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祠寂寞寄關門,野草猶知避血痕。一敗可憐非戰罪,太剛嗟獨畏人言;馳驅本為中原用,嘗享能令異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誅彤聊足慰忠魂。——蘇轼·《過楊無敵廟》
明朝中期,由于朝廷腐敗現象泛濫,群眾渴望出現如同楊家将一樣的忠義之士,便出現兩部知名的通俗小說來贊賞楊家将的忠義和奉獻精神,分别是《楊家府演義》、《北宋至傳》。一部好的電視劇能帶觀衆進入曆史的世界,1991年一部根據曆史人物作為原型改編的《楊家将》席卷全國,為我們展現出一個傳奇的家族,凡是楊家人皆是英雄。
“五代英烈,滿門豪氣”充滿傳奇的楊家将,也一直活躍在影視、戲曲等方面被世人熟知,随着時代的變遷,楊家的後裔又過着怎樣的生活?36路槍法又何去何從?

一、族譜為證,楊家将第37代後裔曝光
楊繼業就是楊家将的始祖,他原本是威名赫赫的北漢名将,因為戰無不勝被北漢人民稱為“楊無敵”,後北漢被滅。由于戰功赫赫,宋太宗讓他駐守北戍邊,防備契丹,雁門關一戰成名,卻被奸人陷害,導緻楊繼業與兒子楊延昭雙雙戰死。
楊家的後人繼續為北宋駐守邊關,預防西夏入侵,直至北宋滅亡,楊家将的使命才算完成,逐漸退出朝政。南宋末年時,蒙古軍開始進攻宋南宋,而這時的南宋大勢已去,楊家的人為了避免遭受滅門之災,隻好舉家南遷。
由于南遷,楊家的人開始東零西散,有的往福建、湖南,也有的往貴州、四川方向,這幾個地方都有楊家後人的蹤迹,然而改朝換代之後,楊家的人便很少出現在大衆視野之中。
讓人沒想到的是四川綿陽,有一位老人,精通楊家36路槍法,而正是楊家将第37代傳人——楊開華。他住在綿陽市梓潼縣,此消息一出,很多人開始質疑楊開華的身份,直到楊開華展露出爐火純青的楊家槍法,再加上他擁有“楊家将”族譜,足以證明他的身份。
對于楊家将的故事,楊開華熟爛于心,老祖宗保家衛國的壯舉,他從未忘記,時刻謹記于心,以此為榜樣。對于楊家将後人生活在四川的原因,楊開華也出言證明,曾經南遷分四路的舉動,那時候的梓潼縣還叫做梓邑,便在此處定居了。
由于楊家人東零西散,楊家絕學流傳至今,按照祖訓學習楊家槍的,除了楊開華每日苦練槍法,從不曾懈怠之外,其他人都覺得學習36路槍法,又累又沒有用,家族中無人學習。
二、血液中正氣,如影随形
楊家絕學對于楊開華來說,就像是護身符一樣,無論什麼情況下都能保他平安,在九十年代初,地痞流氓各處橫行。據楊開華講述,他所在的村子裡,來了七個地痞流氓在村子裡鬧事,仗着人多開始欺欺男霸女,村子裡的人不敢和他們對着幹,隻能忍氣吞聲。
楊開華見此心中也是憤憤不平,而村子裡的人怕把事情鬧大,就三番四次勸阻他,楊開華也明白大是大非,就沒有出手。沒想到,那七個地痞流氓居然三番四次來村子裡搶劫财物,禍害姑娘,此時楊開華再也無法隐忍,拿起一杆紅纓槍,直奔流氓地痞。
隻用了一槍,七個地痞流氓已經倒在楊開華的紅纓槍下,而為首的胖子顯然有些不服氣,舉起手上的木棍,沖向楊開華。楊開華撇身躲開胖子全力的一棍,反手揮槍朝着胖子的肩膀刺去,沒見過這幅場景的胖子,吓得攤到在地,屁滾尿流的跑出村去,自那之後,楊開華所在的村子再也沒有流氓來鬧事了。
說到此處,楊開華言語間盡顯自豪,因為在楊家的後人裡,隻有他一直堅持習武的人。為了将楊家獨創的楊家36路槍法,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楊開華從來沒有睡過懶覺,夙興夜寐的練習武藝。
這才成就了身懷絕學的楊開華,平日裡,他為人卻很低調,從來不惹事,但是也不怕事,這就是他一貫做事的原則,如果遇到不公平的事,就會出手相助盡顯大俠風範。
三、傳子不傳外,楊家絕學後繼無人
楊家絕學傳承至今,家族中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學習武藝了,提及此處,楊開華困擾不已,他年時已高,不想楊家36路絕學後繼無人。在楊開華年輕時,有人表示想要學習楊家絕學,那時候楊開華不願違背祖訓,并沒有傳授他人。
在大家的追問下,楊開華才說出楊家祖訓中明确表示,36路獨創絕學傳子不傳外,而楊開華的兒子楊鵬從小就不喜歡舞刀弄槍,對學武一點都不感興趣。楊鵬的觀點和現代年輕人的想法一樣,他認為學習楊家槍,不能讓他成家立業,無論楊開華怎麼表示楊家槍的精湛,楊鵬也不感興趣。
身為父親,楊開華了解兒子的想法,對于楊家槍的傳承充滿無奈,他深知現在社會的變化太快,學武是件吃苦的事。數百年間,楊家将在戰場上,從來沒有退縮二字,正是有這些英雄的付出,才有現在的太平盛世。楊開華努力學習楊家絕技,就是不願辜負祖先的努力。
結語:
在楊開華看來,曾經的楊家将保家衛國、鐵骨铮铮,為了國家抛棄一切利益的精神,是現代年輕人最需要的。威名赫赫楊家槍,到現在卻面臨後繼無人,這既是現狀也是一種無奈,社會的發展也少不了底蘊。
楊家槍不隻是一種獨創絕學,而是一種文化傳承,在新社會的發展下,應當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傳承态度,将優良的傳統和技藝傳承下來。楊家祖訓中傳子不傳外,不适用現代社會,希望楊家後人能靈活聽取,将精湛的獨特絕學流傳于世。
參考資料:《過楊無敵廟》《楊家将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