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这段历史也被无数的历史迷认为是最精彩的时代。其实历史上有故事的时期有很多: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的相恨相杀;春秋战国,以孔子为首的诸子百家。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唯三国时代。
为什么三国时代这么出名?首先罗贯中先生功不可没,他将三国时期的精彩故事、重要人物经过自己的加工,让无数的读者对这段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后世又出现许多以三国为题材的戏曲、电影、游戏等等。

三国即魏、蜀、吴;魏国领土是曹操开拓,蜀汉政权由刘备领导,而东吴江山则是由孙坚开疆拓土,其子孙策和孙权稳固基业。三国时期数十年的纷争,到最后司马家族一统天下,究竟谁才是最厉害的君王呢?
如果三位雄主中有一人能够一统天下,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亦或者以德服人的刘皇叔,东吴政权的领导者则鲜有人关注,其实武烈帝孙坚虽未能自己完成王霸之业,但他的两个儿子,可谓是文武双全,很好的继承了自己强者风范。
乱世之猛虎,江东之英杰
曹操曾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对当时尚属年少的孙权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赞誉,要知道曹操的几个儿子个个都是相当优秀的。长子曹昂,一夫既有万夫不挡之勇;更有七步成诗的曹植、三岁即识称象之法的曹冲;而曹丕更是成了曹操最理想的继承者。
曹操有这么多出色的后代,却偏偏对孙权青睐有加,足以见得孙坚的这个小儿子到底有何过人之处了。而孙坚的长子孙策,更是人中龙凤、天下无双。甚至后世许多史学家都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孙策没有早死,天下很有可能就是他的。
首先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孙策:孙策,字伯符,三国时期吴国政权奠基者,武勇不亚于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在孙坚被刘表暗算亡故后,很好的接过其父的衣钵,率领东吴一众旧部(程普、黄盖、韩当等)重新整军,为东吴政权打下良好的基础。
起初,孙策屈身于袁术,东渡长江,分别攻占刘繇据守的扬州、刘勋据守的庐江等军事要地,并大破刘表手下悍将黄祖,让彼时的刘表不免惴惴不安,生怕有一天孙策亲自引兵来攻,替父报仇。然而,昏庸的袁术却在此时称帝了。
当时的东汉政权虽已名存实亡,但怎么也轮不到区区袁术称帝,于是,孙策断然与袁术决裂,并与盘踞北方的曹操、统领徐州的吕布,共同对袁术展开猛烈攻击,而结局就是很快袁术就抵挡不住而自缢身亡了。
建安五年,孙策大军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开创了东吴基业。连此时羽翼渐丰的曹操都已经叹息道“恐怕很难再与孙策争锋了”并且主动向孙策示好,把弟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小弟孙匡,当时天下所有人都不想招惹孙策这个江东猛虎。
天妒英才,壮志难酬
然而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有一天,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遇到三个自称是韩当部下的士兵,孙策说:“韩当的士兵我都认识,可从未见过你们几人”,说罢便射杀其中一人,而其他二人见状则弯弓搭箭,孙策被刺客偷袭而重伤倒地。
待众人发现孙策时,孙策已经伤势严重,自知时日不多了,并将政权交给自己弟弟孙权,并叮嘱张昭等人好好辅佐,捍卫江东。在众人的哭泣声中,一代英杰孙策就这样随父而去了,享年仅二十六岁,孙权登基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近代著名学者卢弼评价孙策:十七岁丧父,二十六卒,十余年间建立大业,少年英万,勇锐无前,真一时豪杰之士!
通过这些评价不难看出,孙策在很多历史界的权威人士眼中是非常出色的,到底有多强?甚至可以说是一统三国的最有力竞争者,试想一下如果孙伯符没有早亡,那么天下的局面可能会如何发展呢?
孙郎不死,三国不复
首先孙策死时,北方的曹操与袁绍正酣战不息,也就是后世被人熟知的官渡大战,如果孙策没有被暗杀,此时的他正处在不断攻城略地、高歌猛进的时期,曹操与袁绍还会那么放心的举兵血战吗?孙策又岂会错过这么好的进攻机会呢?
其次如果孙策没死,当时的充豫等地防守力量相当薄弱,他大可由此打开缺口,从东吴进军,直逼曹操大本营,歼灭了曹操,最后与当时已经“伤筋动骨”的袁绍展开最后的决战,那时的刘备还未成气候,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能也就不复存在了吧。
孙策部下文有周瑜、鲁肃、张昭;武有太史慈、黄盖、程普、韩当等人组成的“超级精英团队”,足以碾压当时的大部分政权,而等到孙权即位时,这些团队成员已经失去了当打之年,并且周瑜、鲁肃等重臣在不久后便相继去世了。
此时的孙策,可谓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又风华正茂,本有着无数的光阴青史留名,可惜天妒英才,当然后继者孙权也是不负父兄所望,成为东吴大帝,将吴国打造成与魏、蜀君庭抗衡的强国,没有将这大好江山拱手相让。
当然历史哪有那么多天时地利人和,在胜者为王的年代,一切的如果只能是如果。滚滚长江,潺湲东流;说不尽的万般无奈,讲不完的悲欢离合。那赫赫战功,那荣誉满簿,终难逃命运一剑封喉,只留得历史的长河一声叹息,叹这多舛的命运,妒吾英雄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