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太宗長子李承乾可悲的結局

唐太宗長子李承乾可悲的結局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唐太宗李世民長子。

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着承繼皇業,總領幹坤之意。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封為恒山王。

唐太宗長子李承乾可悲的結局

唐太宗即位後立為皇太子,時年八歲,因其聰敏,太宗特别喜愛。貞觀九年太上皇去世,太宗守孝期間,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現非常好,大臣們有口皆碑。

史書載:“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太宗對他的表現也十分欣賞。從此以後,凡是太宗離開長安,都讓太子監國。

後因李承乾有足疾,太宗對四子李泰又過分寵愛,而使李泰萌生了奪東宮之心。李承乾怕是以被廢,于是于貞觀十七年(643)與漢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杜荷(杜如晦之子)、趙節(長廣公主之子)等密謀了自保計劃,但還未實行就被纥幹承基告發。

事後李承乾被廢為庶人,徙往黔州,兩年後死在那裡。死後,太宗專門為他罷朝,并以國公之禮葬之。開元年間,以孫李适之請,唐玄宗贈其王号和谥号,于公元738年陪葬昭陵。

太子稱為儲君,是皇位的繼承者,是國家未來的上司者,因而立太子是各朝最重要的大事。

唐太宗與曆代帝王一樣,十分重視太子的選擇和培養。當他挑選了長子承乾為太子後,麻煩就接踵而至,不久又陷入了廢立太子的煩惱之中。

幼年的承乾十分聰慧,唐太宗看在眼裡,特别喜歡。貞觀四年(630)七月,唐太宗挑選了德高望重的李綱為太子太師,負責承乾的教育。

李綱是個老夫子,每 每以儒家君臣父子之道灌輸給承乾,上課時“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年幼的承乾好像是真地懂了,“未嘗不聳然禮敬”,對他十分敬重。

唐太宗看到師徒倆這樣的認真勁,心中十分滿意。為了讓承乾從小培養執政的能力,太宗還讓承乾處理一些簡單的政事,而承乾解決起來十分果斷,頗識大體。

然而承乾生長于皇家深宮之中,沒有接觸民間疾苦,眼光短淺的毛病漸漸顯現。皇太子無比尊貴的地位,加上他自我感覺很好,日漸染上奢侈、散漫的纨绔惡習。

唐太宗長子李承乾可悲的結局

他張口閉口忠孝,人前也顯得十分沉穩,但背地裡卻十分喜好聲色,與一幫小人浪蕩無度。由于他很會僞裝,許多朝臣都受他蒙騙,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隻有唐太宗嚴厲的目光盯住他時,才感到有所畏懼。

唐太宗這時也發覺他問題很大,不過并沒有想放棄他,認為他還很年輕,盡管身上有一些劣習,但還可以改掉, 畢竟他還有可塑性,隻要有好的老師指點,應該會成為一個好太子的。

李綱病逝後,唐太宗将教育的重任落到了太子左、右庶子于志甯、李百 藥的肩上。李百藥發現承乾頗為留意典籍及愛好嬉戲,曾寫了一篇《贊道賦》,以古代太子成敗之事諷谏承乾,得到唐太宗的贊同。

然而要讓承乾真的聽李百藥的勸導,已經不太可能了,他依然故我。兩年後,李百藥灰心離職。貞觀七年,唐太宗挑選了中書侍郎杜正倫為太子右庶子。

杜正倫以直谏而聞名朝野,唐太宗想讓他與 于志甯一起共同輔導太子。唐太宗最初還親臨東宮,了解承乾的學業進展。

這時承乾得了腳疾,不能上朝,就避開了唐太宗對他的直接監督,一批小人乘機來到他身旁,引誘他更加嬉戲荒誕。杜正倫、于志甯的直言相勸都無濟于事,承乾根本聽不進他倆的話了。

唐太宗知道後,十分不滿。盡管如此,他還是沒有喪失對他的希望,又挑選了名儒孔穎達為太子右庶子,想加強教育,讓承乾改正缺點。

孔穎達十分負責,一見到承乾有問題,馬上闆了臉進谏,可承乾卻嘻皮笑臉,習性如故。太宗無奈,隻得再次更換老師,于貞觀十二年任命張玄素為太子右庶子。

承乾一次又一次地辜負了父宗的期望,看着兒子的這副模樣,唐太宗内心十分焦慮,父子骨肉親情日趨淡漠,日子一長,太宗生出了厭惡之情。

更為重要的是,唐太宗發現太子與他在政見上差距更大。唐太宗一直标榜以文治國,尊賢禮 士,而承乾毫不了解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做,更不懂太子守成重在守文的道理,一味嬉戲廢學,對突厥的尚武風習十分愛好。

唐太宗即位後,大力倡導納谏,也希望太子能像他一樣,想不到承乾不喜谏臣,不納善言,對父親派給他的老師都是陽奉陰違。

唐太宗思賢若渴,一旦發現賢才,必禮賢下士,而承乾不聞有愛賢好善之舉, 反而“私所引接,多是小人”,令太宗十分反感。

唐太宗對承乾十分失望,并漸漸有了廢掉太子的念頭。這時他發現皇子魏王李泰聰敏絕倫, 開始對他寵異起來,并在各方面給李泰不少優待,每月給魏王李泰經濟上的供給超過了承乾。

