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韓戰場上,一名大将和一名少将用了什麼辦法,讓美軍束手無策?

引言???

現如今,美國的綜合實力雖然是世界上最強的,但是我們也并不怕他,因為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在北韓戰場上已經将美國打敗過一次了,從那時候起,我國就克服了“恐美病”,不懼怕美方的任何挑釁行為。

抗美援朝戰争可以說是我國的立國之戰,在綜合實力完全落後于敵人的情況下,人民志願軍憑借鋼鐵般的意志,與美軍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較量,這個過程雖然偶有局部失利,可最終保家衛國,擊敗美軍的目的達到了。

北韓戰場上,一名大将和一名少将用了什麼辦法,讓美軍束手無策?

衆所周知,現代戰争打的就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在抗美援朝戰争時期,我國鋼鐵産能大約僅是美國的一百分之一,國内生産總值,科技技術等更是全方位落後,我軍赢得這場戰争是非常不容易的,用了舉國之力。

抗美援朝戰争的困難???

抗美援朝一共有五次大規模戰役,前三次我軍打得還算順利,達到了作戰目标,後兩次打得相對艱難一些。北韓是多山地帶,不利于大規模兵團作戰,且美軍火力覆寫面積廣,我軍被迫放棄了在解放戰争時期擅長的運動戰,選擇打陣地戰。

北韓戰場上,一名大将和一名少将用了什麼辦法,讓美軍束手無策?

打陣地戰我軍沒有優勢,美軍擁有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炮火覆寫面積廣,火力充足,我軍從硬實力來看很難與美軍匹敵。從抗美援朝戰争開始,我軍最初也是采用了運動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敵人也不傻,他們也在戰争中學習,找出我軍的弱項。

從第一次戰役開始,美軍還以為我軍僅幾千人或幾萬人,對我軍入朝作戰的部隊數量并不了解。實際上,志願軍第一次入朝人數已經二十餘萬了,在兵力完全占據優勢的情況下,采取分割包圍的戰術,能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北韓戰場上,一名大将和一名少将用了什麼辦法,讓美軍束手無策?

自美軍中将沃克意外身亡後,李奇微接替了他的職務,成為第八集團軍司令,指揮部隊與中朝軍作戰。李奇微發現,志願軍每次持續進攻的時間很短,一般不會超過八天,他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禮拜攻勢”。的确,由于我軍在補給方面的落後,無法長時間進行進攻,如果達不到目的,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内撤回,不然補給跟不上,我軍會遇到危險。

針對志願軍的這一個“弱點”,李奇微也很聰明,他制定了所謂的“磁性戰術”,我軍進攻的時候他們後撤,我軍後撤的時候他們反撲 ,這的确減少了美軍的傷亡,給志願軍造成很大的困擾。

北韓戰場上,一名大将和一名少将用了什麼辦法,讓美軍束手無策?

既然無法和美軍打運動戰,那麼隻有打陣地戰了。可打陣地戰我軍就沒有優勢可言了,志願軍司令員彭老總為此發愁,找不出有效的方式來減少軍隊的傷亡。這時候,從國内來了兩個人,他們為彭老總解決了這個難題。

坑道戰術有效減少志願軍傷亡??

奉上級指令,陳赓來到北韓擔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協助彭老總指揮作戰。了解到北韓戰場上我軍面臨的困難後,陳赓提出了采用坑道作戰的方式,來減少我軍的傷亡,在陣地戰上或許有奇效。陳赓在抗日戰争時期擔任386旅的旅長,曾用“道地戰”對付日軍的進攻,道地戰與坑道戰類似,這是一種能有效避免敵人強大火力,又能進攻,又能防守的戰術。

北韓戰場上,一名大将和一名少将用了什麼辦法,讓美軍束手無策?

到了解放戰争時期,我軍在碾莊、雙堆集戰役中,因敵人火炮太猛,為了接近敵人,縮短沖鋒的距離,我軍采用挖道地的方法,很快就接近了敵人的防禦工事,最終能将黃百韬,黃維兩大兵團殲滅在淮海戰場上。

二戰時期,日軍在防守本土的時候,也采用過坑道戰術,有效地規避了美軍的轟炸,在反擊中使美軍損失慘重。在硫黃島、瓜島、塞班島等戰役中,日軍采用坑道戰術,美軍在武器裝備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赢得還是很艱難,損失非常大。就是因為如此,美軍為了讓日本快速投降,隻能扔兩顆原子彈來解決問題了。

北韓戰場上,一名大将和一名少将用了什麼辦法,讓美軍束手無策?

陳赓提出坑道戰術後得到了彭老總的大力支援,可坑道戰術是一門技術活,陳赓不一定會根據北韓的地形來挖掘相應的坑道,這需要專業知識的專家來解決這個問題。陳赓向彭老總推薦了一個叫王耀南的人,他是挖掘坑道的專家。

北韓戰場上,一名大将和一名少将用了什麼辦法,讓美軍束手無策?

說起王耀南,許多人可能沒聽說過,名氣不大的他,在我軍中是一名特殊人才。王耀南是我軍工兵的“鼻祖”,早在紅軍時期就擔任類似于工兵這樣的角色,不管是架橋修路,還是搞爆破,挖坑道,王耀南都是一把好手,他經驗豐富,能根據不同的地形,挖掘适合目前地形的坑道。

北韓戰場上,一名大将和一名少将用了什麼辦法,讓美軍束手無策?

王耀南雖然很少上前線打仗,但是在我軍革命的道路上,他有很大的作用,在長征時期,王耀南架橋修路,保證了主席等人的安全撤退,在軍事方面,他曾協助徐帥,劉帥,聶帥,在軍中受到多位進階指揮官的表揚。

北韓戰場上,一名大将和一名少将用了什麼辦法,讓美軍束手無策?

很快,王耀南奉命來到北韓,用他的畢生經驗,為志願軍修築一條能夠抵擋美軍炮火轟炸,保證志願軍生命安全的通道。挖掘坑道的工程在王耀南的指揮下,圓滿完成了任務,這些坑道能夠有效地抵擋敵人的炮火轟炸,減少大量傷亡。

結語

志願軍用上了坑道,在陣地戰中志願軍的傷亡減少了一大半,這份功勞有陳赓和王耀南的一份。在上甘嶺戰役中,試想一下在美軍如此猛烈的炮火的轟炸下,如果沒有堅固的坑道,我軍如何能守住敵人一次次的轟炸。此戰,美軍到現在還沒想明白,當時的志願軍是如何守住上甘嶺的,經此一戰,美軍也開始收手,不再大規模采用炮火進攻,這種坑道防禦戰術讓美軍在進攻的時候變得束手無策。

北韓戰場上,一名大将和一名少将用了什麼辦法,讓美軍束手無策?

1953年,美軍自知自己無法戰勝強大的志願軍,國内群眾又厭戰,軍方無奈隻能簽訂了停戰協定。1955年,在抗美援朝戰争中提出采用坑道戰術的陳赓被授予大将,具體如何挖掘坑道的負責人王耀南被授予少将。在北韓戰場上,我軍一位大将,一位少将,用他們的智慧和經驗,讓整個美軍都束手無策。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縱觀曆史2020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