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北伐是逆曆史潮流而動?格局小了

本文系“奧卡姆剃曆史”獨家稿件,轉載請聯系授權,歡迎轉發朋友圈和各種分享。

諸葛亮北伐是逆曆史潮流而動?格局小了

摘要

假如諸葛亮北伐成功,滅魏降吳,一統天下,重建大漢,還有人對諸葛亮的良苦用心抱有偏見嗎?

曆史自然不能假設,但諸葛亮北伐,也不是一點沒有成功的可能……

不美化諸葛亮至“多智而近妖”,但也不擅自揣測将之批得一無是處,這應該是我們後人對待這位先賢的公正态度吧。

諸葛亮北伐是逆曆史潮流而動?格局小了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先後五次北伐,最後殚精竭慮而身死五丈原,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下場。有人說,諸葛亮五次北伐,基本上伐了個寂寞。

更有人诟病諸葛亮,天下大勢,分久必合,東漢末年戰亂四起,直至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百姓苦戰久矣,天下重歸一統才是當時曆史潮流,而諸葛亮以區區益州之地,征調軍隊,加賦百姓,屢屢北伐,妄圖延緩統一之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可謂逆曆史潮流而動。

更有陰謀論者,說諸葛亮屢屢北伐,不過是加強自己權威,震懾蜀漢百官,壓制蜀漢國主劉禅,适當時機,取劉禅而代之。

這些說法,粗看有幾分道理,細究卻是胡說八道而已。

為啥?因為諸葛亮北伐,絕非一時興起,而是自有曆史淵源,是其既定的戰略。

天下重歸一統,這個曆史潮流,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

問題是,重歸一統,歸于誰手?

三國之中,曹魏據中原、北方,勢力最為強大雄厚;孫權據江東,富庶之地,又有長江天險;而蜀漢偏于西南,天下九州僅占一州(益州),地狹人少,物産不豐,最是暗弱。

雖弱,在政治上,蜀漢卻是最有正當性的。

曹丕稱帝,令曹操多年來執行的“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影響力消失殆盡,也宣布了東漢王朝的正式覆滅,曹魏勢力強勁且一統天下的意願最為強烈;

孫權在亂世之中繼承哥哥孫策奠定的基業,勵精圖治,最初想的不過是“思有桓文之功”,也就是自己要取得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霸業,成為漢末亂世之中的一方霸主,建立地方割據勢力,就很滿意了。

是魯肅在周瑜的推薦下來見孫權時,對孫權說的一番說改變了他的想法。

魯肅對孫權說,“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将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啥意思?魯肅說,你這個傻小子啊,你看現在天下的形勢,大漢王朝壽數已盡,是不可能複興了,而曹操勢力雄厚,一時半會兒是消滅不了他的,你現在擁有江東之地,趁着曹操要平定北方,他事兒很多,顧不上咱們,趁這機會,趕緊占據長江一線,然後自己稱帝,再徐圖天下,這是當年劉邦幹的事兒啊。

孫權這才恍然大悟,嗯,光當個霸主沒啥意思,還是得當皇帝。

你看,其實孫權也是有一統天下的戰略規劃的,不過,他這個規劃,完全就是以“我”為主,開創新朝,也和漢室興亡沒一毛錢的關系。

那麼蜀漢這一邊呢?

劉備一直以漢皇室遺胄的身份示人,出來創業也是打着“劉皇叔”的名義,“奉衣帶诏”以匡扶漢室,旗幟鮮明,是以也得以攏聚大批人才,百姓歸心。

當初諸葛亮為劉備獻上的“隆中對”中,也是如此——“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也就是說,諸葛亮不同于魯肅,他認為隻要按照自己的政策,劉備可以成就霸業,清除漢獻帝身邊的奸臣(曹操),如此可以使漢家王朝重新振興。

你看,從一開始,劉備、諸葛亮努力的方向就是“匡扶漢室”,這是既定的政治戰略目标。

但随着曹丕稱帝,東漢王朝事實上已覆滅,而孫權隐匿實力,接受曹魏冊封為吳王,在這樣的形勢下,“匡扶漢室”這面旗還怎麼打?“漢室”都沒了,還“匡”個啥啊?

