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格物案例|“村BA”火爆全網,為什麼我說它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典範?

露天球場、草根球隊、球技業餘、沒有明星,貴州省黔東南州台江縣台盤村的籃球賽又“火”了。3月25日,2023年“村BA”總決賽打響,3月27日,貴州省首屆“美麗鄉村”籃球聯賽總決賽以黔東南州代表隊獲得冠軍結束,期間因“太接地氣”,引發全網熱議。

早在去年夏天,這場大山裡的籃球賽就火遍了全網,十裡八鄉的鄉親們呼朋引伴、登梯爬牆,引得26個官方賬号同步直播,獲得國内外各方媒體的頻頻點贊。事實上,鄉村運動賽事各地都有舉辦,但為什麼隻有台江的“村BA”火爆了全網呢?這場籃球賽事又能夠為我們鄉村文化振興帶來怎樣的啟發?

有人說,“村BA”之火,火在一個“土”字。

在各大平台流傳的視訊當中,露天的“村BA”賽場座無虛席,馬紮上、闆凳上、樓上、樹上、山上,伸直脖子觀看比賽的觀衆比比皆是。

現場,還有觀衆拿着鍋盆、礦泉水瓶當鼓敲,為支援的球隊助威呐喊,夾雜着大喇叭裡喊出來的土味解說,現場氣氛直逼職業聯賽。

賽場上的球員全部是本地村民,大家平時擡頭不見低頭見,場内場外都有着非常輕松親切的氣氛。

據介紹,貴州省首屆“美麗鄉村”籃球聯賽總決賽的4支參賽隊伍都是當地公衆自發報名組成,随後在各賽區比賽中選拔出來的,并非專業籃球運動員,農民是他們統一的身份。

3月26日晚,季軍争奪戰的賽場下起了雨,鞋上綁防滑布條是他們獨有的解決方式。

中場休息時間,沒有專業球賽的“籃球寶貝”熱舞,取而代之的是節奏快速、激烈、歡快的少數民族特色歌舞——苗迪。據資料介紹,其音樂和動作的創意設計十分貼合當地台江群眾的生活勞作。

“請運動員不要将麻鴨往觀衆台上抛扔哈!”這是3月27日,“村BA”冠軍争奪賽頒獎儀式上主持人的“溫馨提示”。

是的,這場火爆全網的籃球比賽獎品就是黔東南州當地獨有的農産品。此外,還有台江鯉吻香米、台江鲟魚和台江苗族繡片、銀飾等特色手工藝品。

在文化線上看來,确實夠“土”,但這種“土”就是大家記憶中純粹的鄉土味道,傳遞着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鳴。

據了解,在村BA火爆之後,一家公司主動找上門,願意出資贊助村BA聯賽,條件是讓他們公司冠名的球隊參加比賽。

但村幹部和籃球協會的年輕人一緻認為,不能把村BA籃球賽作為生意,而且籃球場要一直露天開放,不收取門票,不做商業外租。

“我們村打籃球有年頭了,隻是最近才火起來。”在去年《南方周末》的采訪中,台盤村黨支部書記張壽雙這樣說。

事實上,台盤村舉辦籃球賽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甚至更早。“隻要是吃新節,就有籃球賽。”張壽雙介紹。

台盤村屬于苗族村寨,有着在每年農曆“六月六”的吃新節舉行鬥牛、鬥鳥比賽的習俗。

後來囿于場地和安全的考慮,增加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籃球賽項目,并且成為傳統習俗的一部分流傳至今。

吃新節是誕生于貴州山地農耕文明的傳統節日。這裡世代偏遠、閉塞,耕地面積小且坡度大,生活在這裡的群眾,在生産活動的長期協作中,形成互幫互助的紐帶關系,吃新節是強化和鞏固這種關系的儀式。

據介紹,有段時間,村子裡年輕人紛紛去外地打工,家裡隻剩下留守老人,吃新節的規模一年不如一年,甚至傳出“停辦籃球賽”的消息,但因村裡老人的堅持,吃新節或者說是“村BA”被賦予了文化傳承的意義。

近些年,随着外地打工的年輕人返鄉工作,人氣逐漸聚集,活動組織的難度也降低了。

這兩年借助網際網路與短視訊平台的推廣,“村BA”越辦越紅火,更成為了黔東南州甚至貴州省文化體育與旅遊最火的名片。

伴随着“村BA”熱度的提升,除了“吃新節”為全國所知,苗族非遺古歌、苗族舞蹈以及蘆笙等民族樂器的演奏也賺足了眼球。

同時,全國的觀衆慕名而來不僅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超市等消費需求成倍增長,也打開了黔東南鄉村文化振興的格局。

近年來,随着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對于優秀的文化産品和服務有着更強烈的需求,但是總體來看,這方面的供給還是偏少、偏散、偏弱。

有些地方文化産品缺乏、形式單一,不能滿足群衆需要;更多的地方,盲目照搬,缺少自發生長的、能和本土聯結的文化産品。

事實上,文化建設展現着人的精氣神、價值觀,對鄉村振興起到基礎性、支撐性的作用,不能長期處于短闆、配角、從屬的地位。如果鄉村自己的文化不能搞起來,就不是真正的鄉村文化振興。

去年,文化和旅遊部等六部門聯合釋出的《關于推動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提出傳統優秀鄉土文化的孕育與農民生産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其活态傳承和創新發展也必須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作用。

貴州“村BA”出圈後,當地村民是不了解的,因為每年都辦、每年的氛圍均是如此,已經成為一種常态化的活動。由此可見,隻有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文化活動,才能擁有持續發展的内在生命力和動力。

這也讓我們看到,鄉土文化本身具有的強勁活力和強大動能,鄉土煙火氣中蘊含着最本真的文明基因和精神品格,一旦借助了現代科技的要素,搭乘上網際網路的東風,鄉村文化一樣可以大火。

同時,不收門票、停車費全免、不追求專業水準,隻追求原生純粹的貴州“村BA”也啟示着我們:沒有門檻、保證群衆人人能參與才能激發村民參與文化建設的激情。

“村BA”的成功也讓不少地方有了學習的榜樣,各地也想通過各類賽事的發展來進行複刻。但學習是好事,複刻卻沒有必要。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村BA”曆經三代傳承,複刻絕非易事,各地更應該做的是深度挖掘自己的特色。

正如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民盟湖南省委會主委、湖南省地質院院長何寄華在接受采訪時所說:“找到了獨一無二的鄉村故事,就找到了鄉村文化振興的鑰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