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知道攻城會損失慘重,為什麼還要堅持,繞開城牆進城不行嗎?

縱觀古代的曆史,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兩軍交戰時,都是一座城一座城的攻打。通常攻下一座城的 方式,就是直接攻打城門,拿下城門後再進城。

古人知道攻城會損失慘重,為什麼還要堅持,繞開城牆進城不行嗎?

明知道對方在城上布置了兵力,攻城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容易,甚至可能付出巨大的代價,損失慘重。另外,攻城前也需要做很多工作。攻城的軍隊會把城堡或者敵人的防禦工事包圍起來,不讓城内的士兵逃走或者突圍。但這個工程量非常大,會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為何古人還是要堅持攻城,繞開城牆進城不行嗎?

古人知道攻城會損失慘重,為什麼還要堅持,繞開城牆進城不行嗎?

要想知道古人選擇攻城的原因,還得從當時的環境等因素說起,而且古人們也不傻。古代,交通遠沒有現在發達。一般來說,道路最平坦、寬闊的,非官道莫屬,這條路恰好就是進城的必經之路。其他的路,都是一些崎岖的小路。而且,城池大都建在扼住陸路、水路的要塞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以,對攻城部隊來說,進城的最佳選擇就是走官道,友善戰車、戰馬以及大部隊的通行,還能阻擊前來支援的援軍。

要是走那種小路,被敵人發現後,很容易被打散或者分割成幾部分,戰線拉得太長,等待他們的隻有死路一條,也很難突圍。若是走官道被包圍了,大部隊在一起,抵禦敵人和突圍都更容易,畢竟人多力量大。

古人知道攻城會損失慘重,為什麼還要堅持,繞開城牆進城不行嗎?

若走小路,還面臨着一個問題。道路崎岖,将士們翻山越嶺都是靠雙腳,體力被大量消耗。等到達敵軍陣營前是,早已身心俱疲,戰鬥力大大下降。如果在行軍途中,被敵人發現。敵人利用地形搶走或是毀了糧草,必定會軍心打亂,還怎麼打仗?

除此之外,選擇繞城而過,會讓自己腹背受敵。軍隊入境,敵軍的偵察兵不可能不知道。一些守将會派兵截殺,打亂部隊的隊形。聰明的守将會假裝自己不知道部隊的動向,然後悄悄派兵将其包圍,來個甕中捉鼈。部隊即使不全軍覆滅,也會損失慘重。

古人知道攻城會損失慘重,為什麼還要堅持,繞開城牆進城不行嗎?

是以,從表面上看繞城而走的風險比直接攻城的風險小。其實不是的,繞城而走的風險更大,極為兇險,搞不好就會全軍覆滅。攻下一座城後,守軍的糧草、人馬都可以為自己所用,補充部隊的糧草和兵力。如果沒能攻下城,撤退也友善。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