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輕人講述黨的曆史(青年派青年奮進新時代(35))

來源:人民日報

年輕人講述黨的曆史(青年派青年奮進新時代(35))

圖1:李正在進行教學示範。

資訊圖檔

圖(2):倪天林(中)在南通市子義一國小學生現場示範撕紙。

圖(3):陸佳在工作。

本站記者 石方正

圖(4):王亞麗(左二)向孩子們講解了聚會的曆史。

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一些年輕人富有叙事内涵,創新的方式和方法,使黨史學習教育以新穎靈活的方式融入人們的生活,讓無數觀衆,特别是青年觀衆群體産生共鳴。

黨的事業需要年輕一代傳承下去,如何引導年輕人閱讀黨史這本"教科書",點燃青年黨史研究的熱情,講述黨史的故事?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年輕人是如何創新的方式和手段來講述黨的曆史的。

中央黨史文獻研究所的陸佳:

讓黨的曆史"活下去"

在中央黨史文獻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簡陋的辦公室裡,第七研究部網站編輯部副主任陸佳正急忙寫稿,快速敲擊鍵盤,翻閱着桌上的一大堆資料。

讓"80後"盧佳獻身,是他的策劃、編輯、制作的"黨史百年天讀"專欄。本專欄于今年1月1日在研究所官網線,成為深受黨員幹部和網民喜愛的黨史學習"爆款"專欄。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産黨曆史展廳制作了《黨史月曆》和《黨史筆記本》。

"這個專欄很難實施,陸佳主動出擊,已經超負荷工作了。負責内容審查的第七研究部二級督察郭偉偉承認。列作為日志釋出,并且每天不間斷地釋出。截至目前,陸佳已經審閱了1000多萬字的原創素材,5700多張圖檔,最後編輯成4000多篇參賽作品,合計130萬字,精選近500張圖檔。為了確定内容準确,他一遍又一遍地檢查每張圖檔。

同時,陸佳還承擔了研究所網站和微網誌的編輯工作,通常的日程安排已經很滿了。《黨史百年天讀》是他活躍的策劃專欄,隻能利用業餘時間來完成。

"你對黨的曆史了解得越多,就越覺得黨是光榮的、偉大的。我想用新媒體吸引更多的人去了解黨的光輝曆史!"陸佳說。

2004年,陸佳大學畢業,先後在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管理部工作。作為研究黨史理論的高端平台,研究所積累了豐富的黨史文獻資源。如何善用這些資源,并加以良好傳播?陸佳不斷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參與建立黨的曆史文獻資料庫。随着《黨史和國家史》、《黨的重要文獻》等10多個資料庫的建成,老專家告别了過去積累卡片的方式,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從那時起,陸佳一直參與建立中央文獻研究室官方網站和中央黨史文獻研究所官方網站。

讓黨的曆史"活"起來,讓年輕人愛讀愛看,陸佳為自己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陸家思考如何将這段偉大旅程變為現實。看到國小三年級的兒子對漫畫特别着迷,他閃現了自己的光芒:為什麼不嘗試用漫畫來講述黨史的故事呢?

"漫畫版,太好了!"與人民網合作的黨史漫畫一經推出,立即吸引了大批網友,僅《全國代表大會成立》第一期,各大平台總閱讀量超過8000萬,超過8000萬。

"這份工作很有意義,累了堅持吧!"目前,陸佳正忙着籌備"黨史日常學習"知識問答大賽,組織黨史故事短視訊展活動,收藏出版《黨史百年讀書》,制作漫畫百年黨史...在去黨的曆史的路上,他還很忙。

李班,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用真理的力量激勵學生

"在李先生的課堂上,她會把你帶入當時的曆史語境,還原黨面臨的問題和選擇,梳理出語境,讓人們認識到中共是潮流中最堅定的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年博士生王博偉被李的第一堂課所吸引。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彥宏留留着短發,笑得很開心,更像是一個好朋友。從事思想政治教育12年,李班開的《中國近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全校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在選拔季節往往是"難求的一課"。"具有挑戰性但更有價值" - 這是上過黨史課的學生的共同感受。

