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 年 1 月 11-14 日,騰訊研究院、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聯合主辦的“騰訊科技向善創新周”召開。最後一天的科技向善之夜,舉辦了一場題為“企業價值之路”的圓桌對話。
對話嘉賓:
陳菊紅騰訊公司副總裁、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負責人
呂振亞中國新聞周刊社長、中國慈善家社長
朱恒源清華大學經濟和管理學院教授
李 剛騰訊研究院副院長(主持人)
李剛:大家晚上好,歡迎來到科技向善之夜“企業社會價值之路”的對話現場。今晚我們有幸請到了三位重量級嘉賓,一起來探讨在新時代,企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社會角色,以及如何才能扮演好這樣的角色。
企業社會責任 CSR 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商人的社會責任》一書中,該書由美國人哈羅德·鮑溫在 1953 年寫就。當時美國社會正面臨着勞工薪資失調和工業污染導緻的環保問題。
目前,有很多企業在積極踐行和探索企業社會責任的可能性。騰訊早在 2007 年就成立了企業公益慈善基金會,緊接着便推出了連接配接慈善和公益事業的互助平台,舉辦了 99 公益日等慈善活動。在 2021 年,騰訊又成立了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簡稱 SSV。
請問三位聽到這個詞後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請用一句話描述。
陳菊紅(騰訊公司副總裁、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負責人)
陳菊紅:對騰訊這樣一家秉持着“使用者為本、科技向善”公司來說,我首先深感責任重大,推動社會的可持續價值創新對騰訊而言,一直是一個充滿挑戰而又具有不凡意義的事情。
呂振亞:因為科技向善早就成為了騰訊基因的一部分,是以當騰訊提出這樣一個更新企業社會責任的舉措後,我覺得這是一個順勢而為的必然之舉。在了解 SSV 的内涵後,我覺得騰訊早已跳出了簡單的工作疊代更新,而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戰略,對騰訊來說可以說是一次重新出發。
朱恒源:我希望 SSV 在以騰訊公司内部一個組織體系的方式,去踐行可持續的企業社會價值創新的同時,可以擴大其公益範圍,将商業創新和社會價值結合起來,發展出一些可供借鑒的通行模式。我更期待未來騰訊能更好地踐行應有的企業責任。
李剛:SSV 的成立極大提高了騰訊人的整體榮譽感,并且 SSV 投入了 1000 億用于系統性地探索科技向善和助力社會共同富裕這件事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反響。請問菊紅,SSV 今年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目前的進展怎麼樣了?
陳菊紅: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今年在社會價值可持續發展、科研探索和騰訊公益平台未來發展更新三個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
首先,騰訊第一個價值 500 億元社會價值可持續創新計劃中,就談到了鄉村振興、碳中和和公共應急等問題。面對鄉村振興這樣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騰訊選取的破題角度是“人才振興”,嘗試以“人才振興”破題“鄉村振興”。以大家都比較了解的“耕耘者計劃”為例,騰訊會和農業農村部以及其他社會力量一起去合作,通過探索如何提升鄉村治理骨幹和産業發展帶頭人自身的能力,讓其帶動鄉村實作産業興旺和鄉親們的共同富裕,并在這些帶頭人之間形成一個良好的互相學習、互相競争的氛圍。騰訊會在其中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介入和參與這個探索過程,并發揮應有的作用。除此之外,像碳中和和公共應急等領域都是沿着這樣一個路徑去探索:即讓一個架構好的想法和新的實踐模式同時運作,運轉一段時間後再看看是什麼樣的結果。
其次,對于騰訊公益平台,騰訊的主要目标是打通捐贈者和受益人以及整個鍊條各方的信任,讓其能自主持續的發展,騰訊在其中可以通過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統籌各方力量去解決問題的方式參與進來。在這個過程當中,無論是技術還是思路方法的創新,都是騰訊一直關注的點。
李剛:呂老師,您認為 SSV 與傳統慈善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呂振亞:SSV 與傳統慈善最大的不同在于,騰訊将以自身科技和網際網路的屬性加持,重新诠釋了做慈善的新思路和新戰略,加快了傳統慈善模式的全面更新。目前,傳統公益慈善行業的數字化基礎是比較薄弱的,騰訊的入局,能為其提供新技術和新模式的助力,進而為傳統慈善進行數字賦能,擴大該行業的運作效率和社會參與度與影響力。
呂振亞(中國新聞周刊社長、中國慈善家社長)
李剛:剛剛,菊紅總從企業社會價值創新的角度,講了一些騰訊 SSV 在不同領域探索時的一些方法與思路。朱老師,對此,您覺得這其中有何現實意義?
