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近现代文物利用与保护——参观大同师范校园有感

近现代文物利用与保护——参观大同师范校园有感

《文物世界》 2004年01期 郎保利

受山西省文物局委托,我们承担了《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近现代文物的增补复查工作,时逾半载,足迹遍及全省各县。发现了大量新材料,较好地完成了调查任务。在半年多的调查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近现代文化遗产,登记注录了数以千计的遗址,然而,面对这些遗址的现状,我们的心情十分沉重,残破的房舍,倒地的碑碣,残缺的器物,除了少数由文物部门管理的遗址外,用“满目苍痍”来形容,绝不过分。这些遗址比起那些荡然无存的遗址来,还算幸运,但不难看出它们的消失是不会太久远的。造成这些文化遗产被破坏的原因,主要是文物管理体制的问题。大量的近现代文物多不在等级保护范围,且产权多归属于个人或集体所有,而国家法律对属于文化遗产范畴的个人或集体产业没有切实可行的保护办法和具体措施,于是这些产权所有人对其所拥有的文化遗产可以肆意处置,造成了大量近现代文化遗产的损毁。在城市建设中,许多重要的历史街区,列入等级保护或未列入等级保护的文化遗产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化为灰烬。在调查中,我们竟遇到这样的事:在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将真正的明清历史街区全部拆除,准备在这片空地上,建设仿明清建筑风格的古文化街。这样的事情令我们感到的绝不是滑稽可笑,联想到媒体报道的定海古城被毁事件,北京名人故居被拆事件,水洗“三孔”事件,阿富汗塔利班毁佛事件等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伤、愤怒但又无奈的心境充斥心头。

近现代文物利用与保护——参观大同师范校园有感

但是,我们在工作中,又遇到许多对文化遗产保护十分热心的人们,他们为我们提供线索,给我们带路,他们对被破坏的文化遗产惋惜不已,并对我们提出了许多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还有许多不从事文物工作的领导和同志对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杰出贡献,山西省大同师范学校的石敏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就是这样的典范。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希望。

近现代文物利用与保护——参观大同师范校园有感

大同师范学校坐落在山西大同西郊十里店,武州川河畔。她的前身是山西省立第三中学,始建于民国6年(1917),当时的山西省政府拨银圆15,000元,选定天津南开校园为蓝本,建设学校。故时人称之为“小南开”。该校从建校至今,校名几经变更。从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山西省立第三中学、大同一中、直至今名——大同师范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他们中有将军、政府部长、省委书记等高级人才,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地工作在雁北贫困山区的教师。

近现代文物利用与保护——参观大同师范校园有感

学校占地面积为500亩,分教学区、生活区、农业实验区。教学区建筑基本上为建校时原建筑,南北向轴对称布局。校门为中西合璧牌楼柱式铁栅栏门,八根牌楼式门柱由低矮的反拱型墙壁和西式铁栅栏门连接,形成庄严又不拘泥的校门。内为校训照壁和花坛,办公楼在花坛之后,为单层建筑,楼外出有中式廊柱的雨棚,门窗均为西式拱窗,外侧为石砌浮雕式门窗套。灰色清水墙,白色浮雕拱门窗,掩映在丁香、玫瑰丛中,格外赏心悦目。穿过办公楼是礼堂,礼堂是中西合璧式建筑,前为钟楼(20世纪50年代,钟楼上部被拆除),后为四阿顶礼堂,也是灰色清水墙,白色拱门窗。礼堂面积528平方米,有座位1000个,声光效果俱佳。礼堂后面是一个大花坛,围绕花坛建有12个独立教室,布局疏朗,互不干扰。每个教室建筑面积106平方米,一样的灰墙、白窗、四阿顶。教室内两侧长窗明亮,采光极好,屋顶高,空间大。地面前低后高,在这样环境中学习,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近现代文物利用与保护——参观大同师范校园有感
近现代文物利用与保护——参观大同师范校园有感
近现代文物利用与保护——参观大同师范校园有感

这12座教室在1995年的地震中受到轻微损坏,在修理过程中,校领导坚持保护建筑物原貌的方针,花费了近40万元对这些建筑进行了隐蔽性加固,而外貌没有任何改变。陪同我们调查的一位搞建筑的同志告诉我们,40万元可以建同样面积的新建筑。当我们站在花坛巨大的桃树下(这些树也是建校时种的),欣赏这些精美的建筑,赞赏学校领导保护文化遗产的作法时,透过树丛看到后面一座巍峨的大楼,楼高四层,灰墙、白色拱窗、四阿瓦顶,檐角风铃随风发出悦耳的铃声。大家被这曲凝固的音乐所感动,不由的对学校的设计者大加赞赏,这时,石校长请我们走近一观,并对我们说,这座大楼是去年落成交付使用的。大家一听,更加惊叹不已,能够保存文化遗产已属不易,而能发展文化遗产更是难能可贵。这座与旧建筑风格如一的新大楼,为学校建筑添加了浓重的色彩。如果把原来的校园比作优雅的小夜曲,加上这座位于大操场后的大楼,就变成了气势磅礴的交响乐。石校长告诉我们,大楼完全是由学校自筹资金建设的,为了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学校和设计单位下了很大的功夫,资金投入增加了100万以上。听到这里,我们不由的对石校长和他的同事们肃然起敬,他们能把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校建设相结合,在上级没有经费支持,下面个别同志不理解的情况下,坚持学校建筑风格一致,顶住压力,保护并发展了这一民国初年的经典建筑。不图名,不图利,默默无闻地保护了一处重要文化遗产。这一事实说明,在我们国家,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全民的参与,更需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因为在我国,各级行政领导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文态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和生态环境一样,对我们至关重要,对于生态环境,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得到了全民的关注。生态环境破坏了我们可以恢复,而文态环境则是不可再生的。在此,我们呼吁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尽快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像大同师范学校的石校长那样,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近现代文物利用与保护——参观大同师范校园有感

摄影∶高峰

(作者系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