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安顺宝藏·共享非遗丨安顺地戏:梦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铁马

安顺宝藏·共享非遗丨安顺地戏:梦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铁马

当年

明太祖朱元璋为平定边疆

征剿与安抚相结合

将征南军队移驻贵州黔中

史称“调北征南”

《安顺府志》记载:“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

有了屯堡人

地戏也就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鼓点或激昂或平缓

有时急如暴雨

有时又畅若飞燕

演武堂里

各路英雄闪转腾挪短兵相接

各挥兵器杀得天昏地暗

……

安 顺 地 戏

安顺宝藏·共享非遗丨安顺地戏:梦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铁马

地戏形成于明代初叶,是贵州省安顺市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传统民间戏剧,具有600多年的历史。目前流传的300多堂地戏,安顺西秀区占190余堂。

2006年5月,地戏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个村寨一堂戏

安顺宝藏·共享非遗丨安顺地戏:梦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铁马

地戏来源

地戏,俗称“跳神”,因为演出地点不在戏台,而以寨中空地围场表演,故名地戏。

地戏与当年的屯军密不可分,由“军傩”逐渐演化而成,所以演出以村寨为单位,各个村寨的地戏队的唱腔也有所不同。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亦有一村两堂乃至三堂者,每堂演员二三十人,皆是地道的农民。

梦回六百年金戈铁马

“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具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续修安顺府志辑稿》这样记载了地戏的原始风貌与表演形式,基本与我们如今所见的一致。

安顺宝藏·共享非遗丨安顺地戏:梦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铁马
安顺宝藏·共享非遗丨安顺地戏:梦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铁马

安顺地戏的行头,主要有脸子、靠旗、雉尾、长衫、战袍、战裙、兵器、手帕、折扇等。除特征突出的脸子外,其他行头与古典戏曲中的同类行头都比较接近,特别是靠旗、雉尾、长衫、战袍、战裙。

安顺宝藏·共享非遗丨安顺地戏:梦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铁马

地 戏

脸 子

地戏表演时所戴的木刻假面俗称脸子,用丁木或杨木刻制。一趟地戏多则上百面脸子,少的也有几十面。主要有正将、反将、文将、文武道人、小军老二、歪嘴、笑嘻嘻、和尚、土地等,还有龙、虎、马、鼠等。

安顺宝藏·共享非遗丨安顺地戏:梦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铁马
安顺宝藏·共享非遗丨安顺地戏:梦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铁马

男将与女将

屯堡人的身份是亦民亦兵,为阻止“武事渐废”的趋势,便有了在跳神中演习武事的想法,所以地戏大多以武戏为主,且演绎的,都是《封神》《三英战吕布》《说唐》《杨家将》《岳飞传》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

安顺宝藏·共享非遗丨安顺地戏:梦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铁马

高台地戏:演员在层层堆叠的桌子上表演地戏

弋阳老腔余韵

地戏演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不分行当,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没有男女声腔之分,由剧中角色边说边唱边交待剧情,还要“舞”出征战格斗的打杀场面,雄浑粗犷,古朴刚健。

安顺宝藏·共享非遗丨安顺地戏:梦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铁马

因地戏产生之初,来黔的军队多为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于是地戏的唱腔也蕴含了高亢而乡土气息浓郁的弋阳老腔余韵。

安顺宝藏·共享非遗丨安顺地戏:梦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铁马

传统的跳地戏,一年中有两次,第一次在春节,正月择选黄道吉日开箱,地戏班“鸣锣击鼓,以唱神歌”;第二次在农历七月期间,称为“跳米花神”,有祈祷五谷丰收之意。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安顺地戏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不可多得的活材料。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安顺宝藏·共享非遗丨安顺地戏:梦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铁马

对于屯堡人民而言,地戏是祖先们在故乡生活中的一种艺术,对于移居大山中的屯堡人来说,更是一种乡愁的留念。他们在安顺这片土地上谋生,同时以跳地戏这种独特的方式练习和传承武艺,也是一种精神寄托与企盼。

安顺宝藏·共享非遗丨安顺地戏:梦回屯堡人六百年的金戈铁马

后记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史书,而六百年前的江南风物在屯堡被定格,地戏则成了屯堡人在漫长岁月中世代固守的精神家园。

声明

资料丨《绵绵无尽的记忆》

图片丨网络

视频丨@壹点构思 西瓜视频

排版、编辑、整理丨@十月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