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在地鐵裡讓孩子當衆下跪,父母粗暴懲罰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前段時間早上8點左右,在北京地鐵7号線上,一位媽媽當着衆人的面懲罰孩子。她狠狠地捏孩子的臉,用手機打掉孩子手中的帽子,還讓孩子下跪。有人看不過去,出言相勸,這位媽媽不僅不領情,還回怼道:“我說我的孩子,我想讓他幹嘛就得幹嘛。”

媽媽在地鐵裡讓孩子當衆下跪,父母粗暴懲罰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這則視訊流出之後,很多人譴責這位媽媽的做法。更有兒童心理學家表示,讓孩子當衆下跪的教育行為已經觸犯最新的法律。在公共場合,更應該保護孩子的自尊,家長對孩子尊重與了解,才更能喚醒孩子的自省與自愛。

也許這個孩子确實犯了很大的錯誤,也許他的媽媽被氣得失去了理智。孩子犯了錯不是不能批評和懲罰,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因為過度的懲罰,尤其是在衆目睽睽之下,懲罰孩子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媽媽在地鐵裡讓孩子當衆下跪,父母粗暴懲罰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當衆懲罰孩子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導緻孩子的自卑心理。

孩子小的時候大多靠别人對待他們的方式來認識自己。大人的懲罰會讓孩子認為他們是不好的,沒有價值的。有些家長頻繁地批評孩子“讨厭”、“不聽話”、“不懂事”,這種貼标簽的行為會讓孩子認同。

這位媽媽在大庭廣衆之下讓孩子下跪,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一種羞辱。這種帶有羞辱性質的懲罰會嚴重損傷孩子的自尊。孩子逆來順受的表現也展現出他的自卑心理,他覺得自己真的很差,應該被如此對待,這種心理可能會影響到他的一生。

大人經常性的懲罰會讓孩子産生恐懼心理,缺乏安全感。

媽媽在地鐵裡讓孩子當衆下跪,父母粗暴懲罰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懲罰實際上是大人通過制造恐懼來控制孩子的行為,這麼做容易讓孩子在做事的時候恐慌不安,甚至會逃避。他們甯願不做,也不敢面對被懲罰的危險,進而會影響他們做事的主動性和探索精神。

有的孩子,因為作業出錯,會被大人批評,他們就選擇不做。對他們來說,不做作業會被批評,做作業出錯被批評的更多,還不如放棄呢。如果大人非常嚴厲,孩子被逼着去做一些事,他們會顯得戰戰兢兢,瞻前顧後,不能集中精力在手頭的事情上,不僅會降低做事效率,還會讓出錯的幾率更大。

媽媽在地鐵裡讓孩子當衆下跪,父母粗暴懲罰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大人的懲罰會給孩子帶來很多情緒問題,影響他們的人格發展。

有的孩子在受到懲罰之後,雖然表面上很聽大人的話,但是他們的内心非常憤怒。他們不敢向大人發洩,但是可能會選擇欺負更弱小的個體來發洩情緒,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就是這個道理。

大人的懲罰會讓孩子無法和他們親近,有的孩子會選擇逃避懲罰他們的人,有的孩子會在内心裡慢慢積攢憤怒情緒,并進行報複。社會上這樣的案例也有很多,比如,孩子長大之後選擇遠離家鄉和父母,有些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和父母的關系水火不容,有些孩子以極端的方式來對待父母。很多孩子人格上的問題都和他們小時候受的懲罰過多有關。

大人的懲罰給孩子樹立了錯誤的榜樣,但是并沒有真正幫助孩子。

一般情況下,大人懲罰孩子的目的是想讓孩子改正錯誤行為。但是懲罰這種手段隻是讓孩子知道了不能做什麼,并沒有告訴他們怎麼做才是對的。其實,比制止錯誤行為更重要的是,大人應該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行為是好的,是被接受的,大人的正确示範比懲罰更有意義。

媽媽在地鐵裡讓孩子當衆下跪,父母粗暴懲罰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舉例來說,孩子在拿牛奶的時候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牛奶也灑了一地。懲罰型父母會非常生氣,指責孩子做事馬虎并進行懲罰。相反,指導型父母會了解孩子的錯誤,并給他們進行示範,在拿牛奶杯的過程中,怎麼做才能避免失誤的發生。很明顯,後一種父母的做法對孩子的幫助更大。

孩子犯錯是無法避免的,父母的反應很關鍵,懲罰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當衆羞辱孩子更是錯上加錯。

懲罰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幫助孩子進步和成長。不當的懲罰不僅無法幫助孩子修正錯誤行為,還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文章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