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聯那麼多元帥為何都出自這支騎兵部隊?

蘇聯那麼多元帥為何都出自這支騎兵部隊?

作者:瘋子李 / 編輯:冷小軍

投稿,轉載與商務合作,請聯系potereio

在很多軍迷的印象中,蘇聯紅軍的元帥、大将軍銜有點泛濫成災。我國從建軍以來的也隻有十大元帥、十大将。蘇聯在其存在的七十餘年中,共計授予1人「蘇聯大元帥」,40人「蘇聯元帥」、,3人「蘇聯海軍元帥」,13人「軍兵種主帥」,60人「軍兵種元帥」軍銜。元帥的人數十分可觀,大将的數量就更多了。

不過,這還不是最讓人震驚的!最為震驚的是另外一個現象。

1935年,蘇聯第一次授予軍銜時的五位元帥中的三人:布瓊尼、葉戈羅夫、伏羅希洛夫。1940年獲得元帥軍銜的鐵木辛哥、庫利克。衛國戰争中獲得元帥軍銜的朱可夫。戰後獲得元帥軍銜的格列奇科、葉廖緬科、莫斯卡連科。兵種元帥雷巴爾科、費多連科、日加列夫、列昂諾夫。

蘇聯那麼多元帥為何都出自這支騎兵部隊?

1935年蘇軍五位元帥

還有阿納帕先科(此人如果不陣亡,蘇聯元帥的軍銜跑不掉)、赫魯廖夫、秋列涅夫、列柳申科、紮多夫等大将以及一衆上将、中将,甚至還有巴别爾、尼古拉 奧斯特洛夫斯基這樣的文化名人。

以上将軍或元帥都有一個共同出身——騎兵第一集團軍。要知道内戰結束的紅軍兵力有五百五十萬之多,衛國戰争期間規模更是達到千萬級。騎兵第一集團組建的總兵力不過區區1.6萬人,即便算上了兩年内戰中補充的兵力,數量相對于全軍來說依舊微不足道!是以第一騎兵軍出身的元帥占如此大的比例,确實讓人震驚。

蘇聯那麼多元帥為何都出自這支騎兵部隊?

布瓊尼元帥軍裝标準相

十月革命後的蘇俄政權,并不看好騎兵這一兵種。騎兵的消耗極大,屬于典型的貴族軍種,與布爾什維克的追求有點不符。但内戰的戰場現實就讓蘇俄不得不組建屬于紅軍的騎兵。

與一戰西線戰場不同,原沙俄帝國的領土十分遼闊,為騎兵的馳騁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加入白衛軍的沙俄騎兵和哥薩克憑借着自身強大機動性,橫行無忌,對紅軍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由于戰後協約國的大力支援,白衛軍騎兵的物資保障條件比沙皇時代改善了不少。不再是僅依靠戰馬和馬刀的落後部隊,而是發展成了半機械化的重裝部隊。機槍被裝上馬車,輕型火炮也成為廣泛使用的武器,加上一定數量的輕型坦克和裝甲車配合,白衛軍的騎兵在廣闊的戰場讓新生的紅軍吃盡苦頭。

蘇聯那麼多元帥為何都出自這支騎兵部隊?

蘇聯内戰時期的紅軍,當時十分流行的機槍馬車

1919年8月,高爾察克麾下的白衛軍将領馬蒙托夫僅帶着8000名哥薩克騎兵就撕開紅軍堪稱嚴密的防線,在一個月的時間内橫掃多地,甚至還「解放」了超過兩萬名意志不太堅定的「蘇聯紅軍」。

這極大刺激了紅軍高層,為了對付白衛軍驕橫的騎兵,紅軍也組建齊了自己的騎兵部隊——騎兵第一集團軍,司令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布瓊尼。因為生來就帶着重要的使命,這支部隊也受到了紅軍高層的注意:武器配備充足,後勤有專門的部隊負責,士兵完全可以做到輕裝上陣,全力以赴。

後來的戰鬥中,這支隊伍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組建不久,紅色騎兵就力挫南俄地區的白衛軍,極大改善了紅軍的戰略處境。在保衛察裡津的戰役中,騎兵第一集團的優異表現更是給指揮這場戰役的斯大林留下了深刻印象。察裡津戰役是斯大林在蘇俄政界、軍界中崛起的起點。

在後來的歲月中,成為蘇聯最高上司人的斯大林對于來自騎兵第一集團軍的軍官照顧有加。即便是後來波及整個紅軍的大肅反運動中,來自騎兵第一集團軍的軍官受到的影響也小得多。

真正奠定該軍地位的則是在蘇波戰争中南線戰場上的破局。1920年初,為了遏制波蘭軍隊在烏克蘭方向上的進攻,騎兵第一集團軍從南俄的高加索地區千裡躍進到烏克蘭的烏曼。6月5日,騎兵第一團軍突破了波蘭軍隊的戰線。

蘇聯那麼多元帥為何都出自這支騎兵部隊?

