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魏延:一個有能力又自負的人,注定無法合群,也注定了悲慘的下場

一個能力強的人,往往都比較自負。一般這種人我們都會說他能力很強,智商很高。但能力強的人大多比較自負,換句話說也就是情商太低。

這種人上司是不大會喜歡的,和周圍的同僚的關系也不會太融洽。而上司對于這種能力強的人,雖然不喜歡,但關鍵時刻還是會用的,但要說能進核心決策層,是很難的。總覺得别人都不如自己,上司重用庸才都不用自己,簡直是沒把自己當回事。殊不知自己沒有擺清位置,隻能淪落成一個“工具人”。

今天要講的魏延就是這種人,他和諸葛亮也正是這種上司和員工的關系。

魏延:一個有能力又自負的人,注定無法合群,也注定了悲慘的下場

帶人馬入股劉備,入蜀作戰有功,深受重用

魏延,河南義陽人。建安十六年,劉備應劉璋之邀,抵禦漢中張魯的進攻,魏延跟随劉備一同入蜀。劉備駐守葭萌關,防備張魯。《三國志·蜀書·魏延傳》的記載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将軍關于這句話許多人以為魏延是作為劉備的私人親兵跟随劉備入蜀作戰的,把部曲了解成了職位,對應後面的牙門将軍。關于這一句話的翻譯,也有所差别。有的說魏延是劉備的親兵,有的說魏延帶領自己的親兵加入劉備的。就我個人而言,我是傾向于魏延是“帶資入股”。是自己帶領人馬投奔劉備,而不是作為劉備的親兵。

魏延:一個有能力又自負的人,注定無法合群,也注定了悲慘的下場

首先,魏延如果是劉備的私人親兵,至少應該是很親近的人才可以擔任。那麼史書上應該有所記載。而在《三國志》中,僅僅是從魏延跟随劉備入蜀,開始記起。關于魏延的早年經曆,卻隻字未提。

部曲類似于個人的親兵,屬于私人武裝而不是職位。古代的貴族有個人的私兵的傳統的。同時期的也有關于豢養私人武裝的記載。

《後漢書·董卓傳》:“尋而 何進 及弟 苗 先所領部曲皆歸於 卓 , 卓 又使 呂布 殺執金吾 丁原 而并其衆, 卓 兵士大盛。”

《三國志·魏志·鄧艾傳》:“ 孫權 已沒,大臣未附, 吳 名宗大族,皆有部曲。”

劉備為入川之時,人在荊州。身為河南人的魏延應該是在此時帶領私人部隊加入劉備的。能擁有個人軍隊的肯定不是一般人,怎麼也得是富家大族。這也許正是魏延自負的本錢。

建安十七年,劉備與劉璋交惡關系破裂,率領軍隊攻擊劉璋。魏延奉命與黃忠,卓膺攻占涪城。劉備擊破劉璋部隊之後,又與黃忠分别統領軍隊平定廣漢,因累有戰功,封為牙門将軍。後又随劉備攻克雒城,與諸葛亮,張飛拿下成都。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漢中之戰擊敗曹操,并于同年在沔陽自封漢中王,回師成都。剛拿下來的漢中還需要派一位統兵大将來鎮守,防備北面曹操。劉備決定設定漢中太守一職,劉備最親近的莫過于歇業二人,關羽此時正在鎮守荊州,跟随劉備入蜀的是張飛,是以在群臣當中呼聲最高的也正是張飛,就連張飛也覺得漢中太守一職非自己莫屬。

不過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劉備居然破格提拔魏延來做漢中太守,加封漢中都督,成為鎮守一方的統兵大将。可能就連魏延也沒想到吧。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将以鎮漢川,衆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将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魏延:一個有能力又自負的人,注定無法合群,也注定了悲慘的下場

對于劉備的重用,魏延很是感激。有一次劉備大宴群臣,席間劉備問魏延:“現在任命你當漢中太守,你有什麼想要想表示表示的嗎?”魏延聽後站起身來回答道:“要是曹操率領全部兵馬來侵犯漢中,我必定全力阻擋他。如果要是有一支十萬人的偏師前來,我必定為大王您全部消滅他們”。劉備聽後自然十分滿意,大臣也紛紛稱贊魏延的英雄氣。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将十萬之衆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衆鹹壯其言。