朱恒源:首先,新型數字化技術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踐行社會責任,推動社會全面創新與轉型已經是一個公認的事實。反過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才能為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進而幫助企業更好地發展與踐行企業社會責任,這二者之間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
其次,騰訊 SSV 對公益慈善事業科技與資金的助力的經驗,可以擴散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像教育的數字化技術應用等。利用自身的技術與現有的社會結構去積極互動,在這個過程中,短期的商業價值隻是一個附屬品,而社會轉型對産業價值的更新卻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
李剛:請問菊紅總,您作為站在 SSV 最前線的上司者,對 SSV 的未來怎麼看?SSV 将來在哪些領域會有一些重大的突破?
陳菊紅:首先,在踐行 SSV 與社會價值方面,需要我們身體力行,把我們的理念更多地和大家溝通和實踐,SSV 發展的未來可以從一個直接的社會需求入手,在企業内外進行理論和實踐互相檢驗的過程中,尋求社會價值創新的最大可能性。
其次,在對公益機構群組織進行數字化營運時,我們發現對社會的長期影響是這些公益機構的終極思考。這些終極思考反過來使得公益機構在短期影響和成果方面的考量想的很多,騰訊作為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在投入、産出和計算方面的優勢注入公益機構時,用公益的方法提升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這是多方合理共建,互相借鑒互動的過程。
在 2022 年,我們期待帶着這份助力公益的善心出發,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但光有善心還是不夠的,相比對的方法與落地實踐讓我們能聽到、接觸到來自科研、教育、農業等領域最現實和接地氣的人和事,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他們最迫切的社會需求。
李剛:我感覺這就像是一場靜悄悄的商業革命,請問菊紅總,SSV 有盈利壓力、必須的投資計劃等績效壓力嗎?
陳菊紅:我們最大的壓力和任務,是在公司交給我們一項任務後,它的終極思考方向是對的。就像之前朱老師所說的那樣,如果有一條其本身具有發展持續性,又在商業邏輯上跑得通,同時能實作社會價值的途徑或方法,那就是最好的。
呂振亞:我的了解是騰訊肯定不會用純商業的考核體系去評價這個部門、這個項目,而是更多會考慮其帶來的持續的社會價值,與對社會創新與變革的影響等方面。騰訊作為開拓者,會在其中受益,因為我們要考慮到它本身的立足點已不再是一個商業項目,而是一個戰略思維。
朱恒源:這裡我認為的商業手段,是一種如何更加有效和有效率的推進創新的手段,是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用商業的手段對部門進行績效評判時,更多會從戰略上考核你有沒有提出一個有效有用的方式解決某個問題,而不是直接展現在利潤收益上。
朱恒源 (清華大學經濟和管理學院教授)
李剛 :持續的社會價值創新需要一定的資金和企業規模來支撐,騰訊作為商業方面做的比較好的企業自然不在話下,那麼對于一些規模較小、盈利水準較差的中小企業來說,社會價值創新對它們的意義又在什麼地方呢?