鋼鐵慈父

雖然突破口很快被波軍重新堵住,但騎兵第一集團軍卻在波軍戰線後方進行破襲,重點打擊波軍的關鍵節點及補給線,為正面戰線的紅軍反攻創造有利條件,并最終扭轉了戰局。6月10日,南線的波軍全面後撤,6月13日放棄基輔。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于這次行動有過大篇幅的刻畫。

内戰結束後,紅軍大規模裁軍,集團軍的編制取消。但幾個騎兵師基本都保留了下來。因為在内戰中多次力挽狂瀾,騎兵第一集團軍的功績得到了紅軍上下的認可。1935年的授銜充分說明這一點。

1941年,衛國戰争爆發,來自騎兵第一集團軍的指戰員再次走上前台,成為戰場上的明星。不過這次的主角不再是布瓊尼這一代老将了,而是朱可夫為代表的新生代。雖然出身于騎兵,但他們在指揮以裝甲兵為核心的多兵種合成集團是也顯得十分純熟、老練。

蘇聯那麼多元帥為何都出自這支騎兵部隊?

朱可夫

這不奇怪。因為騎兵的作戰原則與裝甲兵有着極高的相似度。騎兵的作戰模式并不是像影視劇那樣直接沖擊敵方嚴整的步兵方陣,而是利用較高的機動性不斷穿插、迂回,機動作戰消耗敵方的體力、物資,尋找對手的薄弱點。

裝甲兵也一樣,二戰初期德國的裝甲部隊之是以能夠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大半個歐洲,就是利用了裝甲部隊極高的機動性,不斷機動、穿插,打擊對手的薄弱點,不讓對手有修整、喘息的機會,無法形成有效的防線。這一做法被證明是有效的。

當然騎兵将領轉行指揮裝甲部隊也不是蘇聯的專利,著名的巴頓将軍最早也是出身騎兵部隊,其他國家類似的情況在不在少數。

蘇聯那麼多元帥為何都出自這支騎兵部隊?

巴頓

多兵種合成,對于騎兵第一集團軍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因為部隊在組建的時候就不是單純的騎兵部隊,馬車搭載機槍是當時蘇俄内戰中經常見到的一種模式。白衛軍騎兵的多兵種合成對于紅軍的的影響也是驚人的,是以紅軍在坦克裝甲車的研制上十分上心,即便在内戰期間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紅軍也竭盡全力研制屬于自己的坦克。

火炮等技術裝備的使用對于他們來說更不是問題,是以騎兵第一集團軍出身的軍官對于新技術并不排斥,在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那個時代十分容易脫穎而出。

但這些軍官真正能夠在軍事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更多是因為自己的原因。

布瓊尼參加過日俄戰争、一戰、國内戰争,但這位元帥并不是一個老頑固。雖然在入伍之前沒有什麼知識,但是在當兵後一直很注意提升自己,曾經就讀過沙俄的騎兵學校。成為紅軍進階将領後,他沒有放松對自己的要求。

他曾經專門到蘇聯軍事院校中進修,對于新武器,也并不排斥。他的戰略眼光也是不錯的,衛國戰争的基輔戰役中,作為最高統帥部成員的他發現了西南方面軍的潛在危險,比起朱可夫等後輩絲毫不落下風。

年青一代的朱可夫靠着自己的努力從一個連長一步步成長為最高副統帥的。他的軍事生涯始終走在軍事理論發展的前沿,這為他的成就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同樣的還有影響戰後蘇聯軍事發展的重要人物格列奇科。

蘇聯那麼多元帥為何都出自這支騎兵部隊?

格列奇科

第一騎兵軍的這些将帥的成長可以用一句很老的歌詞來說明: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時代的變化帶來發展的機遇,但如何抓住還是要看個人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