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金庸小說的流行,天地會三個字可是極其有名,在江湖上做着行俠仗義的事,目的就是為了恢複漢人江山,尤其是天地會總舵主,“生平不識陳近南,縱稱英雄也枉然”,僅此一句就讓韋小寶心生向往、讓讀者聞之熱血沸騰!
在真實的曆史上,天地會也是一個反清組織,自滿清入關後就一直打出“驅除鞑虜、反清複明”的旗号。我們都知道,清朝對于反叛是控制最嚴的朝代,嚴禁秘密結社的活動,是以對于天地會的打擊一直都沒有停止過。
天地會面對這種局面,隻好化整為零各自發展,這樣就衍生出了很多分支,這些分支不但在中國内部發展,竟然還跑到了國外,建立了兩個國家!

這兩個國家一個叫戴燕王國,一個叫蘭芳共和國,說起來兩國的創始人還有很大的關系,首先說說戴燕王國。
戴燕王國的國王叫吳元盛,廣東嘉應州人,從小長得壯碩,習得一身武藝,是以鄉親比較畏懼他。有很好的身體素質,又在廣東接觸了反清思想,是以加入了天地會,很快成為天地會的一個頭目,在乾隆中期還謀劃過起義,結果被人洩露消息遭到通緝。是以帶領着一些部下來到婆羅洲(今加裡曼丹島)的坤甸地區。
這裡很早就已經有華人涉足,吳元盛帶着部下在當地很快就打開了名聲,建立了非常有影響力的聚勝公司。這段時間他還有一位下屬叫做羅芳伯。
羅芳伯後來比他更有名,更有成就,現在是下屬,但是後來漸漸變成了上司,羅芳伯是讀書人,比吳元盛更聰明更懂得謀劃,是以實力和威望漸漸反超,成了吳元盛等人的首領。
羅芳伯先是成立了蘭芳公司取代聚勝公司,後來更是成立了蘭芳共和國, 蘭芳人民稱羅芳伯為"大唐總長"或"坤甸王"。這時候的吳元盛已經對羅芳伯心服口服,甘心作為他的心腹東征西讨,算是開國功臣。
因為吳元盛的作戰能力突出,被委派到蘭芳共和國的東部駐守。改變命運的地方也是在此,吳元盛駐地不遠有個小國叫做戴燕王國,地勢非常險要。
因為四面環水的環境,戴燕王就“靠水吃水”,對經過的船隻收取高額的稅費,不但壓榨附近商人,戴燕王對本國人民也是非常殘暴,各種苛捐雜稅搜刮民脂民膏,隻為滿足他那腐敗的宮廷生活,戴燕百姓對此都苦不堪言。
因為兩地相近,吳元盛有時無可避免地就要從戴燕國經過,1783年,吳元盛率領一支部隊過河,戴燕國士兵照例收取高額的稅金,吳元盛便聲稱有重金要獻給國王,其實早已下定決心要除掉這貪婪的人。
戴燕國王也知道可能有詐,但是抵不過心中的欲望,在王宮四周布置好伏兵後就召見了吳元盛,可以說兩人都是各有心思,不過見面後還是吳元盛先下了手,畢竟是熟悉武藝的華人,面對本土群眾打起來是秋風掃落葉,很快就把國王刺死,接着跟幾十名親兵殺退王宮士兵,而後發信号召集帶來的其他戰士,衆人裡應外合把戴燕國士兵盡皆殺敗,占領了王宮。
戴燕王後得知消息馬上派部隊進攻,吳元盛向羅芳伯請援,兩相一照應占據戴燕國全境。
得知國王被殺死後,戴燕國百姓非但沒有氣憤,反而非常感激,将吳元盛視為英雄,并聲援他做國王,眼看盛情難卻,吳元盛就即位為王。
此後積極發展經濟,興水利,開金礦,種橡膠等,讓戴燕國百姓的生活好了起來。在他死後,吳氏一共傳了四世百年,直到19世紀末,才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而滅亡。
蘭芳共和國的真正創始人羅芳伯,他也算是人才,有書載“自幼學文習武為群兒冠”,算是文武雙全,不過他的文并不受清廷喜歡,連續多年科舉都未能中第,以至于一直都過得很落魄,一氣之下就加入了天地會。
恰逢當時掀起了出洋開金山的熱潮,羅芳伯為了生計就跟着一群天地會的人員在1772年遠赴“金山”坤甸,為此他還寫下了《遊金山賦》,裡面有一句非常豪邁:“予自忖曰:既從虎門而出,定直達乎龍宮。”又是龍又是虎的,野心一覽無餘。
到了婆羅洲後,他先是一邊教書一邊跟着吳元盛讨生計,但是他靈敏地發現當地華人很窮,就籌集資金開設了“采金公司”,并且盡大可能地将利益分給那些為他采金的窮人。這樣一來,那些人對他都很死心塌地,他的名聲也漸漸傳開。
當時的婆羅洲因為臨海,人員流動很頻繁,時常有海盜來襲,是以治安很差,當地土著毫無辦法。羅芳伯有了那批采金的死忠,再廣為團結華人,組織同鄉會,先抱團取暖清剿附近的海盜山匪,提升了戰鬥力的同時又保障了自己區域内的平安。
接着聯合婆羅洲的蘇丹,一起擊退外來入侵者,使蘭臘、萬諸居、斯芳坪等地的匪盜迅速被平定,困擾婆羅洲多年的難題被一個華人解決,治安為之一清。
做完這一些之後,羅芳伯的聲望到達了頂峰,出色的指揮能力已經實力,讓衆人一緻推舉他為領袖,當地的蘇丹也一再表示臣服,要将王位讓給羅芳伯。
羅芳伯不愧是讀書人,是熟悉禅讓那一套的,推辭幾次後才接受,于是在1777年建立了蘭芳大總制共和國,這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他的思想也挺前衛的。管轄下的110萬群眾一緻擁戴他為“大唐總長”,也有人尊稱他為坤甸王。
羅芳伯在位時間19年,讓國家變得非常富庶。這個國家的國祚有111年,于1888年被荷蘭人滅亡。不過就算滅亡,現在這片區域仍是有很多人說漢語!
這兩個國家在清末民國時期有過很多學者記載,像著名文人梁啟超、華興會成員易本羲、李鴻章孫婿楊圻等等,1793年6月8日英國倫敦出版的《泰晤士報》也曾報道過,是以真實性是可以确定的。
沒想到當年的華人在海外也是如此強勢!隻是可惜他們同清朝一樣,也是沒能跟上時代,被西方殖民者痛打,最終消亡于曆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