在李克強看來,《綱要》是黨史中真正的一課,"核心是要深刻了解曆史,以及人民在國家曆史的背景下如何選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産黨,進而提升中國共産黨的政治認同感。"李克強的黨史課程從比較的角度,展示了中國共産黨在更大的曆史坐标系中的重要作用,進而增強了新時代青年的使命。

每年春季學期,李将分兩個平行班級向學生授課,每個班級的規模超過200人。今年,她又增加了一個班級,有600名學生。如何讓大班講黨史的味道?李的回答是,要打造教師、助教、學生三位一體的思考政治課,把思考政治課真正變成學生參與的課堂。

李老師的教學設計創新改革始于2016年,現在已經疊代為"6.0版"。"傳統的教育模式是'我教你學',學生的參與意味着學習不僅發生在課堂、課前、講課、課後實踐中,學生還要參加講課。"李說。

這種教學設計創新改革引導學生從曆史資料中了解曆史,讓聽課的學生有參與感,更有成就感。班級閱讀,助教團隊與組織微沙龍,線上教學網絡關聯...每學期《大綱》設定30個閱讀書目,每組標明一個,在助教的帶領下進行閱讀、讨論、思考。從大綱4.0開始,李還增加了一個"小組到遊戲"的環節 - 在每節課的主題下,六個小組競争,哪個小組說話更準确,更有邏輯,更精彩,哪個小組将獲得額外的分數。在這種設計中,學生被塑造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在思想的碰撞中激發出不一樣的火花。

李覺得,把黨的曆史設定到位,要還原其複雜性,要看清本質的現象,微觀叙事在黨的曆史中會有一種品味:"我做的課程設計和内容創新主要是打造曆史的'骨架',學生通過獨立閱讀, 學習、讨論形成'骨與肉'的曆史,兩者共同構成了整個曆史的坐标系。思想政治課的目的是對李德舒人來說,老師們應該用真理的力量激勵學生,用深厚的理論才能赢得學生,有意識地作為學習的指導者作為一個人。"

南通大學藝術學院教師阮天林:

使用非遺傳性紅色基因

在江蘇省南通大學校園裡,一張100米長的紅色主題撕紙卷,吸引了衆多師生駐足觀看:從南湖紅船到南昌起義,從新中國的成立到小康社會的整體建設......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年來的一件大事,濃縮成一張栩栩如生的撕紙。

作為"無遺紙呈現黨史,百年曆史鑄造輝煌"撕紙藝術展的發起人,100米長卷的創作者,27歲的倪天林出生于淚紙家族——徐州"玉家園",是非物質文化遺産撕紙藝術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南通大學藝術學院專職教師。

倪天林3歲開始學習藝術,從4歲跟家裡長輩學習撕紙,18歲成為傳承人。"燕佳複合撕紙在豐富而沉重的經驗下積累,每一代人都有突破性的創新。我應該走什麼樣的路?2017年的一封信給了她指導:"當年,教育部組織了'青少年紅夢之旅'實踐活動,參賽隊赴延安開展實踐活動,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助力精準脫貧攻堅。燕嘉複合撕紙項目也入選。練習結束後,全體隊員寫信給習近平總書記彙報收獲和經驗,沒想到會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複。

"讀到回複後,我興奮不已,決定去更多的革命聖地,追尋紅色曆史,為傳統的撕紙增添新的元素。在接下來的3年裡,她走遍了全國60多個紅色革命基地,深刻了解了中國共産黨的光輝曆程,同時将她所看到的融入到撕紙藝術的創作中。

2018年,她就讀的蘇州科技大學舉辦了一場由她創作的200多件紅色作品組成的特别展覽,并請她為師生講述故事。"起初,我專注于展示作品及其藝術形式。當我看到人們對我在路上的經曆感興趣時,我增加了對革命基地的見解;然後我從同學那裡讀到越來越多的專業問題,希望了解越來越多的曆史,我讀了很多曆史資料,精心制作的講座,按照曆史順序梳理作品和故事,并試圖準确,生動,合乎邏輯地說話。他談論黨的曆史的次數越多,他和他的同學們就越了解黨的曆史,"倪先生說。

