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為大統一王朝,大唐十年完成統一,為何大秦卻“奮六世之餘烈”?

前言:

唐朝與秦朝都是中國曆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同為史上最強盛的兩大帝國難免被經常放在一起比較。縱觀統一天下的王朝,在大洗牌時代到來之際,都經曆了苦心經營的蟄伏階段,有的蟄伏時間短,有的較為漫長。大唐僅用十年完成統一(公元618-628年),而大秦卻"奮六世之餘烈",經過一百多年才迎來國家的高光時刻。秦國在諸侯國中屬強國,又無昏君擋道,為何要用這麼久?

其實唐朝作為後代的王朝是不能與秦朝相提并論的,如果站在全局來看,唐朝是撿了隋朝的便宜,在"家天下"的基礎觀念上,唐朝隻要破除眼下阻力,統一全國是順水托舟的事,畢竟秦漢兩代為其提供了範本,而秦朝則是自己開辟新天地,在秦之前并沒有家天下的概念,無論是内部還是外部,秦朝都面臨極大挑戰。

同為大統一王朝,大唐十年完成統一,為何大秦卻“奮六世之餘烈”?

一、前兩世(獻公、孝公)處在"破舊"階段,忙着清掃門前雪,無力動兵

秦朝前兩世大約持續了五十年,在建國之初,秦國地處文明邊緣,由于與戎族為鄰,他們的民風也受到這些蠻族影響,在其他諸侯國受"百家争鳴"熏陶,無數莘莘學子為一朝成名而挑燈夜讀時,秦國人還在争強鬥狠,為眼前彈丸之地打打殺殺。人才是國家的擡階人,而民風彪悍的國家怎麼能吸引文化人來此投奔呢?是以秦朝早期并無籠絡人才的優勢。

其次秦國的地盤,屬于周王室一塊棄地,耕地資源也被犬戎掠奪的所剩無幾,即使是通過打仗拓占來的土地,也被用來訓練軍事,并不用來生産糧食增加财力,比起中原的三晉等富庶國,秦國像是混亂的難民營,而此時的魏國已經完成了變法,有吳起坐鎮的魏國,對秦國也是虎視眈眈。一無财力,二無人才,就連名聲也不好,在這種三難處境下,秦國要想煥然一新,隻能先"破舊"。

同為大統一王朝,大唐十年完成統一,為何大秦卻“奮六世之餘烈”?

"破舊"的第一階段——悶聲發财、增強财力。秦國在魏國的連番攻擊下,失去了大片地區,秦惠公搶回土地失敗,國内爆發了政變,秦惠公在國家實力最孱弱的時候,登上了王位,他推行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讓平民的生産積極性有所增強,以及收回了中央集權,在他人生的最後一年,率軍攻打下"少梁",指引秦朝走上邊擴張邊發财的道路。

後來秦孝公也是循着他的步伐,對秦朝進行了一次較為徹底的變革,首先改變了秦朝的生産形式,耕戰取代了春秋奴隸制,用打仗來獲得更多土地,間接發展發生産力,但是在這一時期,秦朝的版圖并無明顯擴充,也不過是占領了少梁附近的幾個城池,就連被魏國搶奪去的失地也沒有收複。

第二階段——籠絡人才。秦人多數野蠻,大多是财大氣粗的豪強貴族之輩,因為這股勢力的存在,讓真正有才華的人得不到重用,秦孝公也是直面這個棘手的難題,不顧個人生死大力打壓貴族勢力,并頒布求賢令,開出優渥的條件來引進人才,秦國對軍功的獎賞程度是其他六國無法比拟的,是以吸引了衆多人才湧入秦國,如商鞅時期的魏冉、呂不韋、蔡澤等強臣,都是通過求賢令招募來的。

同為大統一王朝,大唐十年完成統一,為何大秦卻“奮六世之餘烈”?

文化與經濟并駕齊驅,并沒有讓秦國在這段時期一躍成為強國,魏國還是一家獨大,其餘國家也在跨步發展中。這裡注意前兩世階段的秦國,雖然在孝公助推下有變強大,但是綜合實力也隻是處在同期諸侯國的下遊,從擴張的幾座小城邑就能窺見真實戰鬥力。

而其他諸侯國也是自分封制實行就存在的百年強國,基礎穩固且不斷成長,秦國若想在這段時期發起大規模戰鬥,即使僥幸一次勝利,也需要長期的休養生息來發起另一次戰争,而其他諸侯國是否給他這個機會,那就可想而知了。

同為大統一王朝,大唐十年完成統一,為何大秦卻“奮六世之餘烈”?

二、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時期,秦朝的崛起和領土開拓受到強國的壓制

前兩世的"破舊"階段,讓秦國政局逐漸穩定下來,無論是階層關系還是國人的思想認識都比蠻夷時期文明許多,而"求賢令"也為秦國輸入了許多軍事人才,在做了相應的準備後,秦國開始向宿敵魏國宣戰,前330年,秦惠文王收複了河西這塊失地,并且第二年占據了魏國黃河周圍的多個據點,公元前328年,魏國在秦國不依不饒的攻打下,幹脆放棄了上郡。

報複完魏國以後,秦國又将軍事據點鎖定了南方,秦惠文王統治期間,秦先滅掉了蜀國、占領了資源肥沃蜀中地區,值得一提的是,這塊的耕地面積及人口相當于秦國三分之二的平原,後來又設計離間齊國與楚國的關系,與齊國聯合一并讨伐楚國,雖然沒有一舉殲滅楚國,但讓楚國元氣大傷,并獲得了漢中地區的部分土地,在封建社會,土地可以變現為錢财,秦國在擴張領土中發了戰争财。不久秦朝内部爆發了較大的政治變動,讓秦國的拓張計劃擱置了十餘年。

同為大統一王朝,大唐十年完成統一,為何大秦卻“奮六世之餘烈”?

