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石三鸟:丘吉尔谋划巴尔干计划,一打德意、二遏苏联、三反美国

丘吉尔是一个誓死为大英帝国效命的政客。1943年初,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伟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丘吉尔敏感地预见,战后国际战略格局将是美、苏两强一统天下,而曾经充当世界霸主达几个世纪的大英帝国不得不拱手交出领导的权柄。不愿意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日不落帝国和帝国的末代首相丘吉尔立即行动起来,千方百计甚至不惜叛卖他冒死结交的盟友……

丘吉尔离间盟国是从反法西斯战争刚有好转就开始了。

1942年8月间,丘吉尔对苏联的访问,与其说是他去修复盟国与苏联的关系,还不如说是坚定了誓死反对苏联的决心。他惊奇地发现苏联“帝国”不仅面积大得让人恐怖,而且资源也丰富得让人难以置信。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并不像西方报纸所传说的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有着高度组织纪律性、高度统一意志的强大国家。

一石三鸟:丘吉尔谋划巴尔干计划,一打德意、二遏苏联、三反美国

在法西斯德国人倾力进攻下,丘吉尔曾经一次又一次地担心苏联会顶不住,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呼吁给苏联援助,但莫斯科之行后他开始后悔了,他发现苏联经过战争之后,不会像他和他的某些盟友们所预料的那样被击败或被削弱。

相反,苏联将因此向世界露出了斯大林帝国的真面目——当今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帝国之一。既然强大的法西斯德国没能将苏联打败,战后的欧洲没人可以与苏联对抗,特别是苏联的胜利将会大大加强欧洲和世界各国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当时的《劳动月刊》写道:“西方统治者想到1943年法西斯主义可能解体,而共产主义可能胜利时惊惶失措。”

为此,丘吉尔寝食难安。不巧斯大林给他的临别赠言更深深刺激着他,这位欧亚大帝国的统帅说:“伟大的苏联红军将在年底向德军发动总反攻,到时候不管你们开不开辟第二战场,我们都将把战争坚决打下去,直到把希特勒分子赶出苏联、赶出欧洲,彻底消灭干净。”

一石三鸟:丘吉尔谋划巴尔干计划,一打德意、二遏苏联、三反美国

斯大林之意,就是说在欧洲将无人能阻止苏联红军向西欧进军,那么战后的欧洲岂不是苏联人的天下。

为此丘吉尔曾于1942年10月告诫英国的战时内阁成员:“我的全部思想主要集中于欧洲这个现代国家和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如果俄国的野蛮行径一旦蹂躏了欧洲古老国家的文化和独立,将是非常可怕的灾难。”

丘吉尔讲这话的时候,距英苏正式确立联盟关系才5个月,而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反攻也还没有开始。

丘吉尔同时还在考虑另一强国——美国战后的地位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于把美国从孤立主义政策中解放出来了,由于日本对美国的不宣而战,被激怒的美国人正倾力向太平洋这个小岛国发起带有惩罚性的战争,战后的太平洋和远东地区因此为美国人所控制。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可是有着英国极为广大的利益——印度、新加坡、缅甸、香港、印尼、马来亚等都是英国的领地或殖民地。此外,美国出兵欧洲已成定局,如果欧洲被美国分得一部分,英帝国岂不是被困死在不列颠岛上了。

正如丘吉尔战后所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算不上什么胜利。”

一石三鸟:丘吉尔谋划巴尔干计划,一打德意、二遏苏联、三反美国

大英帝国不能坐以待毙,这使丘吉尔下定决心要与未来世界新两强斗一斗。然而,丘吉尔从莫斯科回国时,国内正等着要“审判”他呢。

如前面所述,因为英国军队在海外屡战屡败,英国内正闹着让丘吉尔辞职,下院正在发动对他的不信任投票。丘吉尔不敢怠慢,关键在于不是所有英国人都能理解他的按兵不动之举,是为了大英帝国更为远大的利益,于是丘吉尔在1942年剩下的几个月里,精心忙于处理英军的作战问题,没有就英国如何抵制苏联和美国势力进入大英帝国势力圈进行谋划。

