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石三鳥:丘吉爾謀劃巴爾幹計劃,一打德意、二遏蘇聯、三反美國

丘吉爾是一個誓死為大英帝國效命的政客。1943年初,當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宏偉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丘吉爾敏感地預見,戰後國際戰略格局将是美、蘇兩強一統天下,而曾經充當世界霸主達幾個世紀的大英帝國不得不拱手交出上司的權柄。不願意自動退出曆史舞台的日不落帝國和帝國的末代首相丘吉爾立即行動起來,千方百計甚至不惜叛賣他冒死結交的盟友……

丘吉爾離間盟國是從反法西斯戰争剛有好轉就開始了。

1942年8月間,丘吉爾對蘇聯的通路,與其說是他去修複盟國與蘇聯的關系,還不如說是堅定了誓死反對蘇聯的決心。他驚奇地發現蘇聯“帝國”不僅面積大得讓人恐怖,而且資源也豐富得讓人難以置信。斯大林上司下的蘇聯并不像西方報紙所傳說的是一盤散沙,而是一個有着高度組織紀律性、高度統一意志的強大國家。

一石三鳥:丘吉爾謀劃巴爾幹計劃,一打德意、二遏蘇聯、三反美國

在法西斯德國人傾力進攻下,丘吉爾曾經一次又一次地擔心蘇聯會頂不住,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呼籲給蘇聯援助,但莫斯科之行後他開始後悔了,他發現蘇聯經過戰争之後,不會像他和他的某些盟友們所預料的那樣被擊敗或被削弱。

相反,蘇聯将是以向世界露出了斯大林帝國的真面目——當今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帝國之一。既然強大的法西斯德國沒能将蘇聯打敗,戰後的歐洲沒人可以與蘇聯對抗,特别是蘇聯的勝利将會大大加強歐洲和世界各國蓬勃發展的革命運動。當時的《勞動月刊》寫道:“西方統治者想到1943年法西斯主義可能解體,而共産主義可能勝利時驚惶失措。”

為此,丘吉爾寝食難安。不巧斯大林給他的臨别贈言更深深刺激着他,這位歐亞大帝國的統帥說:“偉大的蘇聯紅軍将在年底向德軍發動總反攻,到時候不管你們開不開辟第二戰場,我們都将把戰争堅決打下去,直到把希特勒分子趕出蘇聯、趕出歐洲,徹底消滅幹淨。”

一石三鳥:丘吉爾謀劃巴爾幹計劃,一打德意、二遏蘇聯、三反美國

斯大林之意,就是說在歐洲将無人能阻止蘇聯紅軍向西歐進軍,那麼戰後的歐洲豈不是蘇聯人的天下。

為此丘吉爾曾于1942年10月告誡英國的戰時内閣成員:“我的全部思想主要集中于歐洲這個現代國家和現代文明的發源地。如果俄國的野蠻行徑一旦蹂躏了歐洲古老國家的文化和獨立,将是非常可怕的災難。”

丘吉爾講這話的時候,距英蘇正式确立聯盟關系才5個月,而斯大林格勒的蘇軍反攻也還沒有開始。

丘吉爾同時還在考慮另一強國——美國戰後的地位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于把美國從孤立主義政策中解放出來了,由于日本對美國的不宣而戰,被激怒的美國人正傾力向太平洋這個小島國發起帶有懲罰性的戰争,戰後的太平洋和遠東地區是以為美國人所控制。遠東和太平洋地區可是有着英國極為廣大的利益——印度、新加坡、緬甸、香港、印尼、馬來亞等都是英國的領地或殖民地。此外,美國出兵歐洲已成定局,如果歐洲被美國分得一部分,英帝國豈不是被困死在不列颠島上了。

正如丘吉爾戰後所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算不上什麼勝利。”