傳統非遺物與紅色故事的融合吸引了衆多市民。更多的人觀看了展覽,聆聽了晚會的曆史,她又增加了一個新的互動環節:身臨其境的體驗,通過現場教學撕紙,讓紅色故事能被感受。

去年研究所學生畢業後,他來到南通大學藝術學院任教,并成立了拆紙社群、拆紙工作坊、無遺紙研究所,繼續創新"非遺體黨史"課程。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她邀請了黨史專家指導評選近三年來創作的紅色作品,制作成100米長的卷軸。

暑假拉開帷幕,同學們帶着百米長卷、100件作品,走進共産黨江蘇省委書院、清華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等地,進行撕紙藝術和文化交流。從2018年到現在,他在高校、政府機構和街頭社群參加了600多堂藝術黨史課。

南梁革命紀念館講解員王亞麗:

既會"說話",也會"解釋"黨的曆史

在夏季,位于甘肅省青陽橋山子午嶺的南涼革命紀念館,34米高的烈士紀念碑靜靜地矗立着。

"我們知道他們的名字是什麼,但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讓我們齊心協力讀出英雄的名字,他們是......"面對另一批來學習的大學生,王亞麗正在帶領他們閱讀名字的銘文,這是她多年來養成的習慣。

2007年,22歲的王雅麗來到青羊市華池縣,申請進入南梁革命紀念館,成為一名講師。紀念碑是為了紀念20世紀30年代初,當時無産階級革命家如劉志丹,謝子厚和習仲勳上司陝贛軍隊和人民在南涼地區開展革命活動。

為了講革命史,王亞麗很執着,不學了解,不停歇。為此,她晚上讀書、記筆記、白天試訓、做總結、來回循環、久而久之,筆記囤積了10多本書,兩年下來,終于可以獨樹一幟。

有一次,王雅麗接待了一群來自陝北的遊客,在紀念碑前,一位70多歲的老人走過來握着她的手,流着老淚,指着紀念碑上七位烈士的名字,顫抖着說:"這些都是我的祖先,謝謝你們讓世人記住他們的名字!

王亞麗很感動。從那時起,她的解釋更像是一種"規範性行動":每次招待會在紀念碑前停留一段時間,引導大家讀懂紀念碑上的名字,談論"烈士"。

講解的話已經又爛了,我以為以後的工作會一帆風順,沒想到在一個解釋中,王亞麗是一群同學難熬的。有一次,在招待學生來訪者時,王亞麗流利流利地在經曆了三次反"圍"鬥争史之後,隻是習慣性地去下一個展廳,被同學們的問題弄得一團糟:"石八牛是誰?"什麼是17路軍?""劉志丹的哥哥去哪兒了?"王亞麗被要求張開嘴。

"不能再隻能解決!"後面會講解的話是最簡單的事情,你要把曆史背景梳理清楚,融入到自己的東西中去,才能吸引到年輕的學生。"王亞麗識真,"講黨的曆史,不僅能說,還能回答各種問題。

從上安革命鬥争史的收藏中,王亞麗随處可見這本書的閱讀,有幾十本書,讀着長征的曆史。發現過去的解說詞可以豐富,她還帶頭完成了《山安革命曆史博物館講解大綱》,深入挖掘了故事背後的曆史人物和革命文物。

有足夠的曆史知識儲備,解釋的形式必須具有創新性。王雅麗不斷嘗試引入趣味、身臨其境的講解,用語言描述戰鬥場面,将自己和遊客融入到曆史事件中。在新媒體,虛拟現實解釋,體驗式教學的幫助下,效果出奇地好。黨史學習教育發展以來,王亞麗繼承了南梁精神,講授了60多個黨史班。迄今為止,她已經為超過30萬人服務。

版面設計:張丹峰

人民日報 (八月01,2021 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