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毛主席《七律 長征》
在共産黨的黨史上長征一定是那段永不磨滅的光輝歲月,它不斷見證我們的紅軍戰士不畏艱險的勇往直前,而且它展現了我們的革命戰士無堅不摧的英雄主義。正是它的勝利,才得以實作
我黨北上的總方針。
說起長征就不得不提到在它途中發生最驚險的一場戰役——
飛奪泸定橋
,這場足以被載入史冊的戰役是靠着紅軍戰士奮不顧身、努力拼搏出來的,無數的人用着鮮血和生命在國民黨手裡奪下了泸定橋,為整個大部隊通路的争取了時間。

也許現在的我們已經很難想象當時他們到底是用着一種怎麼的精神去攻下盧溝橋,又是用着怎樣氣概譜寫出這場可歌可泣的勝利贊歌。但是歸根結底,他們是我們全中國的英雄們。
不過現在回看這段曆史,有一個很奇怪的舉動。在我軍和國軍為了泸定橋在互相厮殺中,作為防守方的敵軍為了不讓紅軍從對岸攻打過來,直接拆掉橋面的木闆來阻礙紅軍的進攻。那為什麼不是直接把橋炸掉,這樣不是更直截了當斷了紅軍的後路嗎?
事實上當時雙方将領都有自己的無奈。特别是我軍老将楊成武多年之後再回憶起這段往事時,他含淚道出了當時的情形。
炸橋防禦,心生不舍
首先我們要知道泸定橋的地理位置在哪裡呢?泸定橋是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縣内一座鐵索橋,橋身全部由鐵鍊組成,重達40餘噸。
103米的長橋完全被13根鐵鍊包圍,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靠着12164個鐵環環尾相扣。當年的橋面上鐵鍊僅靠架設木闆友善平坦通行。
而且它作為橫跨大渡河一條交通要道自古以來就頗受重視。
這裡是從四川入藏的唯一途徑,也是漢藏文化交流的聯系紐帶。
上百年來,藏區人民都是通過在這座橋上的來來往往才得以漢中地區取得聯系的。其意義可是深遠非凡。
況且這座橋還有着深遠的曆史價值。據史料記載泸定橋始建于公元1705年的康熙年間,正是康熙為了實作祖國的統一,解決漢藏地區道路上的梗阻,才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此座橋梁。建成後,康熙禦筆親書“泸定橋”三字禦碑至今還屹立在西橋頭。換句話說泸定橋是一座還在使用的曆史建築。
當時國民黨軍駐守泸定橋是川軍将領劉文輝和他麾下的2個團的兵力。這劉文輝可不是什麼粗魯莽夫,人家自小也算個讀書人出身,後來還在任過西康省主席十年之久。作為川籍人士的他自然明白泸定橋的意義所在,切不可說毀就毀的莽撞行事。
傳聞劉文輝在泸定橋嚴陣以待時,曾接到蔣介石的電話示意他必要時可炸毀泸定橋來阻擋紅軍的來襲
。但是劉文輝思來想去,還是不願意這麼做。
畢竟這樣一來算是徹底斷了漢藏聯系,日後國軍又該如何進藏駐軍呢,物資運送又該如何進行呢?而且如果日後再重建的話,還是要自己的政府出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不說,此番工藝也未必能完美複刻。
猶豫再三的劉文輝還是放棄炸橋的念頭,采取最保守的在橋面抽木闆防禦的作戰計劃。一來他還是想要保留鐵橋,二來他不相信紅軍的進攻能有如此大的威力非要他炸橋不可。
不過這一次劉文輝失策了,但也是他給我軍造就最好的機會。
我軍強攻,浴血奮戰
當時奉命攻打泸定橋的先鋒部隊是老将楊成武率領紅二師第四團。對于上頭指派這個任務楊武成是當仁不讓地立下了勢在必得的決心。他的部隊日夜兼程240華裡,于次日清晨就一馬當先地出現在泸定橋西岸與敵軍交鋒對決。
當時泸定橋橋面便與通行的木闆正在被敵軍悉數撤走,一大半的橋面隻留下光秃秃的鐵鍊。走上橋都搖搖晃晃,一旦踩空還容易掉下去,更不用說橋對岸還有重型機槍和炮兵的火力網壓制。