一石三鳥:丘吉爾謀劃巴爾幹計劃,一打德意、二遏蘇聯、三反美國

大英帝國不能坐以待斃,這使丘吉爾下定決心要與未來世界新兩強鬥一鬥。然而,丘吉爾從莫斯科回國時,國内正等着要“審判”他呢。

如前面所述,因為英國軍隊在海外屢戰屢敗,英國内正鬧着讓丘吉爾辭職,下院正在發動對他的不信任投票。丘吉爾不敢怠慢,關鍵在于不是所有英國人都能了解他的按兵不動之舉,是為了大英帝國更為遠大的利益,于是丘吉爾在1942年剩下的幾個月裡,精心忙于處理英軍的作戰問題,沒有就英國如何抵制蘇聯和美國勢力進入大英帝國勢力圈進行謀劃。

1943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各個戰場上都傳來了勝利的消息:美軍在太平洋戰區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消息迅速傳來,美軍已經徹底控制了太平洋戰區的戰略主動權,日本法西斯軍隊已經轉入戰略防禦……

2月2日,蘇德戰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在這場空前規模的大決戰中,蘇軍一次殲敵150萬人,占德軍總兵力的1/4。蘇德戰場也完成了戰略性的轉折,斯大林把這一會戰的勝利稱為德國法西斯軍隊覆滅的起點……

一石三鳥:丘吉爾謀劃巴爾幹計劃,一打德意、二遏蘇聯、三反美國

面對這一切迅速出現的戰争轉折,丘吉爾開始有些着急了。

2月2日,丘吉爾以一種極不情願的口氣緻電斯大林,并且是在信的最後一句話勉強寫上了如此賀言:“請接受我對保羅斯元帥的投降以及德國第六集團軍的覆滅所表示的祝賀。這實在是了不起的成就。”

與此相反,羅斯福總統專門發了一封賀電,稱:“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不僅為蘇聯軍隊赢得了榮譽,而且也以自身的榜樣喚起了聯合國新的決心,拿出全部的力量來徹底戰勝敵人,并迫使它無條件投降。”

不久之後,丘吉爾既能阻止蘇聯人進入西歐又能把美國逼回美洲的軍事作戰方案出台了——即英美聯軍擴大在巴爾幹地區作戰和東地中海作戰計劃。

丘吉爾想得很周全,他認為隻要英美軍隊集中主力在巴爾幹作戰,迅速占領全意大利是沒有問題的。占領了意大利,美英聯軍就可以利用伊斯特裡亞半島和盧布爾雅那山峽,從意大利北部展開右翼進攻,直接沖向歐洲的心髒地帶——維也納,這一方案可以吸引美國。而發動在東地中海的作戰,可以把德國趕出愛琴海,進而解放土耳其,控制黑海出海口,而這一方案又可以引誘蘇聯。

一石三鳥:丘吉爾謀劃巴爾幹計劃,一打德意、二遏蘇聯、三反美國

但丘吉爾知道要實作他的計劃,就必須否決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的計劃或者至少再将計劃向後推遲。

為了推銷和實作他的計劃,丘吉爾于1943年5月再次踏上去美國的旅途,這是他戰争中第三次去美國了在與美方的會談中,明着是商讨開辟第二戰場,支援蘇聯作戰等問題,實際上是推銷他的巴爾幹計劃。自然雙方一讨論到巴爾幹問題,丘吉爾就顯得特别感興趣、特别地能夠從戰略全局上分析巴爾幹地區的重要意義。此次會談的發言記錄清清楚楚寫着:

英美雙方會議一緻同意的記錄:

時間:5月12日14時30分;

地點:美國總統白宮内的橢圓辦公室;

總統懇請首相提出議題,并開始讨論……

首相回想起,自從上次他坐在總統的桌旁,聽到托蔔魯克的陷落的消息以後,形勢已有了驚人的變化。他永遠不能忘記當時總統支援他的态度,以及那樣慷慨撥給的“謝爾曼”式坦克。這些坦克在非洲獲得了它的名譽。英國人以堅持卡薩布蘭卡決定的精神參加現在的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丘吉爾提出推遲開辟第二戰場的時間,同時建議盟軍在意大利登陸)。

