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近現代文物利用與保護——參觀大同師範校園有感

近現代文物利用與保護——參觀大同師範校園有感

《文物世界》 2004年01期 郎保利

受山西省文物局委托,我們承擔了《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近現代文物的增補複查工作,時逾半載,足迹遍及全省各縣。發現了大量新材料,較好地完成了調查任務。在半年多的調查中,我們接觸了大量的近現代文化遺産,登記注錄了數以千計的遺址,然而,面對這些遺址的現狀,我們的心情十分沉重,殘破的房舍,倒地的碑碣,殘缺的器物,除了少數由文物部門管理的遺址外,用“滿目蒼痍”來形容,絕不過分。這些遺址比起那些蕩然無存的遺址來,還算幸運,但不難看出它們的消失是不會太久遠的。造成這些文化遺産被破壞的原因,主要是文物管理體制的問題。大量的近現代文物多不在等級保護範圍,且産權多歸屬于個人或集體所有,而國家法律對屬于文化遺産範疇的個人或集體産業沒有切實可行的保護辦法和具體措施,于是這些産權所有人對其所擁有的文化遺産可以肆意處置,造成了大量近現代文化遺産的損毀。在城市建設中,許多重要的曆史街區,列入等級保護或未列入等級保護的文化遺産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化為灰燼。在調查中,我們竟遇到這樣的事:在一座曆史文化名城,将真正的明清曆史街區全部拆除,準備在這片空地上,建設仿明清建築風格的古文化街。這樣的事情令我們感到的絕不是滑稽可笑,聯想到媒體報道的定海古城被毀事件,北京名人故居被拆事件,水洗“三孔”事件,阿富汗塔利班毀佛事件等等,一種揮之不去的悲傷、憤怒但又無奈的心境充斥心頭。

近現代文物利用與保護——參觀大同師範校園有感

但是,我們在工作中,又遇到許多對文化遺産保護十分熱心的人們,他們為我們提供線索,給我們帶路,他們對被破壞的文化遺産惋惜不已,并對我們提出了許多文化遺産保護的建議。還有許多不從事文物工作的上司和同志對文化遺産保護做出了傑出貢獻,山西省大同師範學校的石敏校長和他的同僚們就是這樣的典範。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文化遺産保護的希望。

近現代文物利用與保護——參觀大同師範校園有感

大同師範學校坐落在山西大同西郊十裡店,武州川河畔。她的前身是山西省立第三中學,始建于民國6年(1917),當時的山西省政府撥銀圓15,000元,標明天津南開校園為藍本,建設學校。故時人稱之為“小南開”。該校從建校至今,校名幾經變更。從山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山西省立第三中學、大同一中、直至今名——大同師範學校。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人才,他們中有将軍、政府部長、省委書記等進階人才,但更多的是默默無聞地工作在雁北貧困山區的教師。

近現代文物利用與保護——參觀大同師範校園有感

學校占地面積為500畝,分教學區、生活區、農業實驗區。教學區建築基本上為建校時原建築,南北向軸對稱布局。校門為中西合璧牌樓柱式鐵栅欄門,八根牌樓式門柱由低矮的反拱型牆壁和西式鐵栅欄門連接配接,形成莊嚴又不拘泥的校門。内為校訓照壁和花壇,辦公樓在花壇之後,為單層建築,樓外出有中式廊柱的雨棚,門窗均為西式拱窗,外側為石砌浮雕式門窗套。灰色清水牆,白色浮雕拱門窗,掩映在丁香、玫瑰叢中,格外賞心悅目。穿過辦公樓是禮堂,禮堂是中西合璧式建築,前為鐘樓(20世紀50年代,鐘樓上部被拆除),後為四阿頂禮堂,也是灰色清水牆,白色拱門窗。禮堂面積528平方米,有座位1000個,聲光效果俱佳。禮堂後面是一個大花壇,圍繞花壇建有12個獨立教室,布局疏朗,互不幹擾。每個教室建築面積106平方米,一樣的灰牆、白窗、四阿頂。教室内兩側長窗明亮,采光極好,屋頂高,空間大。地面前低後高,在這樣環境中學習,是一種美好的享受。

近現代文物利用與保護——參觀大同師範校園有感
近現代文物利用與保護——參觀大同師範校園有感
近現代文物利用與保護——參觀大同師範校園有感

這12座教室在1995年的地震中受到輕微損壞,在修理過程中,校上司堅持保護建築物原貌的方針,花費了近40萬元對這些建築進行了隐蔽性加強,而外貌沒有任何改變。陪同我們調查的一位搞建築的同志告訴我們,40萬元可以建同樣面積的建立築。當我們站在花壇巨大的桃樹下(這些樹也是建校時種的),欣賞這些精美的建築,贊賞學校上司保護文化遺産的作法時,透過樹叢看到後面一座巍峨的大樓,樓高四層,灰牆、白色拱窗、四阿瓦頂,檐角風鈴随風發出悅耳的鈴聲。大家被這曲凝固的音樂所感動,不由的對學校的設計者大加贊賞,這時,石校長請我們走近一觀,并對我們說,這座大樓是去年落成傳遞使用的。大家一聽,更加驚歎不已,能夠儲存文化遺産已屬不易,而能發展文化遺産更是難能可貴。這座與舊建築風格如一的新大樓,為學校建築添加了濃重的色彩。如果把原來的校園比作優雅的小夜曲,加上這座位于大操場後的大樓,就變成了氣勢磅礴的交響樂。石校長告訴我們,大樓完全是由學校自籌資金建設的,為了建築風格的一緻性,學校和設計機關下了很大的功夫,資金投入增加了100萬以上。聽到這裡,我們不由的對石校長和他的同僚們肅然起敬,他們能把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學校建設相結合,在上級沒有經費支援,下面個别同志不了解的情況下,堅持學校建築風格一緻,頂住壓力,保護并發展了這一民國初年的經典建築。不圖名,不圖利,默默無聞地保護了一處重要文化遺産。這一事實說明,在我們國家,文化遺産的保護需要全民的參與,更需要提高各級上司幹部的文化遺産保護意識,因為在我國,各級行政上司對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文化遺産是人類社會文态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和生态環境一樣,對我們至關重要,對于生态環境,我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才得到了全民的關注。生态環境破壞了我們可以恢複,而文态環境則是不可再生的。在此,我們呼籲我們的各級上司幹部盡快樹立文化遺産保護意識,像大同師範學校的石校長那樣,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産。

近現代文物利用與保護——參觀大同師範校園有感

攝影∶高峰

(作者系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