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頭最重是患者(走近國醫大師?)

心頭最重是患者(走近國醫大師?)

唐祖宣近照。 資料圖檔

人物小傳

唐祖宣,1942年3月出生,河南鄧州人,中共黨員,中醫主任醫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榮獲河南中醫事業終身貢獻獎。2014年被評為第二屆“國醫大師”,2019年榮獲“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

“你是想當有紮實中醫理論基礎、學術上有突破、能造福患者的‘大醫生’,還是背背‘湯頭歌’、學點藥性、混口飯吃的‘小醫生’?”

“我要當‘大醫生’!”

60多年過去,唐祖宣依然記得當年和師父周連三的對話,“我能學醫很不容易,當年立下的志向更不能忘!”

牢記從醫志向

唐祖宣從小生活艱苦,擺攤賣水、拾柴火,國小畢業就走向社會的他,啥苦活累活都幹。1958年到鄧縣(今鄧州市)街道印刷廠當體力工的時候,他才16歲。

做事勤快、樂于助人,生活的艱辛并沒有使他消沉,反而讓他更“有心”。隔壁診所缺人手,他常跑去幫忙打掃衛生。一來二去,診所醫生收下他做了藥房調劑師。“學醫”的機會來了,唐祖宣格外珍惜——經常晚上住在診所,邊值班邊啃醫書。“那時候想的隻是學個‘技術’,能填飽肚子。”

後來,診所合并到鄧縣城關衛生院。孤身一人、生活不便的河南省名老中醫周連三忙于坐診,唐祖宣主動幫他鋪床、疊被、洗衣、送飯。時間一長,唐祖宣的關心感動了老中醫,周連三收他為徒。在師父指導下,唐祖宣有了要做“大醫生”的志向。

“大醫生”怎麼做?勤奮。厚厚的《傷寒論》和《金匮要略》,近400個藥方,唐祖宣一個一個地抄誦、默記,以至爛熟于心,到今天仍能随口背來。之後,無論治病救人還是科研攻關,唐祖宣都牢記“做大醫生”的志向,幾十年如一日,初衷不改、孜孜不倦。

從“打掃衛生”到做“大醫生”,唐祖宣成果豐碩——創新運用溫陽法治療心腦血管病;研制出治療血栓病的中藥新藥,至今仍在臨床上使用。他先後被評為“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

義診惠及農民

“氣血不足,需要補氣血。”一番問診把脈後,唐祖宣略略思索,寫下藥方交給病人,字迹頗為工整。

忙碌一上午,80歲的唐祖宣已有些疲憊,吃飯途中卻依然放下碗筷,去接待外地來的陌生病人。“現在事情太多,隻能抽空給人看病。但我有兩條規矩,第一,病人最重要,隻要患者來訪,首先看病;第二,治病最要緊,不管有錢沒錢,都要給人家藥吃。”

1973年,鄧縣城關鎮居民牛德聚患了“脫疽”,唐祖宣義診時發現他的一條腿已爛得露骨頭,立即給他免費治療,還發動大家捐款。治好了病的牛德聚十分感激,要把家裡僅有的一頭奶羊送給他。“你把羊牽回去吧,心意我領了。你保住了腿,有個好身體,比送我啥都強!”唐祖宣說。

苦孩子出身的唐祖宣對貧苦農民格外有感情。過去,偏遠鄉村缺醫少藥,村民小病不去看、大病看不起的情況,刺痛了他的心。唐祖宣開始自發前往農村義診。1988年,他擔任鄧縣中醫院院長後,中醫院派出義診小分隊去偏遠鄉村送醫送藥成為常态,經常周末、節假日,五六個醫護人員、一輛醫療車,帶上心電圖機、B超機、血壓器、常用藥等就往村裡跑。

“醫院自帶裝置桌椅,吃飯自理,來多少病人就看多少,走時還把垃圾收拾得幹幹淨淨,不容易啊!”村民們很感動,也很受用。30多年來,鄧州市中醫院下鄉義診近千次,惠及農民達80萬人次,免費送藥價值達100多萬元。

始終關愛患者

唐祖宣對待患者的關愛始終如一,并沒有因身份的變化而改變。

2013年,唐祖宣準備坐車進京參加活動。拉開車門的那一刻,“嘀嘀嘀”,手機響起,一位來自貧困鄉村的患者輾轉幾十裡找來,要他看病。唐祖宣二話不說,轉身回去為患者把脈問診,親自脫下患者鞋襪檢視病情。從業人員提醒他車要開了,他卻說:“車誤了,可以坐下一趟。看病耽誤了,就會影響病人健康,誤不得呀!”他硬是堅持把病看完才走。

2020年初,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唐祖宣組織鄧州市中醫院職工熬出中藥,以最快速度送到醫護人員和隔離人員手上,幫助他們增強免疫力。

如今,耄耋之年的唐祖宣,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培養徒弟和著書立說上。唐祖宣說:“是黨培養我成為一名中醫工作者,我現在年事已高,希望能通過著書,将多年積累的經驗傳遞下去。我現在主要工作除了給病人看病,就是帶着徒弟們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去年出了30部著作,最終要出到200部。”

據介紹,唐祖宣組建了專門的學術研究室,同時也一直在招收、培養國内外徒弟,好把技藝傳承下去。

“作為‘國醫大師’,唐祖宣有心、有情也有義。”一位相識多年的朋友這樣評價唐祖宣。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17日 13 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