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劉備于益州稱帝,号章武。就在這一年,劉備打着為關羽、張飛報仇的旗号征伐東吳。對于劉備伐吳,蜀漢内部其實是有争議的。
在這事上,諸葛亮堅決反對,他認為征伐東吳極為不明智,蜀漢應該與其聯手,北伐曹魏,克複北方之後再談其他。
不過劉備此次并未聽從諸葛亮的谏言,而是在稱帝後的第三個月,率精銳五萬征伐東吳。

征伐初期,蜀漢方氣勢如虹,連下數城。就在這時候,治中從事黃權察覺出了一點不對勁,于是便勸谏道:“吳人悍戰,而水軍沿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當寇,陛下宜為後鎮。”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黃權勸谏劉備,表示讓自己帶兵目前鋒,劉備則是率領大軍後鎮即可。對于這一萬全之策,劉備并未采納,他狠狠的訓斥了黃權,随後,自江南緣山截嶺,軍于夷道猇亭。
于是大名鼎鼎的夷陵之戰就此展開,陸遜一把大火把劉備五萬精兵燒的所剩無幾,如果不是白毦兵站出來死戰不退,恐怕劉備就要被陸遜生擒了。
此戰,蜀漢損失慘重,不僅五萬精兵損失殆盡,馮習、張南、傅彤,程畿、沙摩柯也戰死了,黃權則是投了曹魏。經此一役,劉備一蹶不振,于白帝城托孤諸葛亮,将皇位傳給了劉禅。
在臨死前,劉備才察覺了其雄心,諸葛亮這個人是有大格局的,他的夢想就是匡複天下。是以對于任何事,諸葛亮的意見都是大局為重,而劉備不一樣,雖是雄主,但有時候則是會感情用事。
在臨死前,劉備才明白了這一點,可惜為時已晚。若是當年聽從諸葛亮的意見,趁曹丕篡漢根基不穩伐魏,天下誰屬猶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