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帝私下将宰相衣服燒了個洞,一年後發現洞還在,下令:打開國庫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活中不乏節儉之人,但若本身就很富貴,卻還是幾十年如一日地過着節儉的生活,無欲無求,這樣就更難能可貴了。

這樣的人還真有,他就是遼聖宗和興宗朝的宰相張儉。他人如其名,即使位至宰相,也依然過着貧困節儉的生活。就連皇帝都看不下去,要打開國庫給他提高俸祿呢。

皇帝私下将宰相衣服燒了個洞,一年後發現洞還在,下令:打開國庫

得遼聖宗賞識

張儉出身于一個普通的家庭,他在學習上十分勤儉用功,父母也非常支援他的學業。對于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隻有好好讀書,參加科舉高中才是走上仕途的最簡便的方式。

張儉也深知這一點,但他的目的不僅僅是高中光耀門楣,他身處底層勞動人民之中,知曉老百姓的苦難,是以也有做官之後為百姓謀利的想法。

在張儉的日日苦學之下,他于統和十四年高中狀元,于是他被任命為雲州府官員。在日常生活中,他始終秉持着“為官清廉”的信念,吃穿用度上還是為民時的樣子,從不魚肉百姓;在為官上,他整治A錢,為民辦事。

皇帝私下将宰相衣服燒了個洞,一年後發現洞還在,下令:打開國庫

張儉在雲州府的美名被上級知曉,他是以被當地的節度使所賞識。而這位節度使也成了他的知遇恩人。

有一次,遼聖宗到雲州府打獵,在雲州府下榻歇息。許多官員帶着當地的特産來迎接,但當遼聖宗來到雲州衙門時,當地的節度使卻是空空如也,這讓遼聖宗感到有一絲不滿意。

節度使察言觀色,忙上前去說:“貢臣轄區内沒有什麼特産,隻有一個張儉,是我們這兒的寶物,希望能将他獻給您。”

皇帝私下将宰相衣服燒了個洞,一年後發現洞還在,下令:打開國庫

遼聖宗聽此人頗有些好奇,于是命人将張儉召來,與之交談。交談中,遼聖宗發現張儉此人确實有着過人的才能,在治國、謀略等方面有着獨到的見解,聽之令人茅塞頓開。

遼聖宗很滿意地将張儉帶走了,張儉也确實在皇帝的身邊發揮了自己的才能,成為了皇帝的左膀右臂。遼聖宗在位時,對他十分信任,而張儉也沒有辜負皇帝的信賴,盡職盡責地幫助皇帝處理政事。

遼聖宗彌留之際,将繼位的太子,也就是之後的遼興宗托付給張儉。

皇帝私下将宰相衣服燒了個洞,一年後發現洞還在,下令:打開國庫

一件衣服穿30年

遼興宗繼位之後,同樣也對他委以重任,将他升為了太傅,賜同德功臣,後又升至太師、中書令等。

遼興宗做太子之時,便對張儉好奇至極,他不相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真如表面上一樣節儉,于是在他繼位之初,便想試探一下他。有一天,他命身邊的人,悄悄地在張儉的衣服上燒了一個洞,想看看他是否上朝時穿的是同一件朝服。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肇事人”遼興宗卻逐漸把這件事給忘了,直到一年後的朝堂上,他突然看到張儉的衣服上還有之前被燒的洞,才想起來這件事。

皇帝私下将宰相衣服燒了個洞,一年後發現洞還在,下令:打開國庫

張儉的節儉讓皇帝大受感動,于是下朝之後,召來張儉問,是否是俸祿不夠,張儉回答說,是因為這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不舍得換。遼興宗卻不行了,他堂堂一個皇帝怎麼能讓自己的宰相過得如此寒酸,于是指令打開國庫,讓張儉從國庫的布匹中挑選幾匹回家。

對于張儉來說,那幾匹布算不了什麼。但是作為一個臣子,不能讓君王失了面子,他隻得随便挑幾匹布。張儉挑完之後,便匆匆回家了。直到遼興宗看到張儉将燒壞的衣服換了之後,才心滿意足。

皇帝私下将宰相衣服燒了個洞,一年後發現洞還在,下令:打開國庫

做官為民的一生

遼興宗繼位不過幾年,恰好一位官員家中出現了盜竊案件,遼興宗因閱曆不足,急切地想破案,展示一下帝王的威嚴,于是,案件沒有怎麼深入調查就抓捕了八個嫌疑人。興宗命人将這八個人處斬。但沒成想,過了不久,真正的兇手浮出水面,之前處死的八個人都成了替罪羔羊。

這件事讓興宗感到焦慮不安。因為那八個人的家人找上門來,要求給一個公道。但興宗也沒辦法,這件案子就一直拖着。張儉卻三番五次地請求皇帝重新審理此案。

皇帝私下将宰相衣服燒了個洞,一年後發現洞還在,下令:打開國庫

張儉多次請求,興宗被不堪其擾。有一次,興宗十分惱怒,便反問張儉,是否想讓皇帝為他們償命?張儉則回答道,家屬們冤告無門,如果您能對這幾家人稍加撫恤,讓他們能夠将屍體安葬,便能給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一個安慰。

興宗豁然開朗,于是賞賜了他們東西,言語上撫慰了一番,這件事情很快就被平息。

皇帝私下将宰相衣服燒了個洞,一年後發現洞還在,下令:打開國庫

張儉為官二十年,最初在雲州時,便為人正直,為官清廉,為民請命,深受當地百姓愛戴。雖然有時候行事作風會得罪一些官員,但他從不畏懼。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一份官場上難得的品質,讓他入了遼聖宗的眼,從此仕途一帆風順。

張儉不管什麼時候都記得決心讀書考取功名時的初心,就算位至宰相的時候,他也不曾濫用過一次他的權力。他時常叮囑家人,萬不可因為他是宰相,而在外胡作非為。

有一次,興宗聽說張儉的弟弟參加了此次的科舉,于是便想封他的弟弟一個進士及第,張儉知道後,便拒絕道,要他自己憑借實力考取功名。興宗于是對張儉更加信賴和重用。

皇帝私下将宰相衣服燒了個洞,一年後發現洞還在,下令:打開國庫

身為宰相,他的俸祿自然也是不低的,但張儉将俸祿留下一些家人夠用的,便将其他的都捐給百姓了。他還時常囑咐家人不可奢侈浪費。

時間久了,張儉的做法讓其他官員看不順眼。在聖宗朝,有一次,一位大臣在聖宗面前诽謗他,因聖宗十分信賴張儉,知曉張儉的為人,這名大臣被聖宗貶為庶民後又流放。

自此,朝中大臣即使有人嫉妒張儉的才能和皇帝對他的賞識重用,也不敢再吭聲了。

皇帝私下将宰相衣服燒了個洞,一年後發現洞還在,下令:打開國庫

直到老年,張儉從朝堂回家養老,于九十一歲高齡去世。縱觀張儉一生,他生活簡樸,時常将自家财物贈與貧困百姓,自己卻過着粗茶淡飯的生活;為官清廉,不收取百姓一分銀子;執政為民,為窮苦百姓做主。而他的高齡而終,似乎也是回饋他為民的一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