1943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各个战场上都传来了胜利的消息:美军在太平洋战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消息迅速传来,美军已经彻底控制了太平洋战区的战略主动权,日本法西斯军队已经转入战略防御……

2月2日,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在这场空前规模的大决战中,苏军一次歼敌150万人,占德军总兵力的1/4。苏德战场也完成了战略性的转折,斯大林把这一会战的胜利称为德国法西斯军队覆灭的起点……

一石三鸟:丘吉尔谋划巴尔干计划,一打德意、二遏苏联、三反美国

面对这一切迅速出现的战争转折,丘吉尔开始有些着急了。

2月2日,丘吉尔以一种极不情愿的口气致电斯大林,并且是在信的最后一句话勉强写上了如此贺言:“请接受我对保罗斯元帅的投降以及德国第六集团军的覆灭所表示的祝贺。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

与此相反,罗斯福总统专门发了一封贺电,称:“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不仅为苏联军队赢得了荣誉,而且也以自身的榜样唤起了联合国新的决心,拿出全部的力量来彻底战胜敌人,并迫使它无条件投降。”

不久之后,丘吉尔既能阻止苏联人进入西欧又能把美国逼回美洲的军事作战方案出台了——即英美联军扩大在巴尔干地区作战和东地中海作战计划。

丘吉尔想得很周全,他认为只要英美军队集中主力在巴尔干作战,迅速占领全意大利是没有问题的。占领了意大利,美英联军就可以利用伊斯特里亚半岛和卢布尔雅那山峡,从意大利北部展开右翼进攻,直接冲向欧洲的心脏地带——维也纳,这一方案可以吸引美国。而发动在东地中海的作战,可以把德国赶出爱琴海,进而解放土耳其,控制黑海出海口,而这一方案又可以引诱苏联。

一石三鸟:丘吉尔谋划巴尔干计划,一打德意、二遏苏联、三反美国

但丘吉尔知道要实现他的计划,就必须否决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或者至少再将计划向后推迟。

为了推销和实现他的计划,丘吉尔于1943年5月再次踏上去美国的旅途,这是他战争中第三次去美国了在与美方的会谈中,明着是商讨开辟第二战场,支援苏联作战等问题,实际上是推销他的巴尔干计划。自然双方一讨论到巴尔干问题,丘吉尔就显得特别感兴趣、特别地能够从战略全局上分析巴尔干地区的重要意义。此次会谈的发言记录清清楚楚写着:

英美双方会议一致同意的记录:

时间:5月12日14时30分;

地点:美国总统白宫内的椭圆办公室;

总统恳请首相提出议题,并开始讨论……

首相回想起,自从上次他坐在总统的桌旁,听到托卜鲁克的陷落的消息以后,形势已有了惊人的变化。他永远不能忘记当时总统支持他的态度,以及那样慷慨拨给的“谢尔曼”式坦克。这些坦克在非洲获得了它的名誉。英国人以坚持卡萨布兰卡决定的精神参加现在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丘吉尔提出推迟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同时建议盟军在意大利登陆)。

由于我们的成功,那些决定可能有必要加以调整,调整之后,也能使我们对前景有比较长远的看法。“火炬”计划已经成为过去,西西里岛的占领为期不远;下一步应当是什么时候?过去未能集思广益,所以才产生一系列改变战争整个进程的事例……孰重孰轻和先后次序的问题如妥善解决,那么其他问题也都能解决……(丘吉尔的谈判方式高明之处——先把美方捧上天,然后提出自己的方案让你接受。)

一石三鸟:丘吉尔谋划巴尔干计划,一打德意、二遏苏联、三反美国

他不准备讨论没有分歧的问题……他愿意把一些任务以及随后的研究中可能需要集中注意的问题提出来,以供考虑。首要任务是在地中海。那里的最大的成就在于采用最有效的办法使意大利脱离战争。他回忆1918年的情况,当德国军队仍在默兹河或莱茵河继续作战时,保加利亚的背叛使敌人的整个组织完全崩溃了。意大利的崩溃将令德国人民产生孤独的凄凉感,也许就是他们覆灭的开端。意大利退出战争,即令对德国不会立刻成为致命的打击,其影响必定也是很大的。首先是影响土耳其,它在地中海国家常以意大利来同自己相比。美――俄――英对土耳其提出联合要求的时机到了……(先把美国引到意大利,而后再引向土耳其,最后才是巴尔干,步步设诱饵,美方会跟着走吗?)

