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劇曾盛行一時,很多觀衆對其癡迷至極。殊不知,清宮劇中的很多劇情不僅違背真實曆史,就連最基本的稱謂與禮節也是錯誤百出。

故宮午門
1、群臣上朝,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不論上朝還是進見皇帝,大臣沒有對皇帝稱呼“萬歲”一說。“萬歲”的稱呼一般出現在書面上或者戲劇舞台上。在雍正時期,即使在奏折中出現“萬歲”也會被痛斥。雍正極其讨厭這種阿谀奉承的文辭。
同時,在雍正朝,滿漢大臣奏折也忌諱寫“奴才”,一律寫“臣”。
就連乾隆做皇子時,上奏折也是稱“臣”。
雍正将大臣奏折中奴才改為臣
清朝中後期,太監與宮女開始稱呼皇帝為“萬歲爺”,但并不是當面稱呼。比如,光緒向慈禧請安,有太監會提前回說“萬歲爺來了”!
2、“萬歲爺吉祥”“太後吉祥”“老佛爺吉祥”
“萬歲爺吉祥”與“老佛爺吉祥”本是無稽之談。“萬歲爺”與“老佛爺”都并非當面稱呼,而是太監們私底下對皇帝的稱呼。
在清朝,有三位統治者被太監私底下稱呼:老佛爺,分别是康熙、乾隆、慈禧。
一是,他們是最高統治者,二是,他們都高壽。而嘉慶皇帝則隻能被稱呼“佛爺”。
《太後吉祥》
“道吉祥”也隻存在太監與太監之間或太監與内務府官員之間。而大臣、妃嫔并沒有向皇帝道吉祥的慣例。
3、“皇帝”與“皇上”
同一個人,兩種稱呼,卻充分顯示出稱呼者身份的懸殊。敢當面稱呼“皇帝”的一般隻有
“皇太後”與“皇太妃”。
直到末帝溥儀時規矩不那麼嚴。溥儀的父母和祖母也稱呼溥儀“皇帝”。比如,光緒向慈禧請安,隻要慈禧說“皇帝去吧”!光緒才可以倒退幾步,出來。
妃嫔口中的皇上
不論皇後、妃嫔還是滿漢大臣當面還是背後都稱皇帝為“皇上”。
4、“老爺子”
“老爺子”在清宮劇中幾乎沒有出現過。但這一稱呼确實存在。“老爺子”與“老佛爺”一樣是皇帝的近侍與太監背後對皇帝的稱呼,而大臣們不能這樣稱呼。當年紀曉岚背後稱呼乾隆“老頭子”可能源自這裡。紀曉岚也是以差點惹禍上身。
5、“阿哥”、“幾爺”“皇幾子”
不同身份的人對皇子的稱呼也不能随便。大臣們稱呼皇子為“阿哥”,而内務府官員與太監自視皇家奴仆,為表親密,稱呼皇子為“爺”。皇子在書面行文中要規範,排行老幾,就書寫“皇幾子”。
八阿哥
6、亂用太和殿
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皇帝與大臣出現在太和殿裡的場景。實際上,太和殿一年也用不了幾次。除了皇帝登基、冊封皇後、萬壽節(皇帝生日)、元旦、冬至等重大慶典和節氣,其他的場合并不需要太和殿。皇帝臨朝議政一般在乾清門,臨時設定寶座、禦案等。
太和殿
7、召見與引見
召見(俗稱叫起),須有親王、禦前大臣、領銜軍機大臣輪流帶領大臣面見皇帝。這在清朝很多大臣的日記中可以讀到這樣的場景。召見的場合一般在養心殿的東暖閣。
如果多人參加召見,隻能領銜的人回答,其他人不能插話。被召見的人更不能交頭接耳,互相說話,隻有皇帝問到才可以回答。
絕不是像現在影視劇中,皇帝與大臣開讨論會一樣。
養心殿東暖閣
引見,是有一定品級的文武官員在出任前進觐見皇帝。因為相比召見比較正式,場合選擇養心殿的明殿。引見雖正式但隻是走個過場。大多數官員可能一輩子也就隻有這一次與皇帝見面的機會。
8、皇帝對大臣的稱呼
皇帝對大臣既不稱呼職務,爵位也不稱呼封号,更不會像影視劇中稱呼“某大人”。
皇帝與皇太後接見大臣,不論大臣地位多高、年齡多大一律稱呼本名,在談話中提及其他人也直呼其名。
皇帝或皇太後對他人提及親王時,才會不直接稱呼其名而稱封号“某親王”。特殊的例子,順治曾稱多爾衮“皇叔父”“皇父”,溥儀稱父親載沣為“王爺”。
載沣與兒子溥儀、溥傑
9、大臣在皇帝面前的規矩
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皇帝與大臣交談中,皇帝坐着,大臣站着,皇帝站着,大臣坐着,甚至皇帝坐着,大臣也坐着。這些情況在真實曆史中是不會出現的。不論是召見還是引見,大臣在皇帝面前一律跪着。不論時間長短,要一直跪到皇帝說“跪安”,談話結束,才能起立後退至門口轉身退出。
大臣跪着
10、跪奏時的言語限制
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皇帝與大臣談話沒完沒了的情況。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由于大臣必須跪奏,雖然膝蓋下墊着白氈,但如果時間長了,誰也無法忍受。是以,大臣之間有條不成文的規矩,
“無論奏對何事,往往以三句話結束,不須皇上再問。”
這樣大大避免了跪奏時間過長導緻膝蓋疼痛難忍。為此,大臣們還特意用厚棉絮做了護膝,以防因跪奏時間多長而引起疼痛。一些上了年紀的大臣如果長時間跪奏,真能出事。
大臣居然站了起來,穿搭也不符
除了上述這些,皇帝在召見或引見大臣時,侍從和太監都要回避。大臣進見皇帝要穿常服、補褂與朝珠,皇帝也不能随便,必須對應地穿常服袍褂帶冠。絕不像有些影視劇那樣,皇帝有時穿着睡衣,光着頭,甚至赤着腳,召見大臣。這種禮節即使在民間也是如此。客人來訪,有人回報,其中一項就是告訴主人,客人所穿衣服。然後,主人會穿上對應的衣服接待客人。客人臨走前,主人還換一件衣服送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