在此形勢下,諸葛亮給出的對策是,劉備稱帝,建立自己的政權,國号為“漢”,注意,現在我們稱劉備的政權為“蜀漢”,不過是我們後人的稱呼,以有别于大漢王朝而已,當時劉備建立的政權就是“漢”,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漢獻帝雖然禅位于曹魏,但不代表漢家王朝沒了,現在漢家王朝傳到了我劉備這個漢室子孫手中,我們才是天下一統的正根。

也就是說,劉備諸葛亮這時的政治方略,從“匡扶漢室”轉成了“興複漢室”,劉備以漢室的正宗傳人身份,占據了政治、道義上的制高點。

有人說劉備在曹丕稱帝之後急不可待地自己也稱帝了,是一大失策,這吸引了曹魏的目光,暴露了自己争奪天下的野心,曹魏必欲是除之而後快。

這其實一點道理也沒有,你稱不稱帝,曹魏也會打你;而稱帝建“漢”,最起碼還可争取一部分政治資源和利益。

更重要的是,劉備作為或自認為是漢室遺胄,這大漢天下哪能如此輕易就轉手他人?是以,他一定會稱帝,然後繼續自己“興複漢室”的大業,不過這個“漢室”,已成為他自己的“漢室”,而非之前“匡複漢室”的那個“漢室”了,他認為自己才是那個“漢室”的正宗接班人。

從以上分析來看,曹魏挾雄厚實力,最為暴戾,直接廢了“漢室”;孫權則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暫時受封吳王,積蓄實力,再參與争奪天下;而蜀漢則最像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為了自己的理想,奮鬥不止,拼命不止。

雖說“諸葛一生惟謹慎”,但從本質上來講,諸葛亮,才是那個時代最具理想主義情懷的理想主義者。

那麼為了這份理想,就不顧實際地瞎折騰嗎?

諸葛亮當然不至于此。

諸葛亮北伐,除了努力實作他對劉備的承諾之外,其實也基于對當時形勢的判斷,自有其目的。

諸葛亮北伐是逆曆史潮流而動?格局小了

最大的目的,當然是“興複漢室”,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但諸葛亮也知道,這是最終戰略目标,能不能實作不好說,但肯定不會一次兩次北伐就能實作的,但這個口号必須要喊出去,這是政治正當性所在。

那麼第二個目的呢,就是盡可能地擴大自己的地盤,聯絡氐羌族人、并借機搜羅人才,壯大發展自己。

前面說了,蜀漢所據之地,僅一益州而已,地狹人少,根本不足以支撐實業帝業,是以諸葛亮北伐的第二個目的,就是盡可能地争奪雍、涼二州的控制權,這樣可以跳出盆地,在西北方向對曹魏施加壓力,況且這裡既是戰馬生産之地,也是諸戎的生存之地,控制了這裡,對蜀漢的軍事實力的意義重大。

可供佐證的是,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中就曾提出“西和諸戎”的政策,可見諸葛亮的戰略眼光之深,他在攻占武都與陰平二郡後,劉禅也表揚他“降集氐、 羌,興複二郡”,是以說諸葛亮通過北伐,已經建立起了一支多民族反曹魏的“聯合戰線”,而且諸葛亮還把一部分雍、涼的百姓遷移到益州,特别是漢中,當年劉備取漢中“得地而不得民”,隻有地,沒有百姓,對于一個政權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說到底,一個王朝的建立,是要建立在衆多的人口之上,有人,才有一切。

第三個目的呢,就是陰謀論者常常攻讦諸葛亮的一點,說他北伐并在意勝負,而是加重威望以圖自立。

說諸葛亮有代劉禅自立的想法,這個根本無法證明或證僞,一點史料佐證也沒有,隻是憑空推論而已,至多是劉血托孤時說過一句劉禅這小子要是實在不行,你就取而代之算了,這能證明什麼諸葛亮有野心嗎?在陰謀論眼裡可能就是證明,說劉備早已看出諸葛亮有野心,但又不得不用他,隻好先把話說出來,敲打敲打諸葛亮。

如果諸葛亮真有這樣的野心,野心家是不會在意這一句話的,特别是以諸葛亮的資曆威望而言,一句話就能把一個野心家的野心打消下去嗎?不可能的。

奧卡姆更願意相信善良的人性,光明的人性,這句話,不過是劉備深知諸葛亮和自己一樣,抱定了“興複漢室”的志向,完全可以放心地把所有後事都交待于他。

是以奧卡姆更願意這樣了解這句話——這是劉備對自己“革命加友誼”的好同志——諸葛亮的一句勉勵之語——我相信你能實作我們的宿願,放手大膽地去幹就行了。

那如果諸葛亮沒有立威以自立的目的,頻頻北伐的第三個目的是什麼呢?

