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方寸之间 南京年味

方寸之间 南京年味

一炉爆米花、一担糖画摊子、一副馄饨挑子、一笸箩叠元宵,杀年猪的铺子、滚皮肚面的灶台、吹糖人的箱子。

烟火气升腾的热闹街景,

老南京人的年味尽在不言中。

临近过年,已逾七旬的南京玄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苏作小木家具制作技艺——南京微型榫卯结构木作”代表性传承人陈和生的工作室“热闹”起来,而这些喜气洋洋的景象居然是呈现在手掌之上,方寸之间。

“这是属于老南京记忆的年味。”陈和生笑眯眯地说。

方寸之间 南京年味

今年73岁的陈和生,是一个地道的“老南京”,小时候居住在仓巷和鱼市街,听着“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长大,爆米花炉子前脸盆端米排过队、吹糖人摊子旁掏着布袋摸过彩……烟火气十足的市井生活是他难忘的记忆。

方寸之间 南京年味

退休前,陈和生在银行系统工作,是一名会计师。退休后,他捡起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爱好——木工活,苦心钻研,还做出了名堂,不仅成为非遗传人,还被授予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八年农村的插队生活,对陈和生影响很大,他先尝试着用木料做微缩农具、生活用具,迄今已经做了几十种老物件模型。

方寸之间 南京年味

后来,陈和生又将创作的题材转向了老行当,“南京人对老行当有着特殊的感情,它们曾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老行当渐渐消失,陈和生就尝试着制作老行当微缩模型,保留这些记忆,让年轻人从这些小玩意上面,去想象昔日的老南京生活。

方寸之间 南京年味

皮匠担子、擦皮鞋挑子、弹棉花工具、爆米花炉子、吹糖人担子、榨甘蔗“凳子”、做糖画摊子、馄饨挑子、卖豆腐乳担子、挑高箩担子、香烟铺子、剃头挑子、代客写信摊子、铜匠担子、测字算命摊子、换糖担子……通过陈和生的巧手,这些久违的老行当神奇地一一还原。

方寸之间 南京年味

虽然作品不过方寸之间

较真的陈和生却为了细节

能抠上几十遍

一次,他想要做一整套箍桶匠工具,四处打听到秦虹小区康居里和下关绣球公园有两个老箍桶匠,还在使用老工具。陈和生就跑到康居里找到老匠人,向他请教,观察他的老工具,最终做出来的箍桶工具惟妙惟肖,全部采用榫卯结构,一把小小的工具,还没有一毛钱硬币大,上面的榫眼只有几毫米宽,完全靠着巧劲才能装进去。

城南当年有很多走街串巷吹糖人的担子,小贩拿着一支笛子,边走边吹,招徕顾客,陈和生特地制作了一支小小的笛子,放在微缩担子上;挑高箩的是老南京民间收破烂的担子,小贩往往边走边吆喝:“破布烂棉花拿来卖……破铜烂铁拿来卖!”陈和生将这些吆喝写在招牌上,支棱在他的挑高箩担子模型旁边;新做的南京小煮面灶台,上面滚着三口锅,一口锅炖着骨头汤,一口锅用来下面条,另一口锅烫青菜和皮肚,是陈和生记忆中舌尖上的南京……

方寸之间 南京年味

“我家原住在鱼市街中段,北接唱经楼、丹凤街,中间隔珠江路,南接北门桥、估衣廊,虽然没有大商家,但小店铺却一家挨一家。那里有一家高胖子小煮面,一点油花、一撮小葱,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皮肚面是整个冬天最暖的回忆。”同样成为陈和生灵感的,还有他家隔壁的王正元清真鸭子店。

方寸之间 南京年味
方寸之间 南京年味

这家小小的店铺只有一间门面,前店、中天井兼作坊、后居住。夫妻两人带着五个孩子,还有一个身体不好的弟弟,店家从买活鸭、宰杀、拔毛、清洗,到烤鸭或腌制盐水鸭、出售,都是一条龙。小时候,家里来人,大人必然叫陈和生拿一只蓝边碗,去隔壁鸭子店斩一碗鸭子招待客人……带玻璃的柜子、挂鸭子的横杆、摆鸭四件的盘子、斩鸭子的砧板和刀、一张长条桌、两个盛烤鸭卤和盐水鸭卤的钵子,老街坊之间的情谊最后以微型木作的形式诞生。

方寸之间 南京年味

每制作一件老行当、老物件或地方名食,

陈和生总会配上一段话,

或讲述木作背后的故事,

或讲述木作制作的过程。

方寸之间 南京年味

春节临近,“年味”成为陈和生木作的又一主题。“过去在农村,进入正月有几件大事。蒸馒头、爆玉米花、舂米粉、磨豆腐、杀年猪、写春联,这都是中国年的年味。”

冰糖葫芦摊子的模型,每一颗冰糖葫芦比米粒还小,中间有眼,可以串起来;铜匠担子模型上的剪刀能动,风箱能拉;直径4.5厘米的针线笸中,还有3厘米不到的剪刀;卖酒酿的柜子里,一碗碗酒酿清晰可见。

创作这些袖珍木头模型,陈和生主要使用小叶黄杨、黄檀、紫光檀三种木料,要使用电钻、电锯等几十种工具,做好一个,往往要花五六天时间。虽然费时费力,但陈和生乐在其中,迄今为止形成了“黄土地”“老行当”以及“南京市井烟火”三个系列共计200余套作品。

方寸之间 南京年味

值得一提的是,复原“黄土地”中的农具时,陈和生依据的不仅有自己插队务农时的亲身经历,还有《天工开物》这样的古籍参考书。“宋应星的这部著作很伟大。他记录的农具已经使用了成百上千年,是传统农耕文明的缩影。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还在使用这些农具,这是我亲历的。”陈和生说。

方寸之间 南京年味

不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他在用木作复原农具的过程中也曾发现《天工开物》的插图中有一些“漏洞”——比如弹棉花用的可以弯曲的竹片,书中画成了绑在柱子上,实际上这样不稳定,应该是绑在腰间操作,也被他完美地复原出来。

快过年了,陈和生更加忙碌起来。日常的木作之外,他家还有一项坚持了十几年的年俗——挂门笺。门笺又称挂笺、门花、门旗、报春条等,是中国传统的春节门楣吉祥饰物。挂门笺,需要先刻纸。与剪纸不同,刻纸需事先设计花样,50张红纸为一叠,整齐装订后,以木槌、刻刀、螺丝刀等工具,沿花样刻出镂空图案。今年他设计了吉祥虎的图样,打算制作一批送给亲朋好友,传递祝福,分享年俗,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魅力。

方寸之间 南京年味
方寸之间 南京年味

除此之外,他还要为孩子们的传统技艺公益课堂做准备。“这个月有两场活动,教孩子们木刻宝剑。”陈和生说,宝剑的木料选用桃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趋吉辟邪的木料,应着过年的吉利光景,他还准备了“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课外知识,“我希望传承的不仅是传统技艺,更是我们千年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陈和生如是说。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