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一部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其中的這樣一個片段令很多觀衆淚奔:一名年輕的女記者端着相機邊哭邊給台階下站着的中國軍人拍照,身邊的同伴想要将她拉走,但女記者還是倔強地選擇了多拍幾張照片。
鏡頭轉向台下的軍人,
他們年齡不一,籍貫地不一,身上傷痕累累,但他們互相攙扶着,靜默而渴望地看着鏡頭,他們希望給世界留下些什麼,證明自己曾經存在過,證明自己從未負國……

在那個時代,很多人都像影視劇中表現得這樣,正值青春年少就走上了戰場,他們為趕走侵略者與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在戰争進行的過程中,他們也吃了很多苦。
要知道當時我軍的作戰條件非常差,戰士們都面臨着吃不飽穿不暖的局面。然而即便如此,戰士們仍然遵循着
“三大紀律”
和
“八項注意”
原則,
從不拿百姓們的一針一線
。
在後來的解放戰争中,
解放軍戰士更是為了不打擾晚上休息的百姓,進入城市後窩在大街上睡了一夜。
百姓們面對這些為中國革命解放事業貢獻良多的人,也紛紛捐錢送糧,希望能夠盡一點綿薄之力幫助他們。
我軍每次接到百姓們捐贈的物資,都會認真地将物資數量記下來,并将寫好的借條交給百姓,叮囑他們等到革命結束之後可以找政府來兌錢。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叫
郭建英
的山西老農,
他曾拿着“八路軍借款1100萬”的借條去找政府兌錢,那麼你知道政府給這位老農兌了多少錢嗎?
孩子們不容易啊
時值1946年,郭建英所在的村子裡來了一支八路軍部隊,當地的百姓看到八路軍部隊之後奔走相告,并拿出了家裡的糧食,準備好好招待這些在前線奮戰的英雄們。
郭家人當時從鄉親們那裡知道八路軍來了以後,也趕緊準備好食物,随後趕往八路軍駐紮的地方。那時候郭家當家的是郭建英的爺爺,
郭老本人擁有非常靈活的經商頭腦,他經過幾年的打拼之後,積攢了不少家業。
再加上本人也非常樂善好施,是以郭家人在當地的聲望一直很高。
郭老帶着家人來到八路軍駐紮地之後,就看到很多面黃肌瘦的八路軍戰士在席地休息。村裡的孩子們圍在戰士們身邊,聽那些性子相對開朗的小戰士們講故事。
郭老沒忍住眼睛一酸,他不敢想象此前這支部隊到底經曆了何等艱難的境地,
戰士們的衣服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破洞,枯瘦的肩膀上扛着大刀、步槍等武器
,但每個人的眼睛又非常亮,讓人感覺到滿滿的希望。休整了幾天後,戰士們要離開了,他們向村裡的百姓表達了感謝之情。
就在八路軍要離開的前夕,郭老把家裡人叫到一起,對大家說自己想要資助八路軍,同時還連連感慨
“這些孩子們不容易啊”
。郭家人也深知如果沒有戰士們擋在最前面,他們也不會有偏安一隅的機會,是以對郭老的決定表示贊同。
随後郭家人将家裡的
錢款和存糧都拿了出來,全部交到了八路軍手中
。師長見實在推辭不過,于是寫了一張借條,并叮囑郭老等國家解放以後,
可以找政府去兌這1100萬法币的借款。
家裡實在困難
雖然郭老滿口答應着,但他并沒有将這件事情放在心上,後來郭家的生意因為同行惡意擠兌而越來越差,郭老想了很多辦法都沒能挽救自家的生意,一家人的生活水準也直線下滑。
即便如此,郭家人也沒有拿着借條去找政府。
後來郭老去世,郭建英的父親賣掉了家裡所剩不多的産業,帶着家人在山裡務農,一家人就這樣勉強維持着溫飽。常年的勞作使得郭父的身體一直不是很好,
郭父去世之後,當年的那張借條就傳到了郭建英手上。
最開始郭建英也不曾想要動用這張借條,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妻子會染上重病,本來一家人靠種地完全可以維持生活,
但妻子倒下之後,家裡的條件越來越差
,最重要的是,妻子還面臨着因為沒錢而不得不停藥的問題。
這時郭建英剛好想到了那張借條,他思慮再三後拿着借條前往當地政府,準備去看看能不能兌到錢。
當政府人員了解了郭建英的來意之後,趕緊找專門的人鑒定了這張借條。盡管當年留下這張借條的師長早已戰死沙場,
但政府确定了借條的真實性之後還是依照借條約定将錢兌換給了郭建英。
生在中國真好
由于通貨膨脹,法币也一直在不斷貶值,等到八十年代的時候,
郭老曾借出去的1100萬法币隻能兌換8萬元人民币。
不過正是這8萬人民币,解了他們一家的燃眉之急,郭建英用這些錢治好了妻子的病,并且将剩下的錢進行了重新投資,這讓郭家人的生活改善了不少。
每當郭建英提到這件事情的時候,都會非常鄭重地表達自己對國家以及政府的感謝,因為正如那些革命先烈所言,
中國共産黨絕對不會辜負中國,更不會辜負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