巴尔干不同国籍的爱国者正处于困难的境地,因为他们受到大量轴心国军队——其中包括25个师或更多的意大利部队的压力。如果意军撤退,所产生的影响或是德国不得不放弃巴尔干,或是德国不得不从苏联战场撤出大量军队,以填补那里的空缺。在本年内,没有其他方法会对苏联战场作出这样大的援助了。第三种影响将是清除意大利的舰队。这会使不少的英国战列舰中队和航母分舰队能够前往远东或太平洋与日军作战。(言下之意还可以支援美军作战,这样的好事,谁不同意。)

一石三鸟:丘吉尔谋划巴尔干计划,一打德意、二遏苏联、三反美国

丘吉尔先生说,他不能妄称在海峡沿岸登陆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浪潮起伏很大的险滩、敌人防御的实力、敌人增援部队的人数以及他们交通设备的方便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这一任务成为一项不应低估的任务。但是有许多东西是可以从西西里岛弄清楚的。他愿非常确切说明,英王陛下政府极愿意在有相当成功希望的计划一经制定之时,就担负从联合王国对大陆的大规模进攻的任务。(这等于再次否决了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

上面的谈话,人们不难发现丘吉尔改变了过去正面与罗斯福对抗的方式,他并不否认他曾经承诺要开辟第二战场,他只讲有比开辟第二战场更好的计划。而且为了实现他的计划,丘吉尔还采取了渐进的方式,即他把整个巴尔干方案分为三步,第一步先踏上西西里岛;第二步进攻意大利本土;第三步扩大至整个巴尔干地区。所以任凭美方代表包括美国总统在内,如何去坚持要尽快开辟第二战场,直接与德国人作战,支援苏联,丘吉尔总千方百计的回避这一问题。

最后,会议只就进攻意大利达成共识,而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美国单方面宣布为1944年5月1日开辟。

5月26日,丘吉尔从美国启程,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到了北非前线,开始向意大利进军的作战行动,开始做他从巴尔干突人中欧、东欧的美梦。

一石三鸟:丘吉尔谋划巴尔干计划,一打德意、二遏苏联、三反美国

英美联军进攻西西里岛,取得了歼敌16万人的重大胜利。然而接下来进攻意大利本土的战斗却给了丘吉尔所做的巴尔干美梦当头一棒。英美联军进攻意大利后,虽然迫使意大利退出了战争,但希特勒并没有按照丘吉尔所设想的从巴尔干撤走,希特勒选择了增兵支援意大利,并在意大利的政变政府宣布退出战争后,重新将墨索里尼救出,再次控制住了意大利。并一举从西欧和本土调来了近20万大军,给美英联军进攻意大利的作战行动带来严重威胁。到1943年10月下旬,英美联军在意大利战场上不仅无所作为,反而有可能在德国军队的反攻下归于失败。

美国方面此时已感觉到意大利战场上的盟军已无所作为,罗斯福总统根据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建议,同意在意大利留下足以应付德军的兵力,并能守住一条防线,下决心要开辟第二战场,履行对苏联的承诺。随后美方不经与英方商议就将4个美军装甲师撤离意大利战场,而到英国专心准备渡海作战。丘吉尔在得知美方的举动后,自知他的计划因此可能归于破产,于10月24日,急电罗斯福总统:

罗斯福总统:

现在谅你已经阅读了艾森豪威尔的报告,其中说明了我们在意大利正在陷入的那种处境。我们绝不能让这次伟大的意大利战役每况愈下,最后形成僵局。我们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赢得罗马和它北面的飞机场。敌人已把他们这样强大的兵力转移到了这个战场上来,这一事实证明了我们的战略是正确的。任何人也不能怀疑,我们击败意大利的行动已经大大帮助了苏联人向前推进,这是目前我们能给予他们支援的唯一方法。我认为,为了赢得意大利战役,艾森豪威尔和亚利山大必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一切,而不顾以后的军事行动产生什么影响。

