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人的真实生活是啥样的(百家争鸣28)

古人的真实生活是啥样的(百家争鸣28)

又一个人才际会的时代来临了,在春秋时期第一个人才集中的时代是在100多年前,那时是霸主们的时代,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等以及他们的左膀右臂百里奚、管仲、宾须无、巫臣等不计其数。

而到了100年后的公元前500年的50年代左右,又是一个人才际会时代,有孔子、季札、子产、老子、晏婴、司马穰苴等,往后三十年还有孙武、范蠡、伍子胥等一大票大神。

所以说春秋时期的历史就好看在这,走在历史的时光隧道中,随便往出扔一榔头,就能砸着几个历史名人。

那个年头能认识几个字,就已经是当地学者了,出门就能给人写字,这就已经是有文化的人了,所以当年想走进官家谋生,有点技能就差不多,所以会显得历史名人很多,而且这些历史名人们的思想都是在人类社会初期非常朴素的处世之道,用在今天有其实用性,当然,多数已经不适用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认字这个事情,其实在春秋时期,各个地方的文字和语言都是不同的,所以到了后世秦始皇才要书同文,就是为了行政的统一,文化的统一才是真的统一。当年中国大大小小的语言有几千种,别的不说,各个诸侯都有自己的官方文字,虽然那时以雅言为统一的官方用语,但是地方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先不说当年,就是现在信息交流如此发达的当下,我们村和15公里外的村子语言也有些许的不同,所以那时文字和语言可以说是,全球每个地域都不相同。

那时不仅是语言不统一,而且文字还极其繁琐,当时的甲骨文或者篆字都是象形文字演化的初期,没有过度的简化,所以那个字非常的繁琐,你能认得就已经是学者了,如果写出来,那就是大文豪。可以这么说,当时的文盲率几乎是接近100%的。

先不说春秋时代,就说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文盲率是80%,到了90年代的时候还有70%的文盲率,所以我们小时候上一辈人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了”。

但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21世纪,咱们国家的文盲率只剩下不到3%了,但是这么多人口,文盲也是好几千万人呢。

所以大家应该知道,古代的教育是贵族教育!我国能安安静静得种地几千年,和教育不普及有着重要的关系。

所以我们经常看古装电视,女的知书达理,男的出口成章,女的美若天仙,男的风度翩翩,似乎这就是古人的常态。其实这种人放眼历史打着灯笼也数不出来几个。其实古代人的真实形象,男的多数就是农民的形象,粗布麻衣、一身臭汗,女的就是持家顾谨,唯唯诺诺。

因为这是大多数,而且是绝大多数,这些才是真实的历史。但是这样的历史是没人喜欢看的,大家更愿意看那些被正史流传下来的,更愿意看那些带着目的性流传下来的历史。

所以这一节我打算说说真实的历史!

我依旧记得2017年写秦朝的时候,我对历史理解的那句话“历史就是用来被遗忘的”,留下的历史都是带着历史的目的性。

公元前535年!吴国一个农户妇女的一生!

吴国!

那时吴国常熟还是个小镇,农民王老好凌晨四点起床,拿起农具,那是昨天刚刚和村里铁匠定做的犁铧,还是生铁的,王老好是特别的喜爱,总算用上了新的生产工具,他是村里为数不多几个用上铁具的农户,因为他的邻居,用的还是硬木抛子。

早早来到了地里,王老好用麻绳穿过犁眼,绑在腰上,他在前边和老父亲拉,老婆在后边扶着犁,一直到上午十点,日头已经老高,王老好一家回家吃饭。饭后午睡一个时辰,到了下午,再去地里干点活,下午四点就回到家里,此时太阳临近薄暮。

隔壁张大婶远方亲戚前来探望,带来了两只鸭子,炖了一锅,给王老好隔着墙头送了一碗。王大婶早年丧偶,之后就没有再嫁人,两家关系和和睦睦。平时张大婶家里有个七头八难的,这王老好也多照顾。

一家吃罢了饭,张大婶抱着一个葵花饼子就来串门了,大婶进门一盘腿就上了炕,把葵花饼子扯下一半,这两家就嗑起了瓜子。

张大婶就拍了拍王老好老婆的腿,低声说:“听说咱又要和楚国打仗了,前季打的粮食全给交了,剩下这点,都不知道能不能糊口。”