秦朝再次繼續統一霸業,已經是秦昭襄十四年間。這十餘年裡,秦國也并非停滞不前,它收攏了白起這員超級猛将,在與韓魏兩國交戰時,以殲滅聯軍二十萬的戰績,讓其他諸侯國聞風喪膽。公元前291年,秦國的領土再次擴大,占據了南韓的南陽盆地區域,并且切斷了韓魏之間聯系的戰略通道,後來将全部河東地區也收入囊中。至此韓魏兩國在秦國的打壓下已元氣大傷,無法再與秦國抗衡。

秦國通過"耕戰"政策,已經在五十年内成為強國,在這期間發動的大規模戰役,基本上實作了通過戰争發展生産的目标,在與韓魏楚三國的激戰中,奪取了以關中為首的四大平原的耕地面積,秦國從邊境弱國發展成中原強國,已經甩掉韓魏楚跻身于強國之列,但是此刻的國際關系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趙國找到了适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開始胡化,他們穿胡服訓練騎射,作戰能力大幅增強,殲滅周邊小國霸占了河北,他們還将勢力滲透到遊牧民族部落,奪取了河套平原;與此同時,燕國也增強了實力,向遼東地區擴張;即使是戰敗的楚國,也沒有就此霸主之争,他們滅掉了越國,向東培養勢力,并占據江淮大片領土。

同為大統一王朝,大唐十年完成統一,為何大秦卻“奮六世之餘烈”?

盡管秦國在這一階段,已經擁有了問鼎霸主的可能,但是實力旗鼓相當的國家也不在少數,不管是被秦國挫敗過的楚國,還是像趙國這樣的黑馬,他們都像野草一樣呈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并且各個國家都有他們獨特的禦敵手段,秦國一時之間也不敢貿然挑釁,并且秦軍這段時期并沒有将"統一戰争"看得很重,還缺少些底氣和信心。

三、離"大一統"一步之遙,卻遭到敵國反撲

公元前280年,司馬錯率軍進攻楚國黔中和巴國,楚國腹背之地受到重創,不惜用上庸換回這兩座城池,第二年秦軍沒有給楚國養精蓄銳的機會,從北線占據了鄧縣和西陵,白起率軍将楚軍的主力部隊打的潰不成軍,秦軍憑借此戰占據了楚國的扼要之地,楚國已經從強國行列敗落下來,秦國的疆域也進一步擴大,超越了其他諸侯國。往後十年期間,秦國一直頻繁發動戰争消耗各國國力,眼見時機成熟,秦國正式将"統一"定為國策。

同為大統一王朝,大唐十年完成統一,為何大秦卻“奮六世之餘烈”?

在韓魏兩國被秦朝攻打的奄奄一息時,秦國重整旗鼓,打算進攻六國中最強大的對手趙國。趙國有天然地形作為屏障,易守難攻,并且趙國的軍隊擅長騎射,漫天的箭雨讓這秦軍難以靠近,公元前269年,秦軍攻打趙國接連兩次失敗,後來趙國聯系齊國再次讓秦國戰敗,公元前269年—257年,秦軍在與趙國交戰十餘年裡,損失了六十萬大軍,但也重創了趙國的國力,。此時秦軍全部的對手國都已經調亂神壇,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已成定局。

公元前254——247年,秦國繼續向韓趙魏三國發起攻擊,數番惡戰,收回了在攻打趙國時失去的河東、上黨地區,眼看"統一"近在咫尺,卻遭到了六國的聯合攻擊,秦軍被逼退到函谷關。後來秦軍改變了方案,不再與六國硬拼,而是逐個擊破,秦軍花費了七年時間将趙軍消耗殆盡,公元前230—221年,先後滅掉了其他五國,最後将四十餘年沒有參戰的齊國滅掉,完成了"統一"大業。

同為大統一王朝,大唐十年完成統一,為何大秦卻“奮六世之餘烈”?

結語:

即使秦國在最後階段變成了超級強國,滅掉六國的過程也是艱辛漫長的。至于秦國統一天下為何用了這麼久,也與他們迂回的消耗戰術有關。六國根基深厚,為了防止他們聯合起來,秦國采用離間計挑唆他們的關系,在他們斷去戰略聯系後,再逐個侵蝕他們領土,消耗他們的資源。在這一過程,其他六國展現了空前的抵抗意識,秦國也多次慘敗并且損失了本國領土,最危險時連首都鹹陽都差點淪陷。在秦之前,沒有任何朝代與這麼多國家樹敵,想要穩穩地實作"統一"大計,自然還是謹慎些的好。

參考資料:《舊唐書》《中國通史》《中國古代史》《史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