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不認識“曾美”的人會誤以為,這是個女人的名字,因為曾美”二字所透露的秀氣與金戈鐵馬、烽火硝煙的過往顯得格格不入。實際上,這個名字和本人相去甚遠,曾美是個鐵骨铮铮的軍人,更是共和國将軍名冊上赫赫有名的開國少将。

他十六歲入伍參加革命,走過二萬五千裡的長征路,是遵義會議地點的直接選址人,他為保家衛國曾與侵華日軍日夜血戰,解放石家莊,他沖鋒在前。在二十五年的峥嵘歲月裡,他蹚湘江,翻雪山,渡黃河,平敵寇,為了戰争和革命的勝利,抛頭顱灑熱血。
據說,曾老将軍九十多歲時曾做過一次核磁共振檢查,醫生發現,老人的顱骨上還殘留着幾塊彈片。
曾美将軍在槍林彈雨中穿梭了二十多年,從一個無名小卒走到開國将軍,其人生經曆宛如話本子裡的人物,險象環生卻又精彩紛呈。
曾美原名曾昭泰,後來在周總理身邊工作,總理才給他改的名字。
他原想将自己的名字改為“曾美德”,以引導自己做一個品德美好之人,後來他在自言自語時被周總理聽到了,總理說,“美德”寓意雖好,但已經是個詞,就不好用作名字了。
于是,總理建議他:“不如叫曾美,既寓意美好,叫起來也友善。”
1914年,曾美出生于江西興國縣,在革命時期,興國縣就是大名鼎鼎的“烈士鄉”,如今有證可考的革命烈士有23179人。共和國成立之後,興國縣走出了56位開國将軍,素來有“将軍縣”的美稱。
曾美的父母都是農民,家中有五個孩子,曾美上面有三個哥哥,下面有一個弟弟。和許多革命年代的紅軍戰士一樣,曾美參軍一部分是受到了當時革命思想的影響,另一部分則是家中貧窮所緻。
曾美的哥哥們很早就去做了學徒工,養家糊口,八歲那年,家裡窮得實在揭不開鍋,父母隻好将曾美過繼給隔壁村子裡一位家境略好的同姓人。曾美在小小年紀因為貧窮被迫與父母分離,是以他更能夠深刻地體會,那個時代農民的辛苦與無奈。
1929年,一支紅軍獨立團來到興國縣動員群衆發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一直是當地農民夢寐以求的事情,是以當地老百姓看到紅軍時,都敲鑼打鼓地表示歡迎。
15歲的曾美擠在人群中看着紅軍高歌的樣子,他被紅軍戰士頭上那頂五星帽子深深吸引住,被紅軍唱的曲子給打動了。曾美的兒女回憶道,即使是躺在病床上意識不清,曾美仍然能完整地唱完那首曲子:
當兵就要當紅軍、處處工農來歡迎、官長士兵都一樣,沒有人來壓迫人......
16歲那年,曾美毅然報名參加了紅軍,成為紅四軍特務營二連二排六班的一名小戰士,由此開啟了二十多年的軍旅生涯。
1934年10月1日,入黨兩年的曾美已經升任紅軍總司令部作戰參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曾美跟着戰友們從江西瑞金梅坑村出發,開始了漫長的長征之路。這是曾美第一次離開家鄉,一走就是二十多年。此後,返鄉歸家成了曾美一直記挂于心的一件事。
1935年,紅軍拿下遵義,随後曾美便跟随中央部隊駐紮于此。
1月10日,周恩來總理給曾美派了一項任務:去城中一所大宅院處偵察。年輕的曾美本以為這隻是一項尋常的小任務,他沒想到,這所大宅院日後竟然會成為改變黨的命運之地——遵義會議的位址。
接到任務之後,曾美挎上槍,馬上找到了這所大宅院。
這裡原是貴州軍閥柏輝章住的地方,是一座兩層的灰磚建築,它坐落在遵義城的主街道上,開闊雄偉,辨識度很高,城中很難找到第二處相似的建築。
曾美向看門人說明來意之後,就進入了樓裡檢視。他發現這棟小樓内部空間大、房間充足,而且裝置齊全,是個絕佳的紅軍總部選址。于是,他馬上趕回去跟周總理彙報了這棟宅院的情況。周總理聽了之後也很滿意,馬上就讓作戰科的同志們進駐這棟宅院。
不久後,黨中央的上司們就在宅院二樓左側的大房子裡召開了遵義會議。這是黨的曆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而曾美本人不僅是會議位址的標明者,也是這場會議的親曆者。然而,長征一路上艱難險阻,無論是黨,還是曾美本人,所經曆的危險時刻,遠遠不止這一次。
曾老将軍說,在無數次生死決戰中,血戰湘江使他印象最為深刻。
那一次,八萬紅軍長征,四萬将士折損在戰場上,曾美自己的親哥哥在這場戰役中也犧牲了。作為一個在生死堆中爬過來的人,曾美看得很通透,他時常對自己的子女說,人生在世,無非就是生死二字,既然在那麼艱難的環境下他都活下來了,那他還奢求什麼呢?