從橋上走是槍林彈雨的襲擊,從橋下走則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在這樣形勢下我軍顯得勢單力薄,難以找到突破口。
當時紅四團在西岸沙壩的教堂内召開了作戰會議,最後決定這場仗勢必是勢不可擋。既然要幹那麼硬着頭皮也要上。幸好敵人還留着橋身而且木闆還沒來得及完全拆除,那麼就要趁熱打鐵,趕在他們未做好全部準備前攻下泸定橋。
楊成武精心挑選了手下的22名勇士作為打頭陣先遣戰隊。
在隊長廖大珠帶領下,22名勇士順着鎖鍊一面匍匐前進,一面鋪設木闆,好友善後路部隊通行
。
對岸的敵軍一看紅軍居然要硬闖,倒也不甘示弱立刻舉起手中機關槍猛烈發射。這群勇士們毫不畏懼,冒着槍林彈雨的沖擊誓死前進。
此時的橋身搖晃得厲害,前進的勇士随時有被擊落掉下河的風險,但是他們死死抓住手中的鐵鍊,盡力地避開子彈的襲擊,咬緊牙關完成組織交給他們的任務。
待橋面木闆架設完成後,大隊增援人馬蜂擁過橋。不管對岸炮火再猛再大,我軍依然巋然不倒,一批倒下了,還有下一批戰士上橋投入了戰役。面對我軍的氣勢洶洶,川軍大驚失色,立刻慌了神。當時整個泸定橋上炮火連天,雙方争鋒相對。
不過劉文輝的川軍向來也不是什麼精銳部隊,内部管理漏洞百出,混軍饷的大有人在。哪能是我們猶如神兵天降的紅軍戰士的對手呢?開戰不久,川軍漸漸地敗下陣來最後四散而逃。而我軍用了最快的速度,迅速占領了泸定橋,取得最終的控制權。
無名英雄,值得追憶
值得一提在這場戰役中鋪設地闆的先鋒部隊22人在當時并沒有來得及被記錄下名字,雖然當初他們全都安然無恙地完成任務。但泸定橋戰役後他們又随着各自部隊繼續北上長征。
很多人或是在不幸在長征途中死亡或者失聯,有的人則在之後戰役中犧牲。新中國成立我軍
曾積極打聽這些人的下落,但幾番尋找,也不過隻找到8位,
他們分别是廖大珠、王海雲、李友林、劉金山、劉梓華、趙長發、楊田銘、雲貴川
。至于剩下的14位勇士依舊下落不明,恐怕再也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了。
1985年,飛奪泸定橋發生的50周年之後,已經進入古稀之年的楊成武将軍再度異地重遊,看到這座依然橫跨在河面上鐵索橋,當年戰時一幕幕仿佛曆曆再現。
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感情,忍不住大哭起來。這場戰役不僅是他楊成武的勝利,更是共産黨的勝利、是新中國的勝利。就是他把當年在這裡所發生的的一切都一一叙述給後人聽,才讓我們知道在泸定橋上發生過的戰火紛飛的故事。
最可惜那些在戰鬥犧牲的同志們,還有那些不曾留下姓名的無名英雄們。曆史不會遺忘你們的功勞,泸定橋上會承載着你們的英勇事迹。
小結:
戰争年代總是少不了征戰沙場和化險為夷的故事發生。我們的紅軍在這場戰役中打出漂亮的一槍,狠狠給了國民黨反動派一巴掌,也讓敵人見識到我軍的威力不容小觑。
更重要的是我們有個個都英勇骁戰的年輕戰士們,他們有着最頑強的意志、有着最大的決心和最團結的鬥志,當然可以去攻克長征路上的每一道難關。
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為造成的困難,我軍都可以冒着生命危險迎刃而解,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這也就是注定了我軍會在日後戰争中取得最終的勝利,能趕走國民黨的反動派。建立起新中國的統一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