此後的魏延在漢中這個魏蜀戰略前沿,一直鎮守了十餘年。

跟随諸葛亮北伐,常懷不平之意

要說劉備對待魏延,那真的是沒話說。破格提拔魏延,本來屬于張飛的位置給了魏延。劉備稱帝後,又封鎮北将軍,建興元年,劉禅繼位,加封都亭侯。

劉備死後,蜀國大權基本上都掌握在諸葛亮的手裡。二人的關系也開始慢慢變得微妙起來。

建興五年,諸葛亮開始着手準備北伐,部隊開始進駐漢中,屯兵沔陽。身為漢中太守的魏延升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建興六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戰前,諸葛亮揚言大軍出斜谷取郿縣,趙雲鄧芝領疑兵吸引曹真注意力,自己親率大軍出祁山。

魏延:一個有能力又自負的人,注定無法合群,也注定了悲慘的下場

關于蜀軍的先鋒人選,諸位将領都認為應該是魏延和吳懿。結果諸葛亮用了馬谡,王平統兵在前,結果有了街亭之敗。糧道被截斷,蜀軍撤退,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結束。特别說一下,此次蜀軍撤退之時,魏将王雙追擊,被魏延斬殺。

建興八年,曹魏大軍分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曹真,張郃分别西城,子午谷,斜谷出兵。當時大雨連下一月,魏軍無功而返。同年諸葛亮命魏延、吳懿西進羌中,進攻涼州,大軍行至陽溪一帶,與魏軍遭遇。大破魏軍後将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魏延也是以功升前軍師,征西大将軍,假節,加封南鄭侯。

建興九年,魏延再次跟随諸葛亮進行第四次北伐。鹵城之戰中,魏延與高翔吳班大敗魏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铠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

亮複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将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再次北伐。這次統兵先鋒終于是魏延了。不過這也是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了。兩人的微妙關系也随着諸葛亮的去世而被打破。

驕傲自負,與衆人不合,驕傲自滿,對諸葛亮不服

要說到魏延與諸葛亮的關系,兩人的沖突的由來,那就繞不開一直争論千年的“子午谷之謀”。

早在第一次的北伐之戰中,魏延先是提議自己親率一直精銳取道子午谷,出奇兵直取長安。此後幾乎是每次北伐,魏延提到出兵子午谷,都會被謹慎的諸葛亮否決。

且不說“出兵子午谷”能不能成功,按照諸葛亮謹慎的性格,也不可能讓魏延帶領五千人去攻擊長安。五千人一路跋山涉水偷襲曹魏重鎮長安,就算拿下了,也不一定能守住。個人感覺魏延考慮的是戰術層面,而總攬全局的諸葛亮卻不願冒險。

再加上諸葛亮重用馬谡為先鋒,不用自己導緻街亭之敗。是以此後的魏延一直對諸葛亮不滿。況且劉備死前曾告訴諸葛亮馬谡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魏延認為,諸葛亮此舉是任人唯親,以緻失敗。

魏延:一個有能力又自負的人,注定無法合群,也注定了悲慘的下場

想想劉備之前那麼重用自己,現在諸葛亮當家做主,自己反而不受重用,魏延是越想越氣,常常抱怨不滿。

延每随亮出,辄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而諸葛亮對魏延的态度則是,不可不用,不可重用。魏延鎮守漢中十年,是蜀軍中難得的大将,他的能力很強,這點毋庸置疑。尤其是關羽,張飛,趙雲死後,更突出了魏延的重要性。建興十年,魏延與劉琰不合,諸葛亮責備劉琰,劉琰向魏延道歉。兩年之後,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這次的先鋒大将也終于是魏延了。

但魏延的性格又讓他在軍中顯得很不合群,很多人都怕他。他也是很看不起其他人。自己很自負,很矯情。

魏延:一個有能力又自負的人,注定無法合群,也注定了悲慘的下場

面對矯情的魏延,同樣有點傲嬌的諸葛亮可不會慣着他。是以二人就處于這種特别微妙的環境之下,一起共事。

因為自負的性格,最後落得悲慘的下場

直到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沖突才爆發在明面之上。

諸葛亮死前與楊儀、費祎、姜維等人,商量死後事宜,安排蜀軍退兵的部署。指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聽,那就不用管他,直接丢下魏延,帶領大部隊撤退。

諸葛亮死後,楊儀等人秘不發喪,決定悄悄撤軍。在撤退之前,楊儀派費祎去魏延軍中探探魏延的口風。魏延說:“如今丞相雖然是死了,但還有我魏延在,怎麼能因為一人之死就耽誤國家大事呢?”并且對費祎表示,自己要率領蜀軍繼續進攻。我魏延是何等人物,怎能聽從楊儀的指令,為大軍斷後。

魏延:一個有能力又自負的人,注定無法合群,也注定了悲慘的下場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殁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适卒,秘不發喪,儀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将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将乎!”