雖說諸葛亮不會自立,但諸葛亮作為蜀漢的秉政者,確定蜀漢内部穩定,凝聚團結,消除曹魏的威脅還是一定要做的事情。

而事實上,三國之中,蜀漢最弱,弱者生存的最佳戰略是什麼?不是龜縮起來,不是把時間交到敵人手中,而是以弱示強,以攻為守,“用衆以示其有餘”。

另外,諸葛亮北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告訴孫權,我們連曹操都敢打,你小子小心點,别做錯什麼,斷了孫權在劉備去世後的謀蜀之念,要知道,孫權,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沒有諸葛亮鎮着,孫權可是什麼都敢做的。

那麼諸葛亮北伐為什麼能起到穩定内部團結的作用呢?

這是因為任何一個團體、一個集團,内部都是有派系的,蜀漢的派糸主要有早期追随劉備的人,包括幽州、青州、徐州等地人;還有劉備占據荊州後的荊襄勢力集團;再就是劉備取益州後的當地勢力。

最早追随劉備的,在劉備去世後,其實也剩的不多了,主要是第二第三部分勢力在作對,而諸葛亮屬于荊襄勢力集團,諸葛亮秉政,自然希望大家團結一心向前看,是以他把大家的分歧擱置起來,而是向外用兵,攘外以安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凝聚内部共識、緩和内部沖突的作用。

另外,諸葛亮之是以急急屢屢北伐,其實他還有一個擔心,即蜀漢人才不足,自己一旦過世,可預知伐魏更是不可能,是以才急于以一己之智完成北伐大業。

這并非諸葛亮自視過高,而是實際情況。

就連諸葛亮生前指定的繼任者蔣琬與費祎,其才識也根本無法推動北伐大業,諸葛亮去世後,費祎曾對姜維說:“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 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幸而決成敗于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我們這些人比諸葛先生差遠了,他老人家都不能北定中原,咱們就别想啦,踏實待着吧,能維持一天算一天,咱們要是出兵,反而會加速滅亡啊。

看看,這就是諸葛亮去世後的蜀漢人才現實,指定的接班人都把“興複漢室”的政治大方針扔一邊不管了,根本沒有北伐的意願。

是以諸葛亮才這麼急着要在自己手中完成這件大事,這是一種時不我待的責任感啊。

确實,對于蜀漢來說,時間,并不站在他們這一邊,時間,才是他們最大的敵人,抓不住時間,則加速滅亡,更别提什麼理想目标了。

這就是諸葛亮為什麼堅持北伐的原因和他想要達到的三個目的。

這三個目的其實是有層次的,最高目标是興複漢室統一天下,這其實是順應曆史潮流的;第二目标是擴大控制區域積聚實力;第三目标就是凝聚内部共識緩和内部沖突了。

那麼這三個目标實作得怎麼樣呢?

最高目标當然沒實作,要不然也不會“長使英雄淚滿襟”了。

那第二個目标,則是部分實作了,諸葛亮在建興七年(229)的北伐中派部将攻占了武都、陰平二郡,他自己還率軍逼退雍州刺史郭淮,在“蠶食雍、涼”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更重要的是,這一次北伐,他得到了一個重要人才——姜維,這一“心存漢室而才兼于人”的涼州“上士”。

有人指責諸葛亮連年北伐拖累得蜀漢“苦其役調”,沒辦法,打仗打得就是人和錢,這是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北伐同樣也使曹魏疲弊,使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曹魏的實力。

而以攻為守、 以弱示強,增強内部團結的第三個目标,則基本上算是實作了,諸葛亮北伐,也曾取得多次大捷,逼得司馬懿多次避戰;在凝聚内部力量上,諸葛亮北伐期間,蜀漢政局穩定,也沒有出現反對北伐的聲音,這說明攘外以安内的政策奏效。

其實,歸根結底,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還在于其不占地利,

受制于糧草物資的供應問題。

是以當魏延出“子午奇謀”,出奇兵從子午道出其不意直搗長安時,諸葛亮明知此計甚妙,但還是斷然拒絕,因為他知道,即使拿下長安,以自己區區兵力,更無糧草供應,又怎能抵擋曹魏的援軍?取了又舍,更挫士氣,反不如不取,還是穩紮穩打得好。

這是諸葛亮面對的實際情況,不得不這樣。

在建興十二年(234年)的北伐中,諸葛亮為徹底解決糧草供應問題,在渭南“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但可惜的是,時間沒有站在諸葛亮這邊,這一年,年僅54歲的諸葛亮去世了。

End

諸葛亮北伐是逆曆史潮流而動?格局小了

謝謝“在看”的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