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順寶藏·共享非遺丨安順地戲:夢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鐵馬

安順寶藏·共享非遺丨安順地戲:夢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鐵馬

當年

明太祖朱元璋為平定邊疆

征剿與安撫相結合

将征南軍隊移駐貴州黔中

史稱“調北征南”

《安順府志》記載:“屯堡人即明代屯軍之裔嗣也。”

有了屯堡人

地戲也就有了生根發芽的土壤

鼓點或激昂或平緩

有時急如暴雨

有時又暢若飛燕

演武堂裡

各路英雄閃轉騰挪短兵相接

各揮兵器殺得天昏地暗

……

安 順 地 戲

安順寶藏·共享非遺丨安順地戲:夢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鐵馬

地戲形成于明代初葉,是貴州省安順市屯堡人獨有的一種頭戴木刻假面的傳統民間戲劇,具有600多年的曆史。目前流傳的300多堂地戲,安順西秀區占190餘堂。

2006年5月,地戲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一個村寨一堂戲

安順寶藏·共享非遺丨安順地戲:夢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鐵馬

地戲來源

地戲,俗稱“跳神”,因為演出地點不在戲台,而以寨中空地圍場表演,故名地戲。

地戲與當年的屯軍密不可分,由“軍傩”逐漸演化而成,是以演出以村寨為機關,各個村寨的地戲隊的唱腔也有所不同。一般一個村寨一堂戲,亦有一村兩堂乃至三堂者,每堂演員二三十人,皆是道地的農民。

夢回六百年金戈鐵馬

“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圍戰裙,戴假面具于額前,手執戈、矛、刀、戟之屬,随口而唱,應聲而舞。”《續修安順府志輯稿》這樣記載了地戲的原始風貌與表演形式,基本與我們如今所見的一緻。

安順寶藏·共享非遺丨安順地戲:夢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鐵馬
安順寶藏·共享非遺丨安順地戲:夢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鐵馬

安順地戲的行頭,主要有臉子、靠旗、雉尾、長衫、戰袍、戰裙、兵器、手帕、折扇等。除特征突出的臉子外,其他行頭與古典戲曲中的同類行頭都比較接近,特别是靠旗、雉尾、長衫、戰袍、戰裙。

安順寶藏·共享非遺丨安順地戲:夢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鐵馬

地 戲

臉 子

地戲表演時所戴的木刻假面俗稱臉子,用丁木或楊木刻制。一趟地戲多則上百面臉子,少的也有幾十面。主要有正将、反将、文将、文武道人、小軍老二、歪嘴、笑嘻嘻、和尚、土地等,還有龍、虎、馬、鼠等。

安順寶藏·共享非遺丨安順地戲:夢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鐵馬
安順寶藏·共享非遺丨安順地戲:夢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鐵馬

男将與女将

屯堡人的身份是亦民亦兵,為阻止“武事漸廢”的趨勢,便有了在跳神中演習武事的想法,是以地戲大多以武戲為主,且演繹的,都是《封神》《三英戰呂布》《說唐》《楊家将》《嶽飛傳》等金戈鐵馬的征戰故事。

安順寶藏·共享非遺丨安順地戲:夢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鐵馬

高台地戲:演員在層層堆疊的桌子上表演地戲

弋陽老腔餘韻

地戲演唱是無樂器伴奏的說唱,不分行當,隻有男女角色之分,沒有男女聲腔之分,由劇中角色邊說邊唱邊交待劇情,還要“舞”出征戰格鬥的打殺場面,雄渾粗犷,古樸剛健。

安順寶藏·共享非遺丨安順地戲:夢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鐵馬

因地戲産生之初,來黔的軍隊多為來自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河南等地,于是地戲的唱腔也蘊含了高亢而鄉土氣息濃郁的弋陽老腔餘韻。

安順寶藏·共享非遺丨安順地戲:夢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鐵馬

傳統的跳地戲,一年中有兩次,第一次在春節,正月擇選黃道吉日開箱,地戲班“鳴鑼擊鼓,以唱神歌”;第二次在農曆七月期間,稱為“跳米花神”,有祈禱五谷豐收之意。

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安順地戲是研究戲劇發生學、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等學科不可多得的活材料。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安順寶藏·共享非遺丨安順地戲:夢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鐵馬

對于屯堡人民而言,地戲是祖先們在故鄉生活中的一種藝術,對于移居大山中的屯堡人來說,更是一種鄉愁的留念。他們在安順這片土地上謀生,同時以跳地戲這種獨特的方式練習和傳承武藝,也是一種精神寄托與企盼。

安順寶藏·共享非遺丨安順地戲:夢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鐵馬

後記

在曆史的長河中,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為史書,而六百年前的江南風物在屯堡被定格,地戲則成了屯堡人在漫長歲月中世代固守的精神家園。

聲明

資料丨《綿綿無盡的記憶》

圖檔丨網絡

視訊丨@壹點構思 西瓜視訊

排版、編輯、整理丨@十月笙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