王老好此时正蹲在门口嚼树叶,听到这个,顿了一下也没有多说什么。

张大婶和王老好的媳妇一直唠到明月当空,王老好就在门口石头上坐了一下午,不知道在想什么。

当晚一夜无话,王老好把白天用过的铁犁铧擦了擦,就早早的睡去。

第二天王老好早早到河边打了两条鱼,一条给了张大婶,一条让媳妇炖了,这鱼还没有端上来,张大婶就喊王老好:老王哎,后村在说征兵的事,你快去瞧瞧吧。

这王老好眉头一皱,就耷拉着麻鞋大步向后村走去。

这时有个穿着比普通人好一些的人正在大声的喊叫,“楚国的十二国水军已经顺着江来了,咱们前边军兵不足,会游水的,有力气的各位,咱们明天去吴州那里。”

王老好一看,有个平时特别喜欢欺压村民的村霸,此时站在那兵长身后,看来是被委派的带队人。

王老好当场就被村霸点了名,王老好没言声,他不敢啊,因为已经有两个不想去的被打趴在地,这时还在擦鼻血。

回到家中,王老好和媳妇张大婶子,以及老父亲交代了一些事情,说短则两三月,长则一年就回来了。媳妇是哭了一阵子,张大婶子也是长吁短叹。

虽然吴国打仗都是小打小闹,但也是会有伤亡。老父亲交待王老好,“孩儿啊,你到时候打仗别往前边战,真的打起来的时候,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你得回来呀。”

王老好说没事大大,我知道了。

第二天临走时,村里一群老人和妇女站在村头送着一队青年出了村口,都是悲悲切切。

寒来暑往,转眼就是一年。王老好的媳妇不知道哭了多少回,老父亲也不知道去村霸家问了多少次,全村都没有消息。

这煎熬啊。

又过了十天,村霸带着人回来了,但是人数比走的时候少了很多。

一村子妇女老人都是跑着去迎接的,他们要知道自己的亲人有没有回来。

王老好的媳妇跑到村口,在人群中扫了好几次,都没有看到王老好,就问村霸,我家的呢。

村霸只说了一句,死了。

“没有回来的,就是死了”。

顿时村口哭声一片,而另一边回来的则是喜极而泣,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暗暗庆幸自己家人没事。

一年四季,轮回着又轮回着。

20年后,王老好的媳妇已经是五十岁的老妇,悲悲切切坐在门口石头上喂鸭子。

张大婶子,早在五年前病死了,老公公也因思子悲切,含思而去,女儿也在五年前嫁了出去,很久没有回家。

王老好的媳妇没文化,也没法跟人倾诉心里的苦,经常吃着饭就流泪了。

好在时间很长了都快想不起来王老好是什么样子了。

当晚,王老好的媳妇,也在草屋离开了人间。

这个小故事就这么结束了,你问什么是人生。我知道灯红酒绿、大鱼大肉、众星拱月这是一生,但我知道这不是多数人。

在春秋年代,乃至之后的2000年农业社会中,中国的男人们就是朴朴素素的农户,甚至不少低级官员工资低的也都经常自己种地,太阳把皮肤晒得棕黑,三十岁就一脸的皱纹,他们都是背着腰,弓着背的样子,是的,他们就是长期被压迫。

中国的女人们,就是规规矩矩,相夫教子,唯唯诺诺,炕上一把剪子,地上一把铲子,忙里忙外,终生就是平平淡淡的过着。

只有多数人在温和的世界里,做着没有风波的事情,我们的农业文化才会温和而残忍得流淌三千年。

现在我经常和一些小孩子聊天,应该是和自己的顾客聊天,因为我也在卖汉服,这些小孩子的话就是,要是在古代多好啊,可以天天穿漂亮的汉服,吟诗作画,不用上班之类的云云。

我心里一阵苦涩,是的,古代确实有这样的生活,但是,这是绝少绝少数人的,古代的女子,多数是穿着粗布麻衣,和自己的丈夫地里刨食,相夫教子其实很累的。

虽然没有现在这么累,但是也不好过。我面对这样的顾客都会告诉他们,“嗯,你现在也可以这样啊,也可以穿着漂亮的汉服吟诗作对,你可以选择你想要的生活。”

那些打击小孩子的话,我是说不出口,把那些古代美好的想象留在今人的怀念中,希望他们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吧。

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其实就是这样,因为我写的是战争史,大家可能以为历史就是战争,其实历史多数的空白期,大家就是在本本分分种地、打鱼、编筐、打孩子。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公元前535年,孙武出生。这个时候大军事家司马穰苴也开始走上齐国的舞台,这些都是那些大神的时代。

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事实,也是叹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