八年抗戰,曾美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表現優異,指揮的大小戰鬥不下百場,光是在山西、河北一代消滅的日本僞軍就有3000多人。
作為部隊的指揮,曾美并不主張讓士兵們一股腦子地亂沖亂撞,而是巧用對策,讓敵人投降。
1944年,在山西太原的一場對日反擊戰中,曾美所率領的部隊遭遇了一支人數龐大的日軍隊伍。曾美自知,與敵人硬碰硬未必能取勝,甚至還可能自損兵将。
于是,曾美下令讓兩個團悄悄繞到敵人後方,打亂敵人的部署,随後又在正面突然發動進攻,使得日軍腹背受敵。日軍被斷了後路,措手不及,難以招架八路軍的攻擊,損失慘重,最後,剩餘的小部分部隊隻好躲到附近深山的一處洞穴中。任憑八路軍将士們怎麼勸降,日軍都不肯出來。
曾美并沒有浪費時間與他們周旋,而是大手一揮,下令讓将士們往洞裡填土。躲在裡面的日軍殘寇頓時慌了手腳,他們原打算在這裡與八路軍死扛,等候援軍的到來,因為他們料定八路軍不敢對他們下死手。沒想到曾美卻一反中國軍隊此前的“慈悲”之态,令他們不知如何是好。
日僞軍眼看着自己就要被活埋,無力抵抗,隻能乖乖向洞口伸出白旗。
事後,部隊裡的将士們才明白,一向溫和的曾美将軍為什麼突然要活埋那些日本人,原來不過是一種政策而已!
解放戰争期間,曾美擔任晉察冀軍區獨一旅旅長,參與了1947年石家莊的解放,從此與這座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
1947年11月6日,獨一旅接到攻克石家莊大郭村機場的任務,大郭村機場位于西北角,是國民黨軍隊的唯一空中通道和增援命脈,也是解放軍進入石家莊的突破口,對于解放石家莊整場戰役來說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果能夠順利拿下大郭村機場,解放石家莊的任務就完成了一半。
但是,也正因如此,敵人在此處的防守最為堅固,為了赢得戰役,曾美的獨一旅義無反顧地接下了這塊難啃的“硬骨頭”。
是夜,曾美先派出一團和一旅主攻機場,接着讓助攻的二團到外圍清掃敵人的據點,最後安排三團作為預備隊在附近等待,随時準備支援。這一仗并不好打,大局在機場外圍設定了嚴密的堡壘群,形成了一個如同蜘蛛網一般的交叉火力網,我軍難以靠近。
經過戰士們十多個小時的搏殺,才終于有所突破,敵軍東碉堡處淪陷。然而,沒過多久,敵軍又開始反撲,對獨一旅展開瘋狂的攻擊。
曾美下令戰士們嚴防死守:“哪怕是隻有一個人,也絕不能退縮!”
終于,在曾美的堅持下,獨一旅突破了敵人的最後一道防線,成功拿下大郭村機場。這一勝利切斷了國民黨最後的退路,石家莊解放指日可待。
建國以後,曾美又被任命為河北省軍區政委員,在此度過了餘下幾十年的時光。對于這位百歲将軍來說,他最挂念的始終都是江西興國縣的那個小山村,他一直都想回家鄉看看。
據女兒曾麗明回憶,曾美臨走之前什麼話都沒留下,隻在她的手背上寫了兩個字:回家......
文/元氣少女QMQ
參考文獻:《曾美:百歲将軍,傳奇一生》,周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