魏延:一個有能力又自負的人,注定無法合群,也注定了悲慘的下場

魏延要求費祎留下來與他一起幹,要求費祎寫一份文書告知軍中将領,一同簽名留下來繼續進攻。費祎借口回去跟楊儀商量。并且說楊儀隻是個文官,不會打仗,一定會聽魏延的。

費祎出去以後,飛身上馬,急忙離去。而魏延也馬上就後悔了,急忙派人去檢視楊儀等人的動靜,結果楊儀已經開始準備拔寨南歸了。魏延勃然大怒,還沒等楊儀下令撤軍,魏延就已經帶領部下先行撤退,并且沿途毀壞棧道,阻擋楊儀大軍歸路。

楊儀等人在後面追趕魏延,魏延占據南谷口,阻擋楊儀。兩人同時上書劉禅,互相指責對方謀反。劉禅問董允,蔣琬,應該相信誰。二人都說是魏延。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要說魏延的這個性格,在蜀國之中,确實沒幾個幫他說話的。跟别人關系也處不好,尤其是跟楊儀,别人都害怕魏延,都讓着他。唯獨楊儀不甩魏延,是以二人的沖突勢同水火。

魏延:一個有能力又自負的人,注定無法合群,也注定了悲慘的下場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三國志》

其實要我說,與其說是二人勢同水火,不如說魏延心裡一直認為,諸葛亮死後,就該自己統領大軍,而不是楊儀這老小子。自己魏大爺的位置,居然被你楊儀占了,一向自負的魏延能受得了這氣嗎?就算不是楊儀,換個人,我相信魏延也是如此。重要的不是他和楊儀有沖突,楊儀掌軍,才爆發。而且誰掌軍,他就和誰有沖突。其實我一直認為陳壽記載這一段特别強調楊儀與魏延的沖突,有點以果推因的味道了。

不止是和楊儀有沖突,在軍中,和王平,姜維。在朝中,和費祎,蔣琬,都不合。總覺得你們都是一群渣渣,自己才是最厲害的。就連身邊的部下都不願跟随他。

魏延率部攻擊楊儀之時,王平指着魏延的鼻子罵道:“如今丞相屍骨未寒,你魏延就安敢如此”。部下的士兵也不願跟随魏延,因為畢竟是手足相殘,誰也不會為了魏延一人的權力,去互相殺戮,同室操戈。

魏延:一個有能力又自負的人,注定無法合群,也注定了悲慘的下場

魏延和幾個兒子逃回漢中,被馬岱追殺。馬岱把魏延的首級拿給楊儀看,楊儀把魏延腦袋踩在腳底下大罵:“你這狗奴才,還敢作惡嗎?”随後下令夷魏延三族。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衆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緻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複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魏延:一個有能力又自負的人,注定無法合群,也注定了悲慘的下場

要說魏延想造反,确實是有點冤枉他了。當大軍要被楊儀帶走之前,魏延并沒有率部投降曹魏,這可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總比跟楊儀正面對抗要好得多。一開始他跟費祎講的也是繼續作戰。個人感覺魏延就是咽不下這口氣,賭氣不服,再加上心理的巨大落差,一時激憤之下,做出了這種事。

這件事,明明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去解決,偏偏魏延選擇了最壞的一種。一個人能做出什麼事,往往都是性格所決定,性格決定命運。

想當年,劉備破格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我相信魏延一定是忠心耿耿的,說他當場扛着炸藥包去炸碉堡我都相信。但後來諸葛亮不用自己用馬谡為先鋒導緻失敗,關鍵是他最崇敬的昭烈皇帝還曾經告誡過諸葛亮,再加上自己的“子午谷之謀”一種都不被采納。導緻了心理的不平衡。要是說魏延像《三國演義》中說他天生反骨我是不信的,可能就是因為對諸葛亮的不滿一點點加深,也因為這一點遷怒别人吧。

魏延:一個有能力又自負的人,注定無法合群,也注定了悲慘的下場

自己自負的性格害了自己,沒有及時調整好心态,反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看來,人真的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态。

“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為上将軍",誠不欺我。

作者:大唐守捉郎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漢書》《孫子兵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