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星堆文化“出海”:立足傳播生态 發力縱深題材

三星堆文化“出海”:立足傳播生态 發力縱深題材

三星堆文化國際傳播座談會現場。 四川省對外文化交流中心 供圖

中新網成都1月16日電(單鵬 王爵)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古蜀地區,人類就已邁出對外探索的腳步。沿着古商道,蜀布和絲綢售往古印度、大夏(阿姆河流域)與古羅馬,而大量來自印度洋海域的海貝也流傳到古蜀地區。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發現,揭示了古代古蜀地區與南亞、中亞等地區的交流互動。

“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擁有豐富燦爛藝術與文化的三星堆文明,在1986年的搶救性發掘後震驚世界。目前,三星堆遺址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的考古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三千多年後,“重見天日”的三星堆文明将如何重新踏出對外交流的腳步?

日前,三星堆文化國際傳播座談會在位于成都的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召開。與會專家探讨三星堆最新考古發現對于三星堆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将最新的傳播理論應用于以三星堆為代表的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傳播實踐。

在中國文明總體程序中,以三星堆文化為代表的古蜀文明占據怎樣的地位?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李競恒表示,三星堆文化與中原文明存在聯系,“彩陶文化時期,黃河中上遊地區文化與川西、川西北存在較多交流;三星堆禮制中大量使用較早的‘夏禮’,祭祀坑出土的銅爬龍器蓋等物品也可能和崇拜龍的夏王朝禮樂存在關聯;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龍虎尊等形制,顯示出對商文化禮器的模仿。”

“古蜀文明并行于商文明,兩者之間有着深刻的政治、文化、經濟方面的交流,共同構成中國古文明的總體内涵。從中國文明的總體程序角度講,古代巴蜀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川師範大學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講師龔偉表示。

作為中國的名片,三星堆文化在對外傳播中,如何保持綜合價值和持久影響?在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操慧看來,講好三星堆文化的故事,需要立足全球化、網絡化、資訊化的傳播生态以及接收新語境;三星堆對外傳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文化+”“網絡+”“故事+”是組合政策;形成多元的三星堆意見領袖社群,通過開展互動活動傳播三星堆、讨論中國曆史文化。

“三星堆題材開發是一個系列工程, 從故事腳本到IP轉化,從由頭線索到代表作品,從活動策劃到文獻資料數字化,不僅需要政策層面支援,也需要全局規劃。”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講師駱世查表示,作為題材的三星堆應進行階段性開發,在成果知識的普及和傳播基礎上實作突破,在縱深題材方面不斷發力。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黃劍華認為,中國文明自古以來是開放的,與世界的交流源遠流長,三星堆考古發現對此是很好的印證;從美術考古角度來看,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造像群和大量精美文物,在世界美術史上譜寫了新的篇章,“古希臘、古埃及在人物雕像藝術方面的絢麗景觀,使西方學者忽略了中國等世界東方國家在人物雕像方面的成就。三星堆青銅人物造像群的考古發現,有力糾正了這一偏見。”(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