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方寸之間 南京年味

方寸之間 南京年味

一爐爆米花、一擔糖畫攤子、一副馄饨挑子、一笸籮疊元宵,殺年豬的鋪子、滾皮肚面的竈台、吹糖人的箱子。

煙火氣升騰的熱鬧街景,

老南京人的年味盡在不言中。

臨近過年,已逾七旬的南京玄武區非物質文化遺産“蘇作小木家具制作技藝——南京微型榫卯結構木作”代表性傳承人陳和生的工作室“熱鬧”起來,而這些喜氣洋洋的景象居然是呈現在手掌之上,方寸之間。

“這是屬于老南京記憶的年味。”陳和生笑眯眯地說。

方寸之間 南京年味

今年73歲的陳和生,是一個道地的“老南京”,小時候居住在倉巷和魚市街,聽着“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聲長大,爆米花爐子前臉盆端米排過隊、吹糖人攤子旁掏着布袋摸過彩……煙火氣十足的市井生活是他難忘的記憶。

方寸之間 南京年味

退休前,陳和生在銀行系統工作,是一名會計師。退休後,他撿起了自己一直以來的愛好——木工活,苦心鑽研,還做出了名堂,不僅成為非遺傳人,還被授予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稱号。

八年農村的插隊生活,對陳和生影響很大,他先嘗試着用木料做微縮農具、生活用具,迄今已經做了幾十種老物件模型。

方寸之間 南京年味

後來,陳和生又将創作的題材轉向了老行當,“南京人對老行當有着特殊的感情,它們曾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時間的推移,很多老行當漸漸消失,陳和生就嘗試着制作老行當微縮模型,保留這些記憶,讓年輕人從這些小玩意上面,去想象昔日的老南京生活。

方寸之間 南京年味

皮匠擔子、擦皮鞋挑子、彈棉花工具、爆米花爐子、吹糖人擔子、榨甘蔗“凳子”、做糖畫攤子、馄饨挑子、賣豆腐乳擔子、挑高籮擔子、香煙鋪子、剃頭挑子、代客寫信攤子、銅匠擔子、測字算命攤子、換糖擔子……通過陳和生的巧手,這些久違的老行當神奇地一一還原。

方寸之間 南京年味

雖然作品不過方寸之間

較真的陳和生卻為了細節

能摳上幾十遍

一次,他想要做一整套箍桶匠工具,四處打聽到秦虹小區康居裡和下關繡球公園有兩個老箍桶匠,還在使用老工具。陳和生就跑到康居裡找到老匠人,向他請教,觀察他的老工具,最終做出來的箍桶工具惟妙惟肖,全部采用榫卯結構,一把小小的工具,還沒有一毛錢硬币大,上面的榫眼隻有幾毫米寬,完全靠着巧勁才能裝進去。

城南當年有很多走街串巷吹糖人的擔子,小販拿着一支笛子,邊走邊吹,招徕顧客,陳和生特地制作了一支小小的笛子,放在微縮擔子上;挑高籮的是老南京民間收破爛的擔子,小販往往邊走邊吆喝:“破布爛棉花拿來賣……破銅爛鐵拿來賣!”陳和生将這些吆喝寫在招牌上,支棱在他的挑高籮擔子模型旁邊;新做的南京小煮面竈台,上面滾着三口鍋,一口鍋炖着骨頭湯,一口鍋用來下面條,另一口鍋燙青菜和皮肚,是陳和生記憶中舌尖上的南京……

方寸之間 南京年味

“我家原住在魚市街中段,北接唱經樓、丹鳳街,中間隔珠江路,南接北門橋、估衣廊,雖然沒有大商家,但小店鋪卻一家挨一家。那裡有一家高胖子小煮面,一點油花、一撮小蔥,那一碗熱氣騰騰的皮肚面是整個冬天最暖的回憶。”同樣成為陳和生靈感的,還有他家隔壁的王正元清真鴨子店。

方寸之間 南京年味
方寸之間 南京年味

這家小小的店鋪隻有一間門面,前店、中天井兼作坊、後居住。夫妻兩人帶着五個孩子,還有一個身體不好的弟弟,店家從買活鴨、宰殺、拔毛、清洗,到烤鴨或腌制鹽水鴨、出售,都是一條龍。小時候,家裡來人,大人必然叫陳和生拿一隻藍邊碗,去隔壁鴨子店斬一碗鴨子招待客人……帶玻璃的櫃子、挂鴨子的橫杆、擺鴨四件的盤子、斬鴨子的砧闆和刀、一張長條桌、兩個盛烤鴨鹵和鹽水鴨鹵的缽子,老街坊之間的情誼最後以微型木作的形式誕生。

方寸之間 南京年味

每制作一件老行當、老物件或地方名食,

陳和生總會配上一段話,

或講述木作背後的故事,

或講述木作制作的過程。

方寸之間 南京年味

春節臨近,“年味”成為陳和生木作的又一主題。“過去在農村,進入正月有幾件大事。蒸饅頭、爆玉米花、舂米粉、磨豆腐、殺年豬、寫春聯,這都是中國年的年味。”

冰糖葫蘆攤子的模型,每一顆冰糖葫蘆比米粒還小,中間有眼,可以串起來;銅匠擔子模型上的剪刀能動,風箱能拉;直徑4.5厘米的針線笸中,還有3厘米不到的剪刀;賣酒釀的櫃子裡,一碗碗酒釀清晰可見。

創作這些袖珍木頭模型,陳和生主要使用小葉黃楊、黃檀、紫光檀三種木料,要使用電鑽、電鋸等幾十種工具,做好一個,往往要花五六天時間。雖然費時費力,但陳和生樂在其中,迄今為止形成了“黃土地”“老行當”以及“南京市井煙火”三個系列共計200餘套作品。

方寸之間 南京年味

值得一提的是,複原“黃土地”中的農具時,陳和生依據的不僅有自己插隊務農時的親身經曆,還有《天工開物》這樣的古籍參考書。“宋應星的這部著作很偉大。他記錄的農具已經使用了成百上千年,是傳統農耕文明的縮影。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還在使用這些農具,這是我親曆的。”陳和生說。

方寸之間 南京年味

不過“盡信書不如無書”。他在用木作複原農具的過程中也曾發現《天工開物》的插圖中有一些“漏洞”——比如彈棉花用的可以彎曲的竹片,書中畫成了綁在柱子上,實際上這樣不穩定,應該是綁在腰間操作,也被他完美地複原出來。

快過年了,陳和生更加忙碌起來。日常的木作之外,他家還有一項堅持了十幾年的年俗——挂門箋。門箋又稱挂箋、門花、門旗、報春條等,是中國傳統的春節門楣吉祥飾物。挂門箋,需要先刻紙。與剪紙不同,刻紙需事先設計花樣,50張紅紙為一疊,整齊裝訂後,以木槌、刻刀、螺絲刀等工具,沿花樣刻出镂空圖案。今年他設計了吉祥虎的圖樣,打算制作一批送給親朋好友,傳遞祝福,分享年俗,讓更多人感受到傳統節日的魅力。

方寸之間 南京年味
方寸之間 南京年味

除此之外,他還要為孩子們的傳統技藝公益課堂做準備。“這個月有兩場活動,教孩子們木刻寶劍。”陳和生說,寶劍的木料選用桃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趨吉辟邪的木料,應着過年的吉利光景,他還準備了“寶劍鋒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課外知識,“我希望傳承的不僅是傳統技藝,更是我們千年沉澱的優秀傳統文化。”陳和生如是說。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