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因不滿侵略者的橫行霸道和人民的生活疾苦,憤然放下手中的書卷執筆,同校友一起參軍對抗外敵,後來遇到了自己的終身伴侶楊成武上将,兩人攜手共度幾十載風雨。
新中國成立後,她曾任北京衛戍區政治部顧問,繼續為新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98歲高齡逝世享正軍職待遇。
父母優秀子女也是成就非凡,在她的幾個子女中就有三位将軍,那麼此人是誰?在她的一生中又有哪些傳奇經曆呢?

趙志珍,1920年11月出生于河北易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母都是地道地道的農民。
俗話說得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家境貧寒的她從小便比其他孩子懂事很多,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小小年紀就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幹活,幫父母減輕負擔。
人窮志不短,雖然她是女孩,但她的父母也從來沒有過重男輕女的思想,她的父母深知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就算家裡再困難也要供她讀書。
趙志珍讀完國小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平女子二中,上學期間,她在學校接觸大量的進步思想。
1935年,“一二·九”運動在北平轟轟烈烈的爆發,趙志珍帶領先鋒隊員積極參與到學生運動當中,和同學們一起夜以繼日地為遊行活動制作旗子和書寫智語。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當她看到大街小巷在敵人的侵略中戰火不斷,看着貧苦百姓民不聊生,過着苟且偷生的生活,藏在她内心深處的屈辱與不甘湧入腦海,她在内心暗自發誓,必須要和敵人作戰。
1938年,趙志珍正式加入中國共産黨,從此開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加入革命隊伍不久後,她便和志向相同的同學一起奔赴太行山,參軍對抗外敵,萬萬沒想到的是,迎接她們的将領楊成武,最後竟成了自己終生伴侶。
當接待她們的楊成武将軍看到這群十五六歲的女孩後,内心深處是不太願意接納她們的,畢竟戰争是殘酷的,更何況她們隻是十五六歲的女學生。
在雙方的僵持下,趙志珍和同學們對楊成武說道:“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讓我們怎能安心待在教室裡讀書?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我們也要當兵打鬼子,為抗日貢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
其他同學也跟着附和起來,最終說服了楊成武。
趙志珍被配置設定到了民運部當幹事,此後她便穿梭在各個村莊角落,大力宣傳抗日愛國主張,積極發動人民群衆,為組織吸納更多的抗日戰士。
在之後的工作接觸中,兩人也是互生情愫,深入了解後,她發現自己竟然有點愛慕眼前這個身經百戰的男子,而楊成武對趙志珍打心底裡也是極為欣賞的。
沒過多久,楊成武終于下定決心,寫信向趙志珍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希望兩人可以進一步交往。
楊成武沒想到趙志珍竟然同意了,兩情相悅的兩人在戰友們的見證下,于1938年的11月舉行了一場簡單且熱鬧的婚禮。
新中國成立後,趙志珍也是一直都在為國家的建設工作添磚加瓦,曾擔任北京衛戍區政治部顧問一職,在之後還獲得了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人們都說優秀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趙志珍的七個子女同樣也是十分優秀,在她衆多子女中就有三位極為不凡。
比如在1941年出生的女兒楊俊生,20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被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錄取,之後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為了一名進階工程師。
1983年,她被調任到武警總部工作,在工作上刻苦耐勞的楊俊生被授予少将警銜。
兒子楊東勝,在1965年成功考入清華大學,并主修了自己所熱愛的工程專業,兩年後進入部隊,1998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1949年,出生于北京的楊東明,17歲參軍後被授予少将軍銜,曾任空軍副司令員,58歲晉升為中将軍銜。
2018年,趙志珍在北京因病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想念98歲。
在她98年的人生當中,她和丈夫兩人共同經曆了生活中的各種風雨。
從青絲到暮年一路相伴到老,從把侵略者趕出中國到建設新中國,他們一家人無論父母還是子女,分别在各自的領域都有着很大的成就,他們默默奉獻的精神也被世人和曆史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