由于我們的成功,那些決定可能有必要加以調整,調整之後,也能使我們對前景有比較長遠的看法。“火炬”計劃已經成為過去,西西裡島的占領為期不遠;下一步應當是什麼時候?過去未能集思廣益,是以才産生一系列改變戰争整個程序的事例……孰重孰輕和先後次序的問題如妥善解決,那麼其他問題也都能解決……(丘吉爾的談判方式高明之處——先把美方捧上天,然後提出自己的方案讓你接受。)

一石三鳥:丘吉爾謀劃巴爾幹計劃,一打德意、二遏蘇聯、三反美國

他不準備讨論沒有分歧的問題……他願意把一些任務以及随後的研究中可能需要集中注意的問題提出來,以供考慮。首要任務是在地中海。那裡的最大的成就在于采用最有效的辦法使意大利脫離戰争。他回憶1918年的情況,當德國軍隊仍在默茲河或萊茵河繼續作戰時,保加利亞的背叛使敵人的整個組織完全崩潰了。意大利的崩潰将令德國人民産生孤獨的凄涼感,也許就是他們覆滅的開端。意大利退出戰争,即令對德國不會立刻成為緻命的打擊,其影響必定也是很大的。首先是影響土耳其,它在地中海國家常以意大利來同自己相比。美――俄――英對土耳其提出聯合要求的時機到了……(先把美國引到意大利,而後再引向土耳其,最後才是巴爾幹,步步設誘餌,美方會跟着走嗎?)

巴爾幹不同國籍的愛國者正處于困難的境地,因為他們受到大量軸心國軍隊——其中包括25個師或更多的意大利部隊的壓力。如果意軍撤退,所産生的影響或是德國不得不放棄巴爾幹,或是德國不得不從蘇聯戰場撤出大量軍隊,以填補那裡的空缺。在本年内,沒有其他方法會對蘇聯戰場作出這樣大的援助了。第三種影響将是清除意大利的艦隊。這會使不少的英國戰列艦中隊和航母分艦隊能夠前往遠東或太平洋與日軍作戰。(言下之意還可以支援美軍作戰,這樣的好事,誰不同意。)

一石三鳥:丘吉爾謀劃巴爾幹計劃,一打德意、二遏蘇聯、三反美國

丘吉爾先生說,他不能妄稱在海峽沿岸登陸的問題已經解決了。浪潮起伏很大的險灘、敵人防禦的實力、敵人增援部隊的人數以及他們交通裝置的友善等等,所有這一切都使這一任務成為一項不應低估的任務。但是有許多東西是可以從西西裡島弄清楚的。他願非常确切說明,英王陛下政府極願意在有相當成功希望的計劃一經制定之時,就擔負從聯合王國對大陸的大規模進攻的任務。(這等于再次否決了開辟第二戰場的計劃。)

上面的談話,人們不難發現丘吉爾改變了過去正面與羅斯福對抗的方式,他并不否認他曾經承諾要開辟第二戰場,他隻講有比開辟第二戰場更好的計劃。而且為了實作他的計劃,丘吉爾還采取了漸進的方式,即他把整個巴爾幹方案分為三步,第一步先踏上西西裡島;第二步進攻意大利本土;第三步擴大至整個巴爾幹地區。是以任憑美方代表包括美國總統在内,如何去堅持要盡快開辟第二戰場,直接與德國人作戰,支援蘇聯,丘吉爾總千方百計的回避這一問題。

最後,會議隻就進攻意大利達成共識,而關于開辟第二戰場的問題,美國單方面宣布為1944年5月1日開辟。

5月26日,丘吉爾從美國啟程,帶着勝利的喜悅,回到了北非前線,開始向意大利進軍的作戰行動,開始做他從巴爾幹突人中歐、東歐的美夢。

一石三鳥:丘吉爾謀劃巴爾幹計劃,一打德意、二遏蘇聯、三反美國

英美聯軍進攻西西裡島,取得了殲敵16萬人的重大勝利。然而接下來進攻意大利本土的戰鬥卻給了丘吉爾所做的巴爾幹美夢當頭一棒。英美聯軍進攻意大利後,雖然迫使意大利退出了戰争,但希特勒并沒有按照丘吉爾所設想的從巴爾幹撤走,希特勒選擇了增兵支援意大利,并在意大利的政變政府宣布退出戰争後,重新将墨索裡尼救出,再次控制住了意大利。并一舉從西歐和本土調來了近20萬大軍,給美英聯軍進攻意大利的作戰行動帶來嚴重威脅。到1943年10月下旬,英美聯軍在意大利戰場上不僅無所作為,反而有可能在德國軍隊的反攻下歸于失敗。

