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廷玉兒子考了第3名,雍正賞賜玉如意,張廷玉:家族醜事!

據《清史稿》記載:雍正十一年癸醜科的狀元、榜眼、探花、傳胪分别為:陳倓、田志勤、沈文鎬、張若霭。

但是,相傳此次科舉有“舞弊”現象,而且是雍正皇帝親自參與的,将高中探花的張若霭名次往後移,使他無緣前三甲。張若霭是重臣張廷玉之子,雍正得知其考中科舉時,早早傳喚張廷玉想要将玉如意賞賜給他,然而張廷玉卻認為這是“家族醜事”,懇請皇帝收回成命,還要将他的兒子名次往後移。

自古科舉是文人出路,一人中舉全家光榮,張廷玉卻為何視此為洪水猛獸呢?一切還要從張家家世說起。

張廷玉兒子考了第3名,雍正賞賜玉如意,張廷玉:家族醜事!

兩代名臣,張家父子得重用

張廷玉名氣之大,自康熙年間就已開始,他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進士,此後一直在朝為官,當官五十年曆經三朝,也是清朝一位元老級的官員。他在雍正統治時期最受重用,雍正皇帝駕崩之前,還曾交代乾隆帝善待他。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廷玉去世,乾隆命仍遵雍正遺诏,讓張廷玉配享太廟。賜祭葬,谥文和。在清代,漢大臣配享太廟者僅張廷玉一人。

雍正皇帝生性多疑,能受其如此重視,可見張廷玉的功績确實不小。

除了他自身的才能之外,其父張英也是助推力之一。張英是清康熙年間的大學士,還曾是雍正的老師。有着這一層關系在,雍正登基之後,張廷玉也成了皇帝重視的官員之一。而此後官途順遂,主要還是依托于他的才能。

康熙晚年時對于立儲之事搖擺不定,以至于後期爆發了九子奪嫡的慘烈事件。張廷玉的聰明之處在于,在奪嫡事件中他懂得明哲保身,在雍正登基之後才沒有受到太大的牽連。

張廷玉兒子考了第3名,雍正賞賜玉如意,張廷玉:家族醜事!

雍正非常倚重張廷玉,幾乎是每件拿不準的事都要來咨詢張廷玉再做決定,而雍正後來創制。軍機處基本也都是由張廷玉所籌劃的,他不僅典掌軍機,又兼理吏部、戶部要職,身兼朝中多數重要官職。

雍正皇帝一心想要将大權獨攬,能夠讓張廷玉主管這麼多重任,可見其重視。他也算接起了其父張英的班,父子倆的成就,使得張家也成了名門望族。

其子科舉中探花,張廷玉卻為何認為是“醜事”

張廷玉一生清白,在朝為官也是皇帝的紅人,後來卻因其兒子做了一件“糊塗事”。

張家世代為文官,其子張若霭也緊跟父輩的腳步,走上了科考的路。雍正十一年,張若霭參加科舉考試,在還未放榜時,雍正就從考官口中得知,名中探花的正是張廷玉的兒子。

正常來說,皇帝最為關注的應該是狀元。但張若霭是張廷玉的兒子,重臣之子考中科舉,雍正覺得還是應該有所表示的。于是他便立馬召見了張廷玉,想要告訴他這一件喜事。為了表示祝賀,雍正甚至還拿出了玉如意獎賞給張廷玉。

張廷玉兒子考了第3名,雍正賞賜玉如意,張廷玉:家族醜事!

當時還未放皇榜,張廷玉對皇帝突然的賞賜感到莫名其妙。等到他得知來龍去脈之後,更是直接拒絕了皇帝的嘉獎。這一回就輪到皇帝摸不着頭腦了,兒子中了探花,皇帝有心表彰重臣,卻為何不領情呢?

張廷玉的回答更是令雍正意外,他直言:“此事可能為醜事”。原來,自科舉考試創立以來,曆朝多有權臣借權力舞弊謀私,在科舉考試中動手腳。而張廷玉是朝中重臣,以他的權力為自家兒子謀私利也完全沒有阻礙,說到底還是擔心天下人懷疑其子名次來之不當。

聽了這樣的解釋之後,雍正對于張廷玉更是佩服。心思能如此缜密,也難怪他能曆經兩代皇帝而受重用了。雍正也是明事理的皇帝,在張廷玉請求将其兒子的名次往後移之後,他也答應了其請求。于是在雍正十一年癸醜恩科的記載中,張若霭最終成了第四名,沒有進入前三甲。

關于此事,世人的評價多有争議,還有人認為張廷玉“糊塗”,也毀了自己的兒子。但實際上,張若霭的官途并沒有是以受影響,後來皇帝親授他為内閣學士、禮部侍郎,入直南書房,官至禮部尚書,襲伯爵,與父輩一樣平步青雲。

張廷玉讓自己的兒子名次往後移,并沒有太大的負面影響。反而在此後皇帝對其贊賞愈加,而一家人也避開了世人莫須有的猜測,一家子的富貴與清白皆保住了。

張廷玉兒子考了第3名,雍正賞賜玉如意,張廷玉:家族醜事!

小結

能曆任三朝元老,張廷玉的實力不可小觑。單單雍正便是出了名的難伺候,很多官員因無意得罪他而受到責難。張廷玉在雍正年間卻一直是臣子楷模,可見得皇帝之心。

其子中科舉,他擔心為醜事,也是從謠傳的可能性出發。畢竟,對于已兩代受皇家恩澤的張家而言,科舉并非唯一要走的路。

參考資料:《清史稿》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