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三國鼎立;這段曆史也被無數的曆史迷認為是最精彩的時代。其實曆史上有故事的時期有很多:楚漢相争,劉邦與項羽的相恨相殺;春秋戰國,以孔子為首的諸子百家。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唯三國時代。
為什麼三國時代這麼出名?首先羅貫中先生功不可沒,他将三國時期的精彩故事、重要人物經過自己的加工,讓無數的讀者對這段曆史産生濃厚的興趣,并且後世又出現許多以三國為題材的戲曲、電影、遊戲等等。

三國即魏、蜀、吳;魏國領土是曹操開拓,蜀漢政權由劉備上司,而東吳江山則是由孫堅開疆拓土,其子孫策和孫權穩固基業。三國時期數十年的紛争,到最後司馬家族一統天下,究竟誰才是最厲害的君王呢?
如果三位雄主中有一人能夠一統天下,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孟德,亦或者以德服人的劉皇叔,東吳政權的上司者則鮮有人關注,其實武烈帝孫堅雖未能自己完成王霸之業,但他的兩個兒子,可謂是文武雙全,很好的繼承了自己強者風範。
亂世之猛虎,江東之英傑
曹操曾評價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對當時尚屬年少的孫權來說,無疑是極大的贊譽,要知道曹操的幾個兒子個個都是相當優秀的。長子曹昂,一夫既有萬夫不擋之勇;更有七步成詩的曹植、三歲即識稱象之法的曹沖;而曹丕更是成了曹操最理想的繼承者。
曹操有這麼多出色的後代,卻偏偏對孫權青睐有加,足以見得孫堅的這個小兒子到底有何過人之處了。而孫堅的長子孫策,更是人中龍鳳、天下無雙。甚至後世許多史學家都發出這樣的感歎:如果孫策沒有早死,天下很有可能就是他的。
首先先來簡單了解一下孫策:孫策,字伯符,三國時期吳國政權奠基者,武勇不亞于霸王項羽,綽号“小霸王”。在孫堅被劉表暗算亡故後,很好的接過其父的衣缽,率領東吳一衆舊部(程普、黃蓋、韓當等)重新整軍,為東吳政權打下良好的基礎。
起初,孫策屈身于袁術,東渡長江,分别攻占劉繇據守的揚州、劉勳據守的廬江等軍事要地,并大破劉表手下悍将黃祖,讓彼時的劉表不免惴惴不安,生怕有一天孫策親自引兵來攻,替父報仇。然而,昏庸的袁術卻在此時稱帝了。
當時的東漢政權雖已名存實亡,但怎麼也輪不到區區袁術稱帝,于是,孫策斷然與袁術決裂,并與盤踞北方的曹操、統領徐州的呂布,共同對袁術展開猛烈攻擊,而結局就是很快袁術就抵擋不住而自缢身亡了。
建安五年,孫策大軍在奪取豫章郡後統一江東,開創了東吳基業。連此時羽翼漸豐的曹操都已經歎息道“恐怕很難再與孫策争鋒了”并且主動向孫策示好,把弟弟的女兒許配給孫策的小弟孫匡,當時天下所有人都不想招惹孫策這個江東猛虎。
天妒英才,壯志難酬
然而就在此時,意外發生了。有一天,孫策在丹徒山中打獵,遇到三個自稱是韓當部下的士兵,孫策說:“韓當的士兵我都認識,可從未見過你們幾人”,說罷便射殺其中一人,而其他二人見狀則彎弓搭箭,孫策被刺客偷襲而重傷倒地。
待衆人發現孫策時,孫策已經傷勢嚴重,自知時日不多了,并将政權交給自己弟弟孫權,并叮囑張昭等人好好輔佐,捍衛江東。在衆人的哭泣聲中,一代英傑孫策就這樣随父而去了,享年僅二十六歲,孫權登基稱帝後,追谥孫策為“長沙桓王”。
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近代著名學者盧弼評價孫策:十七歲喪父,二十六卒,十餘年間建立大業,少年英萬,勇銳無前,真一時豪傑之士!
通過這些評價不難看出,孫策在很多曆史界的權威人士眼中是非常出色的,到底有多強?甚至可以說是一統三國的最有力競争者,試想一下如果孫伯符沒有早亡,那麼天下的局面可能會如何發展呢?
孫郎不死,三國不複
首先孫策死時,北方的曹操與袁紹正酣戰不息,也就是後世被人熟知的官渡大戰,如果孫策沒有被暗殺,此時的他正處在不斷攻城略地、高歌猛進的時期,曹操與袁紹還會那麼放心的舉兵血戰嗎?孫策又豈會錯過這麼好的進攻機會呢?
其次如果孫策沒死,當時的充豫等地防守力量相當薄弱,他大可由此打開缺口,從東吳進軍,直逼曹操大學營,殲滅了曹操,最後與當時已經“傷筋動骨”的袁紹展開最後的決戰,那時的劉備還未成氣候,三國鼎立的局面可能也就不複存在了吧。
孫策部下文有周瑜、魯肅、張昭;武有太史慈、黃蓋、程普、韓當等人組成的“超級精英團隊”,足以碾壓當時的大部分政權,而等到孫權即位時,這些團隊成員已經失去了當打之年,并且周瑜、魯肅等重臣在不久後便相繼去世了。
此時的孫策,可謂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又風華正茂,本有着無數的光陰青史留名,可惜天妒英才,當然後繼者孫權也是不負父兄所望,成為東吳大帝,将吳國打造成與魏、蜀君庭抗衡的強國,沒有将這大好江山拱手相讓。
當然曆史哪有那麼多天時地利人和,在勝者為王的年代,一切的如果隻能是如果。滾滾長江,潺湲東流;說不盡的萬般無奈,講不完的悲歡離合。那赫赫戰功,那榮譽滿簿,終難逃命運一劍封喉,隻留得曆史的長河一聲歎息,歎這多舛的命運,妒吾英雄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