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本是一代人傑,為何兒子卻難堪大任?兩點原因說來很無奈

諸葛亮本是一代人傑,為何兒子卻難堪大任?兩點原因說來很無奈

▲蜀漢丞相諸葛亮與後主劉禅劇照

衆所周知,如果沒有諸葛亮力挽狂瀾,恐怕蜀漢在“夷陵之戰”後就會頃刻覆滅。劉備臨死前,也知道僅靠劉禅是守不住蜀漢基業的,是以才将蜀漢政權托孤給諸葛亮。諸葛亮輔政劉禅時期,蜀軍數次北伐,雖未取得戰果,但也成功地為蜀漢政權續命。然而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蜀漢再也沒人能夠挽救傾頹的國勢。面對國家的搖搖欲墜,蜀漢衆臣開始将希望寄托于諸葛亮獨子諸葛瞻身上,希望他能像其父一樣挽救蜀漢于危局之中,可是他們并不知道,肩負重任的諸葛瞻名不副實,隻是一個志大才疏之輩。

諸葛亮本是一代人傑,為何兒子卻難堪大任?兩點原因說來很無奈

▲司馬懿劇照

為什麼說諸葛瞻志大才疏、名不副實呢?這其實要歸結于其父諸葛亮的教育方式。諸葛亮教子與司馬懿教子迥然不同,司馬懿喜歡把兩個兒子司馬昭和司馬師帶在身邊教導,從行軍知識到政治素養,随時都在言傳身教,這才使得二人能夠在司馬懿死後,能夠繼續把柄曹魏國政,甚至取而代之。諸葛亮由于常年領軍北伐,長期在外奔波,自然就顧不上教授諸葛瞻兵法權謀。回到成都後,他對諸葛瞻的教導也多側重于品德方面,從他的《誡子書》中就可看出。說起來,諸葛亮之是以不像司馬懿那樣将兒子帶在身邊教導,一方面是因為兒子年幼,在諸葛亮病逝之時,諸葛瞻才不過八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嫌。諸葛亮自己已經位居丞相高位、執掌蜀漢軍權,還被尊為“尚父”,如果這時候再悉心教導兒子,把諸葛瞻調教得和自己一樣精通謀略兵法,難免會被懷疑父子二人有不臣之心。

諸葛亮本是一代人傑,為何兒子卻難堪大任?兩點原因說來很無奈

▲諸葛亮劇照

也正是諸葛亮的這一選擇,使得諸葛瞻不能成才,即使其品德和典學過人,但終究還是志大才疏之輩。自幼缺乏軍事教導的諸葛瞻成人後,憑借父親餘蔭跻身為蜀漢高官,結果将他的種種缺陷暴露無遺。據史料記載,諸葛瞻在參與蜀漢朝政時,經常與諸葛亮標明的繼承人姜維意見不合,目光短淺的諸葛瞻屢次在朝臣面前指責姜維北伐毫無作用,隻是在白白浪費蜀漢國力。殊不知,隻有北伐才能使沖突重重的蜀漢政權内部團結起來。或許北伐是慢性自殺,但不北伐顯然會死得更快。

諸葛亮本是一代人傑,為何兒子卻難堪大任?兩點原因說來很無奈

▲地勢險要的劍門關

炎興元年(公元263年),曹魏征西将軍鄧艾奇襲陰平,魏軍攻至蜀中要地劍閣時,成都方面才反應過來,急忙派遣諸葛瞻與黃崇(黃權之子)等人前往迎敵。黃崇等人向主帥諸葛瞻建議,蜀軍應該憑借險要山川固守劍閣關,以待姜維援軍,萬萬不可出關與鄧艾在平原決戰。結果諸葛瞻卻拒絕了黃崇等人的提議,堅持要率軍出關與鄧艾決戰,沒有實戰經驗的諸葛瞻自然是被身經百戰的鄧艾殺敗,一路丢兵棄甲,逃往綿竹。

諸葛亮本是一代人傑,為何兒子卻難堪大任?兩點原因說來很無奈

▲諸葛瞻塑像

鄧艾遣使前去勸降,心懷忠義的諸葛瞻還沒等使者說話,就毅然決然地将其斬首。首級送回魏軍大營後,諸葛瞻不顧傷病,親自上城督戰,鄧艾麾下大将鄧忠前來挑戰時,諸葛瞻之子諸葛尚出戰将其大敗。鄧艾一怒之下,命魏軍強攻綿竹,綿竹城破後,諸葛瞻父子二人自刎殉國,此時諸葛瞻不過36歲,其子諸葛尚也不過19歲。假使當初諸葛瞻沒有出關迎戰鄧艾,而是堅守劍閣不出,等待姜維來援,恐怕鄧艾伐蜀就不會成功。由此可見,諸葛瞻的軍事素養實在不敢恭維,但其以死殉國的血性也着實令人動容不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