美國方面此時已感覺到意大利戰場上的盟軍已無所作為,羅斯福總統根據艾森豪威爾将軍的建議,同意在意大利留下足以應付德軍的兵力,并能守住一條防線,下決心要開辟第二戰場,履行對蘇聯的承諾。随後美方不經與英方商議就将4個美軍裝甲師撤離意大利戰場,而到英國專心準備渡海作戰。丘吉爾在得知美方的舉動後,自知他的計劃是以可能歸于破産,于10月24日,急電羅斯福總統:

羅斯福總統:

現在諒你已經閱讀了艾森豪威爾的報告,其中說明了我們在意大利正在陷入的那種處境。我們絕不能讓這次偉大的意大利戰役每況愈下,最後形成僵局。我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赢得羅馬和它北面的飛機場。敵人已把他們這樣強大的兵力轉移到了這個戰場上來,這一事實證明了我們的戰略是正确的。任何人也不能懷疑,我們擊敗意大利的行動已經大大幫助了蘇聯人向前推進,這是目前我們能給予他們支援的唯一方法。我認為,為了赢得意大利戰役,艾森豪威爾和亞利山大必須獲得他們所需要的一切,而不顧以後的軍事行動産生什麼影響。

在你感冒未愈的時候,我拿這些事來麻煩你,心中深感不安。

前海軍人員,1943年10月24日

一石三鳥:丘吉爾謀劃巴爾幹計劃,一打德意、二遏蘇聯、三反美國

3天後,美國總統先讓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歇爾将軍緻電丘吉爾,稱:“我們完全相信艾森豪威爾有足夠的軍隊在意大利作戰,而不緻承擔過大的風險。”美方還在來電中催促“要盡快把計劃調往海峽登陸之用的登陸艦從速調離意大利戰場。”

接電報後的丘吉爾更加不安了,看來該給美國盟友一點壓力了。11月4日,丘吉爾再度緻電美國總統,以一種近似要挾的口氣說:“我感到非常抱歉,我必須請你注意,英王陛下政府對于在目前緊急關頭将登陸艇從地中海撤走一節,愈來愈感到憂慮……如果關于撤走登陸艇的現行計财必須嚴格執行的話……鑒于英國軍隊在意大利對敵作戰中占有極大的比例,而且傷亡也是較大的,又鑒于美國總司令——我們在他的下面服役——的明确意見,我們有權力請求我們的美國權力重視、我們的真誠建議……”

無可奈何的羅斯福總統拖了3天後被迫回了信,隻得同意登陸艇中的一部分暫緩撤出意大利戰場,并說:“這一行動應已滿足他的基本要求。”

丘吉爾把登陸艇不撤走的消息立即電告在意大利前線指揮作戰的亞曆山大将軍,同時又通知帝國參謀長,抓緊采取措施:

一是為了補足美國撤走的部隊,應将在英國組建的波蘭裝甲師迅速調往意大利參戰;

二是為了支援在意大利陸軍的作戰,應在意大利建立盟軍的戰略空軍。

一石三鳥:丘吉爾謀劃巴爾幹計劃,一打德意、二遏蘇聯、三反美國

丘吉爾的一意孤行,使美軍和英軍在意大利北部的崇山峻嶺間受盡了煎熬。當然,如果美國方面全力支援丘吉爾的計劃,而不去開辟第二戰場,丘吉爾的計劃完全是能夠實作的。因為翻過意大利北部的高山,向東、向西、向北都可以先蘇軍而到達中歐、西歐、東歐地區。從純軍事角度講,從德國的背後打擊它,也是一種正确的選擇。但戰争史是不容許有假設的。

