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個詩人,三年才寫完一首詩,還鄙視皇帝看不懂!

每天詩詞獵奇

關注讀書狗子

大家都知道其實“推敲”的故事,賈島反複推敲自己詩中的用字并不是偶然做法,而是一貫風格。他綽号“詩奴”,一生不屑與常人往來,就喜歡作詩苦吟,在煉字方面下功夫。有一次他為了送别一位法号為無可的和尚,花了三年的時間,終于敲定了一首《送無可上人》:

"

送無可上人

唐·賈島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别親。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

最後一聯的意思是說,自己今天雖然送别了好朋友無可上人,但是也不用太傷心,因為兩人早有約定,将來到天台山歸隐做近鄰。但是考慮到賈島做和尚的無奈原因和他求仕的迫切心情,這兩句可能有點言不由衷。

這個詩人,三年才寫完一首詩,還鄙視皇帝看不懂!

為何說此詩寫了足足三年才完成?這樣說的證據是他在“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兩句下面另寫了一首小詩作為注解:

兩句三年得,

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

歸卧故山秋。

寫一首送别詩要花三年時間,黃花菜都涼了,實在讓人匪夷所思。而更讓人難以了解的是,對于自己這些苦熬出來的作品,賈島甚至到了超級自戀的地步。

每年到了除夕夜,當别人都在焚香祭拜祖宗的時候,他會把自己在過去一年所寫的詩作拿出來,端端正正地擺放在案幾之上,嘴裡還念念有詞:“這可是我一年來的心血之作啊!”然後按着點燭、焚香、酹酒的标準程式,恭恭敬敬地供奉一番。

這個詩人,三年才寫完一首詩,還鄙視皇帝看不懂!

賈島當官以後,有一次回到以前當假和尚的青龍寺去玩憶苦思甜一日遊,跑到寺廟高高的鐘樓上,拿出随身攜帶的近作詩卷,放在桌上大聲吟誦,越讀越自鳴得意。所謂“居高聲自遠”,此時正巧樓下有人經過,被他朗朗的讀詩聲所吸引,便登上樓來,從桌上拿起詩卷想看看。賈島一瞄,立刻瞪眼怒道:“看您這個富家子弟肥頭大耳的模樣,難道還懂詩嗎?”劈手就把自己的寶貝詩卷奪了回來。那人愣了一下,也不多言,轉身噔噔噔下樓去了。

人家走了以後,賈島總覺得好像有哪裡不太對勁,想了半天,終于反應過來,剛才那人似乎有點眼熟,好像是……好像是……好像是當今聖上哎!

這位聖上,自然就是唐宣宗李忱了。你說皇上平時都龍袍冕旒高高在上,賈島這種小官偶爾面聖一次也是遠遠地跪在地上,恐怕根本看不清陛下的臉。現在他沒事兒突然搞個什麼微服私訪,賈島一時間哪裡認得出來?這不是害人哪!

這個詩人,三年才寫完一首詩,還鄙視皇帝看不懂!

過了幾日果然有聖旨下來,将一直提心吊膽的賈島貶為長江主簿,是以後來賈島被稱為“賈長江”。這段故事出自《唐才子傳》,但事實上唐宣宗即位的那年賈島已經過世,是以可能是後人根據賈島敝帚自珍的可愛性格附會出來的。

那麼這位唐宣宗究竟懂不懂詩呢?讓我們看看他在白居易逝世之後為之所寫的挽詩《吊白居易》就知道了。前文寫白居易時引用過其中一聯,全詩如下:

吊白居易

唐·李忱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這個詩人,三年才寫完一首詩,還鄙視皇帝看不懂!

這文字功底和格調确實都屬上乘。唐朝詩風如此之盛,有的皇帝比如唐武宗欣賞詩歌,有的皇帝比如唐德宗欣賞詩人,而有的皇帝比如唐宣宗幹脆自己就是詩人。唐宣宗在文采方面自命不凡,自認為如果去考進士的話,登第那是必須的,是以經常在自己的詩文上署名“鄉貢進士李道龍雲”,似乎落個進士的款比落個皇帝的款更有範兒。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朝進士的社會地位是多麼尊貴。

賈島臨死時,家無一錢,唯有那頭跟着他一起“推敲”、一起沖撞儀仗隊的老病驢和一具古琴而已。時人都愛惜他的才華,而歎息他的薄命。至于詩作,最讓人念念不忘的,還是那首入選了國小國文課本的《尋隐者不遇》:

這個詩人,三年才寫完一首詩,還鄙視皇帝看不懂!

尋隐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雖然賈島的詩在唐代并不是最出衆的,但他的苦吟精神和最後熬出來的優秀作品,在晚唐和五代非常有影響。

這個詩人,三年才寫完一首詩,還鄙視皇帝看不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