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殲敵400,自損2000人,關家垴之戰,換來兩大收獲

“拿不下關家垴,就撤銷你129師的番号,殺頭不論大小”

1940年8月底,為了打破日軍對我華北抗日根據地采取“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鍊,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在副總指揮彭德懷的上司下,先後投入100多個團的兵力,以日僞軍控制的正太鐵路全線為主,展開大規模交通破襲戰,這就是著名的“百團大戰”。

殲敵400,自損2000人,關家垴之戰,換來兩大收獲

百團大戰以破襲為主

“百團大戰”打響一個多月後,在八路軍連續大規模破襲和攻擊下,華北日軍損失慘重,這讓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惱羞成怒,為此專門調集數萬兵力向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展開報複性“掃蕩”。

日軍在“掃蕩”過程中實施殘忍的“焦土政策”,讓彭德懷等八路軍上司人無比憤怒,他們準備尋找機會,消滅一兩路進犯的敵人,打擊其嚣張氣焰。

10月下旬,日軍三十六師團岡崎大隊,在“掃蕩”過程中,竟然以500多人的兵力就在我根據地橫沖亂撞,無意之中,居然闖入了八路軍總部設在山西黎城縣境内的黃崖洞兵工廠附近。

殲敵400,自損2000人,關家垴之戰,換來兩大收獲

黃崖洞兵工廠

一直就想尋找機會全殲一兩路進犯敵人的彭德懷,感到機會難得,便下令八路軍129師386旅的772團和16團趕往黃崖洞,務必消滅這股敵人。

10月28日,岡崎大隊在386旅以絕對優勢兵力的打擊下,根本招架不住,準備取道武鄉縣再撤回沁縣,在蟠龍鎮關家垴附近駐紮下來。此時,劉伯承和鄧小平率領的129師一部就駐紮在蟠龍鎮修整。也就是說,岡崎大隊周圍此時已經聚集了八路軍将近五六個團的兵力。在人數絕對占優的情況下,彭德懷于10月29日下午,專門趕到蟠龍鎮石門村,親自坐鎮指揮這場殲滅戰。

當晚,彭德懷正式下達作戰指令:由劉伯承、鄧小平指揮129師386旅、新編第10旅各一部;陳赓指揮385旅一部和決死第1縱隊25、38團各一部;彭德懷親自指揮總部炮兵團山炮連,于10月30日淩晨4時對岡崎大隊發起攻擊。

殲敵400,自損2000人,關家垴之戰,換來兩大收獲

彭德懷在關家垴戰鬥前線

在八路軍發起總攻之前,岡崎大隊就已經發現了我軍的合圍企圖,于是狡猾的日軍迅速在關家垴和其南面的柳樹垴兩處高地上連夜修築了堅固的防線。

戰鬥打響之後,由于敵人單兵火力猛而且占據有利地形,八路軍集結的部隊雖然人數衆多,但無法全部展開,隻能輪番仰攻。就這樣在武器裝備明顯處于下風而且敵方陣地易守難攻的前提下,血戰兩天兩夜之後,進攻部隊付出慘重傷亡,雖然殲滅了大部分日軍,但關家垴主陣地仍然沒有攻下來。

在此期間,劉伯承與陳赓先後兩次電話聯系彭德懷,要求撤圍,另尋戰機,但都被彭德懷拒絕,彭德懷甚至放出:拿不下關家垴,就撤銷129師番号。可惜直到11月1日,日軍第一批增援部隊逼近,關家垴主陣地還在日軍手中,彭德懷隻好下令撤圍退兵,已被消滅大部分的岡崎大隊的殘部被援軍接走,關家垴殲滅戰以失敗告終。

此次戰鬥,八路軍以絕對優勢兵力激戰兩晝夜,卻仍然未能全殲敵軍。據參與指揮戰鬥的陳赓大将回憶:關家垴之戰,我軍傷亡2000餘人,日軍岡崎大隊傷亡約400人,其中大部分被擊斃。

