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種古老的烹饪手法,依舊在雲南人的生活中,深受雲南人的喜愛

衆所周知,烹饪技藝是随着人類科技的進步,不斷進化和創新的。古老的烹饪技藝,現在已經逐漸脫離人們的生活。但是在雲南,自古以來,高山大川衆多,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複雜,交通的不便,導緻雲南的許多民族都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烹饪方法,至今在雲南人的生活當中,而且已經成為現代人追求綠色,原生态的時尚。

10種古老的烹饪手法,依舊在雲南人的生活中,深受雲南人的喜愛

燔是最原始、最簡便的無炊具制熟食物的方法。即将食物原料直接放入炭火中燒熟後蘸作料食用,或将拌入作料的食物直接放在炭火中燒熟後食用。這一方法幾乎在雲南所有的民族中皆有應用。如:彜族的火燒雞枞、燒包谷、燒洋芋,傣族的火燒糯米粑,景頗族的火燒鮮魚,布朗族的火燒豬肉等等。

10種古老的烹饪手法,依舊在雲南人的生活中,深受雲南人的喜愛

包燒

“包燒”也是一種古老的無炊具的烹饪方法。分别用芭蕉葉、琵琶葉、荷葉、白菜葉或青菜葉将拌入味的食物原料包裹嚴,放入炭火中燒熟後食用。

10種古老的烹饪手法,依舊在雲南人的生活中,深受雲南人的喜愛

這種烹法既科學又衛生,不但保持了食物原料的水分、營養物質,其口味更為鮮香純正,并且還具有包裹物料的清香滋味,可謂古樸時尚。這種烹法在雲南各少數民族中應用廣泛。如:德昂族的芭蕉葉包燒牛肉、拉祜族的琵琶葉包燒魚、基諾族的泥巴蕉葉包燒雞、傣族的象耳葉包燒挑手魚等等。

卷料烤

烤也是不需要炊具的古老烹調方法,即将拌入作料的食物原料放在炭火上烤熟食用。這種烹法在雲南各民族中極為普遍。其中又以傣族的“卷料烤”獨具特色,傣族稱“并窩”。

10種古老的烹饪手法,依舊在雲南人的生活中,深受雲南人的喜愛

将加工整理好的食物原料加新鮮作料(如青辣椒、小米辣、芫荽、香蔥、蒜、香茅草等)及鹽、豬油拌腌入味,用夾棍夾好,置炭火上翻烤至熟。如:香茅草烤雞、夾烤黃鳝、烤筍等等。

筒灸

《齊民要術》中稱“簡炙”,又稱“捶炙”。《齊民要術》中烤雜肉的做法為:用鵝、鴨、豬、羊肉切細捶軟,調好味,加面粉拌勻,塞入竹筒,放在火上燒烤熟。這種方法自古以來在雲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中較為盛行。

10種古老的烹饪手法,依舊在雲南人的生活中,深受雲南人的喜愛

據清順治年間,陳鼎之《滇遊記》中載:“騰越少鐵,土人以毛竹截斷,實米其中,熾火煨之。竹焦而飯已熟,甚香美”。例如:傣族的“香竹飯”、哈尼族的“竹筒雞”、景頗族的“竹筒鳝魚”等等。這類菜肴,既有主要食料的鮮醇,又具烹調之滋味,更有鮮竹之清香,可謂原生态之天然美食也。

石灸

這也是原始的無炊具制熟食物的烹法。将經加工整理并拌有各種作料的食物放在燒至高溫的石塊(闆)上炙熟食物的烹法。如:怒族的江石炙牛肉,獨龍族的石炙江魚、石闆粑粑等。

10種古老的烹饪手法,依舊在雲南人的生活中,深受雲南人的喜愛

石烹法,從遠古至近代,在雲南許多民族中非常流行。據《滇海虞衡志》載:“往時征緬,軍行于路,掘窟折蕉葉,泥之為鍋,以做飯,炊熟葉不敗也”。至現代,這種古老的烹法還在運用,不同的是在技法、盛器衛生等方面更加科學了。如三溫暖牛肉、卵石烹田雞、卵石青苔湯、石鍋焖雞等等。

皮烹

這種古老的用皮具烹調的方法,在當今雲南彜族的飲食生活中還保留着。牧羊人放于山間野地,煮羊無鍋,即将羊皮的毛面用特制的泥巴糊嚴實,用麻繩将皮的四角分别栓在四根木樁上,架成鍋狀,注入清水,放入羊肉,點燃柴将羊肉煮熟。

