道去村霸家問了多少次,全村都沒有消息。

這煎熬啊。

又過了十天,村霸帶着人回來了,但是人數比走的時候少了很多。

一村子婦女老人都是跑着去迎接的,他們要知道自己的親人有沒有回來。

王老好的媳婦跑到村口,在人群中掃了好幾次,都沒有看到王老好,就問村霸,我家的呢。

村霸隻說了一句,死了。

“沒有回來的,就是死了”。

頓時村口哭聲一片,而另一邊回來的則是喜極而泣,回來就好回來就好,暗暗慶幸自己家人沒事。

一年四季,輪回着又輪回着。

20年後,王老好的媳婦已經是五十歲的老婦,悲悲切切坐在門口石頭上喂鴨子。

張大嬸子,早在五年前病死了,老公公也因思子悲切,含思而去,女兒也在五年前嫁了出去,很久沒有回家。

王老好的媳婦沒文化,也沒法跟人傾訴心裡的苦,經常吃着飯就流淚了。

好在時間很長了都快想不起來王老好是什麼樣子了。

當晚,王老好的媳婦,也在草屋離開了人間。

這個小故事就這麼結束了,你問什麼是人生。我知道燈紅酒綠、大魚大肉、衆星拱月這是一生,但我知道這不是多數人。

在春秋年代,乃至之後的2000年農業社會中,中國的男人們就是樸樸素素的農戶,甚至不少低級官員工資低的也都經常自己種地,太陽把皮膚曬得棕黑,三十歲就一臉的皺紋,他們都是背着腰,弓着背的樣子,是的,他們就是長期被壓迫。

中國的女人們,就是規規矩矩,相夫教子,唯唯諾諾,炕上一把剪子,地上一把鏟子,忙裡忙外,終生就是平平淡淡的過着。

隻有多數人在溫和的世界裡,做着沒有風波的事情,我們的農業文化才會溫和而殘忍得流淌三千年。

現在我經常和一些小孩子聊天,應該是和自己的顧客聊天,因為我也在賣漢服,這些小孩子的話就是,要是在古代多好啊,可以天天穿漂亮的漢服,吟詩作畫,不用上班之類的雲雲。

我心裡一陣苦澀,是的,古代确實有這樣的生活,但是,這是絕少絕少數人的,古代的女子,多數是穿着粗布麻衣,和自己的丈夫地裡刨食,相夫教子其實很累的。

雖然沒有現在這麼累,但是也不好過。我面對這樣的顧客都會告訴他們,“嗯,你現在也可以這樣啊,也可以穿着漂亮的漢服吟詩作對,你可以選擇你想要的生活。”

那些打擊小孩子的話,我是說不出口,把那些古代美好的想象留在今人的懷念中,希望他們能夠過上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吧。

關于春秋時期的曆史,其實就是這樣,因為我寫的是戰争史,大家可能以為曆史就是戰争,其實曆史多數的空白期,大家就是在本本分分種地、打魚、編筐、打孩子。

公元前536年,範蠡出生,公元前535年,孫武出生。這個時候大軍事家司馬穰苴也開始走上齊國的舞台,這些都是那些大神的時代。

一将功成萬骨枯,是事實,也是歎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