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年轻人讲述党的历史(青年派青年奋进新时代(35))

来源:人民日报

年轻人讲述党的历史(青年派青年奋进新时代(35))

图1:李正在进行教学演示。

信息图片

图(2):倪天林(中)在南通市子义一小学学生现场示范撕纸。

图(3):陆佳在工作。

本站记者 石方正

图(4):王亚丽(左二)向孩子们讲解了聚会的历史。

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一些年轻人富有叙事内涵,创新的方式和方法,使党史学习教育以新颖灵活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让无数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群体产生共鸣。

党的事业需要年轻一代传承下去,如何引导年轻人阅读党史这本"教科书",点燃青年党史研究的热情,讲述党史的故事?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年轻人是如何创新的方式和手段来讲述党的历史的。

中央党史文献研究所的陆佳:

让党的历史"活下去"

在中央党史文献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简陋的办公室里,第七研究部网站编辑部副主任陆佳正急忙写稿,快速敲击键盘,翻阅着桌上的一大堆资料。

让"80后"卢佳献身,是他的策划、编辑、制作的"党史百年天读"专栏。本专栏于今年1月1日在研究所官网线,成为深受党员干部和网民喜爱的党史学习"爆款"专栏。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历史展厅制作了《党史日历》和《党史笔记本》。

"这个专栏很难实施,陆佳主动出击,已经超负荷工作了。负责内容审查的第七研究部二级督察郭伟伟承认。列作为日志发布,并且每天不间断地发布。截至目前,陆佳已经审阅了1000多万字的原创素材,5700多张图片,最后编辑成4000多篇参赛作品,合计130万字,精选近500张图片。为了确保内容准确,他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每张图片。

同时,陆佳还承担了研究所网站和微博的编辑工作,通常的日程安排已经很满了。《党史百年天读》是他活跃的策划专栏,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

"你对党的历史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党是光荣的、伟大的。我想用新媒体吸引更多的人去了解党的光辉历史!"陆佳说。

2004年,陆佳大学毕业,先后在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管理部工作。作为研究党史理论的高端平台,研究所积累了丰富的党史文献资源。如何善用这些资源,并加以良好传播?陆佳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参与建立党的历史文献数据库。随着《党史和国家史》、《党的重要文献》等10多个数据库的建成,老专家告别了过去积累卡片的方式,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从那时起,陆佳一直参与创建中央文献研究室官方网站和中央党史文献研究所官方网站。

让党的历史"活"起来,让年轻人爱读爱看,陆佳为自己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陆家思考如何将这段伟大旅程变为现实。看到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对漫画特别着迷,他闪现了自己的光芒:为什么不尝试用漫画来讲述党史的故事呢?

"漫画版,太好了!"与人民网合作的党史漫画一经推出,立即吸引了大批网友,仅《全国代表大会成立》第一期,各大平台总阅读量超过8000万,超过8000万。

"这份工作很有意义,累了坚持吧!"目前,陆佳正忙着筹备"党史日常学习"知识问答大赛,组织党史故事短视频展活动,收藏出版《党史百年读书》,制作漫画百年党史...在去党的历史的路上,他还很忙。

李班,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用真理的力量激励学生

"在李先生的课堂上,她会把你带入当时的历史语境,还原党面临的问题和选择,梳理出语境,让人们认识到中共是潮流中最坚定的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博士生王博伟被李的第一堂课所吸引。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彦宏留留着短发,笑得很开心,更像是一个好朋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12年,李班开的《中国近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在选拔季节往往是"难求的一课"。"具有挑战性但更有价值" - 这是上过党史课的学生的共同感受。

在李克强看来,《纲要》是党史中真正的一课,"核心是要深刻理解历史,以及人民在国家历史的背景下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从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感。"李克强的党史课程从比较的角度,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更大的历史坐标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

每年春季学期,李将分两个平行班级向学生授课,每个班级的规模超过200人。今年,她又增加了一个班级,有600名学生。如何让大班讲党史的味道?李的回答是,要打造教师、助教、学生三位一体的思考政治课,把思考政治课真正变成学生参与的课堂。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创新改革始于2016年,现在已经迭代为"6.0版"。"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我教你学',学生的参与意味着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课前、讲课、课后实践中,学生还要参加讲课。"李说。

这种教学设计创新改革引导学生从历史资料中了解历史,让听课的学生有参与感,更有成就感。班级阅读,助教团队与组织微沙龙,在线教学网络联动...每学期《大纲》设置30个阅读书目,每组选定一个,在助教的带领下进行阅读、讨论、思考。从大纲4.0开始,李还增加了一个"小组到游戏"的环节 - 在每节课的主题下,六个小组竞争,哪个小组说话更准确,更有逻辑,更精彩,哪个小组将获得额外的分数。在这种设计中,学生被塑造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出不一样的火花。

李觉得,把党的历史设置到位,要还原其复杂性,要看清本质的现象,微观叙事在党的历史中会有一种品味:"我做的课程设计和内容创新主要是打造历史的'骨架',学生通过独立阅读, 学习、讨论形成'骨与肉'的历史,两者共同构成了整个历史的坐标系。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是对李德舒人来说,老师们应该用真理的力量激励学生,用深厚的理论才能赢得学生,有意识地作为学习的指导者作为一个人。"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阮天林:

使用非遗传性红色基因

在江苏省南通大学校园里,一张100米长的红色主题撕纸卷,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观看:从南湖红船到南昌起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小康社会的整体建设......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一件大事,浓缩成一张栩栩如生的撕纸。

作为"无遗纸呈现党史,百年历史铸造辉煌"撕纸艺术展的发起人,100米长卷的创作者,27岁的倪天林出生于泪纸家族——徐州"玉家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撕纸艺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专职教师。

倪天林3岁开始学习艺术,从4岁跟家里长辈学习撕纸,18岁成为传承人。"燕佳复合撕纸在丰富而沉重的经验下积累,每一代人都有突破性的创新。我应该走什么样的路?2017年的一封信给了她指导:"当年,教育部组织了'青少年红梦之旅'实践活动,参赛队赴延安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助力精准脱贫攻坚。燕嘉复合撕纸项目也入选。练习结束后,全体队员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收获和经验,没想到会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复。

"读到回复后,我兴奋不已,决定去更多的革命圣地,追寻红色历史,为传统的撕纸增添新的元素。在接下来的3年里,她走遍了全国60多个红色革命基地,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同时将她所看到的融入到撕纸艺术的创作中。

2018年,她就读的苏州科技大学举办了一场由她创作的200多件红色作品组成的特别展览,并请她为师生讲述故事。"起初,我专注于展示作品及其艺术形式。当我看到人们对我在路上的经历感兴趣时,我增加了对革命基地的见解;然后我从同学那里读到越来越多的专业问题,希望了解越来越多的历史,我读了很多历史资料,精心制作的讲座,按照历史顺序梳理作品和故事,并试图准确,生动,合乎逻辑地说话。他谈论党的历史的次数越多,他和他的同学们就越了解党的历史,"倪先生说。

传统非遗物与红色故事的融合吸引了众多市民。更多的人观看了展览,聆听了晚会的历史,她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互动环节: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现场教学撕纸,让红色故事能被感受。

去年研究生毕业后,他来到南通大学艺术学院任教,并成立了拆纸社区、拆纸工作坊、无遗纸研究所,继续创新"非遗体党史"课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她邀请了党史专家指导评选近三年来创作的红色作品,制作成100米长的卷轴。

暑假拉开帷幕,同学们带着百米长卷、100件作品,走进共产党江苏省委书院、清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地,进行撕纸艺术和文化交流。从2018年到现在,他在高校、政府机构和街头社区参加了600多堂艺术党史课。

南梁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王亚丽:

既会"说话",也会"解释"党的历史

在夏季,位于甘肃省青阳桥山子午岭的南凉革命纪念馆,34米高的烈士纪念碑静静地矗立着。

"我们知道他们的名字是什么,但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让我们齐心协力读出英雄的名字,他们是......"面对另一批来学习的大学生,王亚丽正在带领他们阅读名字的铭文,这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2007年,22岁的王雅丽来到青羊市华池县,申请进入南梁革命纪念馆,成为一名讲师。纪念碑是为了纪念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刘志丹,谢子厚和习仲勋领导陕赣军队和人民在南凉地区开展革命活动。

为了讲革命史,王亚丽很执着,不学理解,不停歇。为此,她晚上读书、记笔记、白天试训、做总结、来回循环、久而久之,笔记囤积了10多本书,两年下来,终于可以独树一帜。

有一次,王雅丽接待了一群来自陕北的游客,在纪念碑前,一位70多岁的老人走过来握着她的手,流着老泪,指着纪念碑上七位烈士的名字,颤抖着说:"这些都是我的祖先,谢谢你们让世人记住他们的名字!

王亚丽很感动。从那时起,她的解释更像是一种"规范性行动":每次招待会在纪念碑前停留一段时间,引导大家读懂纪念碑上的名字,谈论"烈士"。

讲解的话已经又烂了,我以为以后的工作会一帆风顺,没想到在一个解释中,王亚丽是一群同学难熬的。有一次,在招待学生来访者时,王亚丽流利流利地在经历了三次反"围"斗争史之后,只是习惯性地去下一个展厅,被同学们的问题弄得一团糟:"石八牛是谁?"什么是17路军?""刘志丹的哥哥去哪儿了?"王亚丽被要求张开嘴。

"不能再只能解决!"后面会讲解的话是最简单的事情,你要把历史背景梳理清楚,融入到自己的东西中去,才能吸引到年轻的学生。"王亚丽识真,"讲党的历史,不仅能说,还能回答各种问题。

从上安革命斗争史的收藏中,王亚丽随处可见这本书的阅读,有几十本书,读着长征的历史。发现过去的解说词可以丰富,她还带头完成了《山安革命历史博物馆讲解大纲》,深入挖掘了故事背后的历史人物和革命文物。

有足够的历史知识储备,解释的形式必须具有创新性。王雅丽不断尝试引入趣味、身临其境的讲解,用语言描述战斗场面,将自己和游客融入到历史事件中。在新媒体,虚拟现实解释,体验式教学的帮助下,效果出奇地好。党史学习教育发展以来,王亚丽继承了南梁精神,讲授了60多个党史班。迄今为止,她已经为超过30万人服务。

版面设计:张丹峰

人民日报 (八月01,2021 05)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