10種古老的烹饪手法,依舊在雲南人的生活中,深受雲南人的喜愛

然後取肉蘸用羊肉湯、精鹽、花椒面、煙辣椒面、蔥、姜、芫荽調成的汁水食用。而在羊皮裡煮出來的原味羊肉湯,更是鮮濃無敵。

10種古老的烹饪手法,依舊在雲南人的生活中,深受雲南人的喜愛

這也是不需要炊具的烹饪方法,雲南的許多少數民族的堂屋中都有一個火塘,火塘終年不熄,也不能熄。人們為了友善,經常把食物原料直接埋在火塘邊或炭火旁慢慢焐熟的烹饪方法。如:焐燒蕃薯、焐燒牛幹巴、焐燒苦筍等等。

10種古老的烹饪手法,依舊在雲南人的生活中,深受雲南人的喜愛

另一種方法把腌制好的食物原料用綠葉包裹後埋入炭火灰堆中焐熟。這種方法受熱均勻,焐熟的食物原汁原味、酥香滋潤,還具有綠色包裹物的清香。這種“焐”的烹法廣泛應用于雲南各民族中。如:拉枯族的琵琶葉焐燒魚、布朗族的焐燒豬肝、基諾族的灰焐豬尾巴等等。

這是将各種生(熟)的時蔬、野菜、野菌、野筍或熟的禽畜野味、河鮮等食料,加精鹽及各種作料放入竹筒中舂細後食用的一種方法。

10種古老的烹饪手法,依舊在雲南人的生活中,深受雲南人的喜愛

此烹饪方法在雲南各少數民族中應用廣泛。如:景頗族的舂雞、舂鳝魚、燒舂牛肉、舂卡菜;阿昌族的舂魚腥草;哈尼族的舂白參;傣族的舂南瓜尖;德昂族的竹筒搗菜等等。用此方法烹制出的菜肴松軟細潤、鮮香可口,特别适合老人及幼兒食用。

漢劉熙《釋名》雲:“脍,會也。細切肉令其散,分其赤白異之也,乃會合和之也”。據有關資料記載,食脍之風自秦漢以來較為盛行,隋唐以後此風更盛。食脍的品種層出不窮,有生魚脍、生肉脍、鲈魚脍、牛脍、羊脍等等。

10種古老的烹饪手法,依舊在雲南人的生活中,深受雲南人的喜愛

從古至今,脍食這種食俗在雲南各民族中較為普遍。在如今的雲南菜肴中,脍食之肴奇多,如:彜族的皮幹生;白族的生皮、羊肉剁生;哈尼族的豬血剁生;傣族的剁蝦生、剁魚生、剁蟬生;苗族的剁雞生、雞血旺;瑤族的生魚片等等。

包蒸

包蒸,這種方法在我國各地方菜的制作中應用廣泛,但所用的包裹物隻限于荷葉、棕葉、白菜葉、蛋皮、面皮、鋁鉑等原料。但是在雲南各地可選擇用于烹調“包蒸”的可食性綠色包裹物十分豐富。有芭蕉葉、竹葉、琵琶葉、芒果葉、嘎拉葉、象耳葉、南瓜葉、水芋葉等等。

10種古老的烹饪手法,依舊在雲南人的生活中,深受雲南人的喜愛

“包蒸”的菜肴也多,如:蕉葉包蒸上樹魚、嘎拉葉包蒸肉、荷葉葉包蒸鴨、芒果葉包蒸雞、琵琶葉包蒸牛肉、象耳葉包蒸江魚、芒葉包蒸馬蜂蠅、南瓜葉包蒸蘑菇等等。可大包蒸,也可小包蒸。“包蒸”的菜肴整潔典雅、綠色自然、原汁原味、軟潤鮮香。不但有主要原料的香醇,還具有經烹調後的鮮美滋味,更具包裹物的清香,可謂原生态之美味佳肴。

這些古老的烹饪手法,不僅在雲南民間流行,還在各個酒樓盛行,這是雲南民族習俗的一種繼承。主因還是這些古老的烹饪手法,使得食物得到了特殊的滋味和純正的營養,才能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得以保留。

朋友們,你們覺得這些古老的烹饪手法,值得保留嗎?不妨在讨論區留言!

(文中所用部分圖檔來自網絡,有版權需求的請聯系作者删除)

本文由浪漫的何必問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