殲敵400,自損2000人,關家垴之戰,換來兩大收獲

相對于八路軍,日軍火力占據絕對優勢

對于關家垴之戰,由于戰鬥結果不盡人意,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在,依舊存在很大的争論。不管怎麼樣,那場戰鬥已經過去了很多年,反對也好,贊成也罷,都已經發生了,再去讨論這場戰鬥該不該打響,好像沒有多大意義。雖然那場戰鬥八路軍傷亡慘重,而且也沒有完成最終全部殲敵的目标,但這并不能對關家垴之戰進行全盤否定。事實上,關家垴之戰,對人民軍隊後期發展而言,至少有兩大收獲。

第一,在人民軍隊人數發展迅猛的年代,關家垴之戰錘煉了參戰部隊,鍛造了一批敢于頑強拼殺,啃硬骨頭的隊伍。

1941年前後,八路軍武裝力量得到快速擴充,由最初的數萬人急劇擴征到将近50萬人,在這其中,很多都是參軍不久毫無戰鬥經驗的新兵。

殲敵400,自損2000人,關家垴之戰,換來兩大收獲

八路軍很多新兵缺乏戰鬥經驗

例如參戰的決死第一縱隊的38團與25團,都是在1938年以後才加入的新軍,戰鬥經驗欠缺。在此次關家垴戰鬥中,就發生了因為經驗不足,麻痹大意,導緻本已經攻占的柳樹垴被日軍突然反擊奪走的重大失誤。

新兵需要鍛煉,這也是當初彭德懷堅持要打關家垴的一個意圖。

時任決死第一縱隊政治委員的薄一波後來回憶說:“戰鬥中損失固然大,但這兩個團也打出來了,成為決死隊戰鬥力最強的兩個主力團。”這就能夠說明,經過關家垴戰鬥的錘煉,參戰的新軍戰鬥力得到有效提高。

第二,關家垴之戰,讓我軍獲得了寶貴的陣地攻堅戰經驗,尤其是在坑道戰術方面。

之前被陳赓兩個團就能追着打的岡崎大隊,在關家垴卻能扛住五六個團的圍攻,有人認為主要是得益于關家垴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但更重要的是日軍陣地戰經驗豐富,善于利用地形構築坑道防禦戰線。

關家垴是群嶺環抱中的一個高高的山崗,山頂是一塊方圓幾百平方米的平地。其北面是斷崖陡壁,東西兩側坡度較陡,僅有南坡較平緩,可謂易守難攻之地。

殲敵400,自損2000人,關家垴之戰,換來兩大收獲

日軍将關家垴窯洞全部聯通,形成坑道體系

岡崎大隊占據關家垴後,并不僅僅隻打算依靠有利地形進行固守。他們更是積極構築工事,将關家垴原本老百姓居住的整排窯洞全部貫通,每個窯洞都築有機槍陣地,既可獨立作戰,又可與其他窯洞互相掩護、互相支援,形成交叉火力網。在機槍陣地前面還挖了防彈壕,如果手榴彈沒有扔到位,将滾入防彈壕裡,難以造成威脅。窯洞外也挖了工事,構成了裡外相連、窯窯相通的循環作戰系統。這就是日軍很擅長的坑道戰術。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坑道戰給美軍那是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關家垴戰鬥結束幾天後,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陳赓等人就一起登上關家垴進行檢視。日軍構築的坑道工事、暗堡掩體、火力配置讓這些身經百戰的八路軍将領很受啟發,特意讓随行的參謀人員将敵人的陣地一一繪制成圖,專供我軍學習參考。

十多年後,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修築的坑道,就與關家垴日軍窯窯相通的坑道系統類似,這很大程度上應該受益于當年關家垴之戰對我軍帶來的深刻教訓。

殲敵400,自損2000人,關家垴之戰,換來兩大收獲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利用坑道打擊敵人

總的說來,對于關家垴之戰:八路軍以劣勢裝備、訓練不足的軍隊,敢于主動進攻優勢裝備、訓練有素的日軍野戰部隊,雖然損失慘重,但這在當時不僅徹底動搖了日軍繼續深入抗日根據地“掃蕩”的決心,大大減輕了人民軍隊敵後“反掃蕩”的壓力,為人民軍隊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而且為人民軍隊後期戰鬥力的提高以及陣地攻堅戰術經驗的積累發揮了積極作用。

閑聊勿管對與錯!閑聊故事彙,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就地點選評論分享留言!還可以點選關注,大家一起聊聊咱們感興趣的那些事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