在1943年11月底的開羅中美英三國會議上,丘吉爾本打算在沒有斯大林的參與下,讨論并讓盟國支援他的巴爾幹計劃,并堅持隻把“霸王”戰役推遲2個月——即從1944年5月推遲到7月。然而此時的羅斯福總統,已經不再為丘吉爾表面上的畢恭畢敬所迷惑。

曾幾何時,丘吉爾還是羅斯福的座上賓,給丘吉爾的信也超正常地稱呼:“親愛的溫斯頓!”開羅會議上丘吉爾處處不合作的方式和固執己見,已經讓羅斯福總統無法忍受。是以羅斯福在會議上明确告訴丘吉爾,開羅會議隻讨論遠東問題,歐洲和地中海戰區的問題隻能放在德黑蘭會議去定。

一石三鳥:丘吉爾謀劃巴爾幹計劃,一打德意、二遏蘇聯、三反美國

相反美國的參謀長聯席會議向丘吉爾提出了一個成立盟軍最高統帥部的建議,即在歐洲設一個西北歐作戰司令官,在地中海設一個地中海盟軍司令官,在二者之上再設一個盟軍最高統帥部,它不僅計劃和指揮這兩個戰場上的戰争,而且可以随時将軍隊從一個戰場調到另一個戰場。美方建議還明确提出盟軍最高司令官應由美方派出。結果丘吉爾當即予以否決。

在德黑蘭三巨頭會議上,斯大林和羅斯福的聯姻,使可憐的丘吉爾的“宏偉志向”化為泡影。對此丘吉爾直到戰後仍然耿耿于懷。他在回憶錄中說:

“當時,我的最大要求隻不過是在必要時緩期兩個月——即從1944年5月某日推遲到7月某日,這樣就能解決登陸艇問題。這些登陸艇本來不需要在1943年深秋的冬季飓風到來以前調回英國,而可以在1944年初回去。但是,如果迂腐地堅持認為5月這個進攻日期,并且把它解釋為5月1日,那麼,盟軍在意大利遭受的危險,似乎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如果容許那些登陸艇留在意大利過冬,意大利戰役的勝利是沒有困難的。地中海戰區還有廣大的部隊沒有參戰:三四個法國師團、兩三個美國師團、四個英國師(包括波蘭軍在内)……我們進行了長期的鬥争——為了設法獲得這些短暫的周轉期和防止為了嚴格遵守關于開辟另一個戰場的日期,而将一個廣大的戰場抛開不管所進行的長期鬥争――終于導緻意大利戰役既曠日持久而又不能令人滿意。”

那麼丘吉爾的巴爾幹計劃為什麼既反美又反蘇呢?

巴爾幹是英國的老殖民地、巴爾幹還是軸心國看守最薄弱的地區,英國借助美軍的力量很快就能進入巴爾幹地區;進入巴爾幹就等于英國的勢力又回到了這裡一中歐的德國東部、波蘭的西部和東南歐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這樣可以趕在蘇聯人到來之前,控制或至少能在戰後分到不少好處,并阻止蘇聯向西歐推進——這是反蘇的一面。

一石三鳥:丘吉爾謀劃巴爾幹計劃,一打德意、二遏蘇聯、三反美國

其反美的一面是:美國從巴爾幹進入歐洲,充其量隻能算是替英國人打天下,在這個地區蘇聯人是不會輕易罷手的,有英國和蘇聯兩個大國在此争霸,美國人能插得進來嗎?美國如果真的選擇了從巴爾幹進入歐洲,就等于無法先期進入法國、德國,這樣在戰後歐洲的發言權将受到損害。更何況丘吉爾早已與戴高樂将軍有約在先——戰後共同管理歐洲,而美國人與戴高樂的關系已經壞到不能再壞的地步——美國人曾經主張連戴高樂一起打。戰後法國與美國的關系不好,最早就源于二戰期間的不和。

丘吉爾可以說是一個誓死為英國效命的政客,為了不願意退出曆史舞台的日不落帝國真是不擇手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