李泰被封為相州都督,卻不赴任,可以留在京城。後來為了往來友善, 太宗讓李泰移居皇宮大内的武德殿,還特令魏王府設定文學館。之是以要這樣做,唐太宗主要是想漸漸樹立李泰的威信,為有一天更換太子作好準備。

其時承乾也發覺了父皇對自己的日漸疏遠和對李泰的偏愛,知道自己已經失寵,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心中惱怒不已。

前途的黯淡使他心灰意冷,萎靡不振,幹脆 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終日沉湎于酒色。他在東宮招來上百人扮作突厥人,奏胡樂,跳胡舞,揮舞着胡人的狼旗,還搭個胡人的氈帳,模仿胡人的軍事布陣,手中拿着胡人的短劍厮鬥,甚至還讓人燒柴烤着全羊,拔出佩刀一點點割着吃。

他自己還比作是可汗,假裝突然死了,讓衆人依胡人風俗在死屍邊上嚎啕大哭,将東宮弄得一片烏煙瘴氣。

他私下收養了一個小樂伎,整日和她尋歡作樂,對她十分寵愛。史載,李承乾曾看中一個叫稱心的男孩,才貌雙全,又會唱又會跳還特别會抛媚眼,跟泰國人妖也差不多了,整天三餐一宿也共一雙的親昵樣(歌壇大姐大梅豔芳唱出了他的心聲)。

李世民知道後怒不可遏,派人将小樂伎殺了,這使承乾傷心無比,在東宮為她設靈堂,築墳鑿碑,早晚祭奠,痛哭流涕,還裝着身體不舒服幾個月不上朝,其實是不願見父皇。

李承乾懷疑李泰打了小報告,十分憤怒,連續幾個月稱病不上朝。整天就為這個為他冤死的美貌娈童以淚洗面,在他的畫像前發呆度日,标準癡情郎一個。從此以後也和李泰有了不共戴天之仇,不玩死他誓不罷休。

為了保住自己太子的位子,承乾開始行動了。

他與黨羽商量對策,準備了兩個計劃。他們首先派出刺客纥幹承基暗殺魏王李泰,認為隻有除掉嗣君的競争對手才能保證自己的地位,但想不到這一計沒有成功。

第一個計劃不行,退而求其次,就着手第二個,即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孤注一擲,發動宮廷政變,讓唐太宗退位當太上皇,用武力登上皇位。

承乾的不軌行為令唐太宗十分痛心,他在更立太子問題上猶豫不決。他仍幻想承乾能改過自新。

直到貞觀十六年,他還派出魏徵為太子太師,以加強對承乾的教育。魏徵是一個堅決主張立嫡長子繼承皇位的人,是以唐太宗想讓他對承乾作最後的努力,因為隻有魏徵還會全心全意想讓承乾走向正路。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 亡,挽救承乾的最後努力破滅。

魏王泰眼見自己在接近皇位了,就露出了咄咄逼人的态勢,承乾無法可想,隻能加快謀反的步伐。

與承乾一起的漢王元昌、吏部尚書 侯君集、驸馬都尉杜荷等人,本來隻是與唐太宗有點小的不愉快,在承乾的影響下,同病相憐,幾個人湊在一起一談,決意反叛。

大家都割臂起誓,用帛拭血,燒成灰後和着酒一起喝下去,嘴上念了幾句同生死的話,決定到合适的時機偷偷奔襲唐太宗的寝宮。

想不到這時發生了一件事。貞觀十七年二月, 在齊州的齊王李祐謀反。

消息傳來,承乾十分高興,對手下的纥幹承基說:“我宮西牆,離大内隻有二十多步,如果我和你要弄點事情出來,難道是齊王可比的?” 齊王的叛亂很快被平定了,一幹人等被帶到長安審問,想不到事情牽連到纥幹承基。

四月,纥幹承基受不住審訊中的用刑,供出了承乾密謀發動政變的方案。唐太宗 立案審理,讓長孫無忌等衆大臣組成專門法庭審理這件事,在覺得證據齊全之後,太宗派出禁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拘捕了承乾及其黨羽,一場還未發動的政變就這樣流産了。

漢王李元昌被賜死,侯君集以下衆人都被處以極刑。幾天後,太宗下诏廢太子承乾為庶人,關押在右領軍府。幾個月後,又流放承乾到黔州。到了黔州沒多久,承乾就不明不白地死了。

一個皇太子,走向了可悲的結局。

有人說,皇家第一問題少年李承乾的本質不算太壞,最多是任性固執點而已(從他對死去的曾戀上的稱心的一片癡情不難看出),帶有“叛逆少年”那種年紀特有的“砸窗子”惡作劇式淘氣來争取父母更大注意和寵愛的印記。

這種調皮搗蛋說不上是什麼十惡不赦的惡行,關鍵是他生錯了地方,他不該生在皇宮裡,而且還是曆史上最成功的皇帝的接班人,那這種惡作劇就顯得十分幼稚和出格,這是職業政治家所不能允許犯的低級錯誤,甚至于嬉戲都是對他尊貴身份的亵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