呂振亞:追求社會價值絕不是在盈利後再去做的事,而是需要在創立企業之初,就要将為社會價值做出貢獻這一想法視為一種企業目标。對于一些中小型企業,不必太過苛求其目标是否高遠、覆寫面是否廣泛,而是隻需要在自己的領域盡力做到最好即可。是以,從這個角度去了解,追求社會價值創新從來都不會因為企業類型、規模和盈利水準的不同而産生做與否的問題。
朱恒源:首先,一個企業自身是具有商業屬性和社會屬性兩種特質的,在不同的時間段,企業對這兩種屬性的側重是不同的。
這兩種不同的屬性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是可以無縫銜接的,企業在商業階段可能想的是如何把一個産品做好,如何請到更厲害的員工,創造出更高的利潤和價值,在無形之中,這些基于商業屬性考量的決策會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勞動就業、促進某一領域的創新、提高人們的生活幸福水準,進而達成企業的社會屬性。
是以,一個企業無論規模大小、貢獻多少,哪怕是一個小餐館,隻要讓顧客吃好飯,把食品安全做好,就都能在滿足自身商業屬性的同時創造持續的社會價值。
陳菊紅:朱老師說的很對,我認為在商業文明的過程中,商業倫理是很重要的一環。騰訊一直以來堅持使用者為本,企業的價值便是來自對使用者的關照,企業向善的基因便是來源于此。
李剛 :無法否認的是,一些問題是無法通過企業以商業的手段去解決的,為此,有人提出有些事情就是要交給公共服務或空間去解決。那麼商業服務和公共服務二者之間是否存在一條泾渭分明的界限?還是說這二者之間的界限其實是模糊的,我們兩邊都可以走?
李剛(騰訊研究院副院長)
陳菊紅:就像我之前所說的,在公共議題領域,商業方法、技術能力和向善的初心是要放在一起考量的,這也就是說在社會價值實作領域單靠一方的力量是不行的,它需要多方協助完成。
從我這 8 個月的實際感受來說,這真的是關起門來做不成的事情,不管是任何一方關起門來都做不成,是以它才會有痛點,它才有斷點。
現實的情況是在一些領域,可能一些企業具有技術和經驗的優勢,那麼它們可以作為主力軍去加速該領域社會價值創新的程序,但它們始終隻是參與者和促進者,而非主導者。
是以,在實作社會價值創新的路上,需要多方參與協同解決,我們可能在某些痛點上解決一些斷點問題,其他的創新參與者會在合适的時機介入,繼續跟進,最後由多方一同完成某一社會價值創新目标。
呂振亞:站在社會綜合治理的角度,去實作一個公益項目的價值最大化的時候,勢必要涉及到多方力量的協同參與,這些“力量”在綜合治理的範式下,是一個複合體,壓根是不存在任何一方單方面完成所有任務目标的事情的。
其實很多公益項目的最終價值,或者說其最終想要實作的目标,就是集合社會多方面的力量,去探索出一個能解決類似問題的思維或方法。最後從社會大局的層面再去考慮如何完成它、發展它,這個過程也是需要大家一起去探索的。
是以,不可能畫一條線,它就是一個綜合的生态系統治理體系。
就像剛才幾位老師所說的那樣,我們從行業的角度,會更期待未來整個社會環境,像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和社會思想環境都可以來一個創新式的大更新,進而為全社會的價值創新帶來更新鮮的空氣和土壤。
李剛:今天我們的談話題目從新商業文明與社會創新價值的關系和融合、到騰訊SSV的戰略規劃和實踐、再到各領域踐行商業創新與社會價值。請三位老師分别做一個簡短的總結。
朱恒源:我希望企業在和社會互動,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适度的節奏和控制相應的範圍,要盡量減少和現有的社會結構産生沖突。
呂振亞:騰訊用科技創新的方法,助力公益追求更好的社會價值和社會的持續發展,這份初心是十分難得的。從這一點來看,騰訊組建一個專門的事業群從事這項工作的做法可謂是具有長遠的戰略目光,我希望在将來,騰訊可以繼續憑借自身的優勢,幫助慈善公益領域的數字化發展,進而真正實作全社會大家一起來做公益的美好願景,這是我最真切的期待。
陳菊紅:聽了二位的發言,我的内心備受鼓舞。我想說三個詞:向善、向上、向前。
“向善”是因為我們在為社會創造可持續發展價值的時候需要很多志同道合、和我們有着相同初衷的小夥伴一起來解決問題,我希望會有更多的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
“向上”是因為這種全社會的持續創新在之前并無先例,這就需要我們去積極地探索局面,和其他小夥伴基于共創的方式去推動社會的進步。漫長的等待勢必會等來鮮花綻放的到來,靜待花開就是一個向上的過程。
“向前”是指我們在實作終局思考這一長期過程途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可能會不斷地有人加入和退出,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們希望會有更多的企業或個人可以和我們一道一直堅持下來,靜靜等待鮮花綻放的美妙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