在你感冒未愈的时候,我拿这些事来麻烦你,心中深感不安。

前海军人员,1943年10月24日

一石三鸟:丘吉尔谋划巴尔干计划,一打德意、二遏苏联、三反美国

3天后,美国总统先让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将军致电丘吉尔,称:“我们完全相信艾森豪威尔有足够的军队在意大利作战,而不致承担过大的风险。”美方还在来电中催促“要尽快把计划调往海峡登陆之用的登陆舰从速调离意大利战场。”

接电报后的丘吉尔更加不安了,看来该给美国盟友一点压力了。11月4日,丘吉尔再度致电美国总统,以一种近似要挟的口气说:“我感到非常抱歉,我必须请你注意,英王陛下政府对于在目前紧急关头将登陆艇从地中海撤走一节,愈来愈感到忧虑……如果关于撤走登陆艇的现行计财必须严格执行的话……鉴于英国军队在意大利对敌作战中占有极大的比例,而且伤亡也是较大的,又鉴于美国总司令——我们在他的下面服役——的明确意见,我们有权力请求我们的美国权力重视、我们的真诚建议……”

无可奈何的罗斯福总统拖了3天后被迫回了信,只得同意登陆艇中的一部分暂缓撤出意大利战场,并说:“这一行动应已满足他的基本要求。”

丘吉尔把登陆艇不撤走的消息立即电告在意大利前线指挥作战的亚历山大将军,同时又通知帝国参谋长,抓紧采取措施:

一是为了补足美国撤走的部队,应将在英国组建的波兰装甲师迅速调往意大利参战;

二是为了支援在意大利陆军的作战,应在意大利建立盟军的战略空军。

一石三鸟:丘吉尔谋划巴尔干计划,一打德意、二遏苏联、三反美国

丘吉尔的一意孤行,使美军和英军在意大利北部的崇山峻岭间受尽了煎熬。当然,如果美国方面全力支持丘吉尔的计划,而不去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的计划完全是能够实现的。因为翻过意大利北部的高山,向东、向西、向北都可以先苏军而到达中欧、西欧、东欧地区。从纯军事角度讲,从德国的背后打击它,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战争史是不容许有假设的。

在1943年11月底的开罗中美英三国会议上,丘吉尔本打算在没有斯大林的参与下,讨论并让盟国支持他的巴尔干计划,并坚持只把“霸王”战役推迟2个月——即从1944年5月推迟到7月。然而此时的罗斯福总统,已经不再为丘吉尔表面上的毕恭毕敬所迷惑。

曾几何时,丘吉尔还是罗斯福的座上宾,给丘吉尔的信也超常规地称呼:“亲爱的温斯顿!”开罗会议上丘吉尔处处不合作的方式和固执己见,已经让罗斯福总统无法忍受。所以罗斯福在会议上明确告诉丘吉尔,开罗会议只讨论远东问题,欧洲和地中海战区的问题只能放在德黑兰会议去定。

一石三鸟:丘吉尔谋划巴尔干计划,一打德意、二遏苏联、三反美国

相反美国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向丘吉尔提出了一个成立盟军最高统帅部的建议,即在欧洲设一个西北欧作战司令官,在地中海设一个地中海盟军司令官,在二者之上再设一个盟军最高统帅部,它不仅计划和指挥这两个战场上的战争,而且可以随时将军队从一个战场调到另一个战场。美方建议还明确提出盟军最高司令官应由美方派出。结果丘吉尔当即予以否决。

在德黑兰三巨头会议上,斯大林和罗斯福的联姻,使可怜的丘吉尔的“宏伟志向”化为泡影。对此丘吉尔直到战后仍然耿耿于怀。他在回忆录中说:

“当时,我的最大要求只不过是在必要时缓期两个月——即从1944年5月某日推迟到7月某日,这样就能解决登陆艇问题。这些登陆艇本来不需要在1943年深秋的冬季飓风到来以前调回英国,而可以在1944年初回去。但是,如果迂腐地坚持认为5月这个进攻日期,并且把它解释为5月1日,那么,盟军在意大利遭受的危险,似乎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如果容许那些登陆艇留在意大利过冬,意大利战役的胜利是没有困难的。地中海战区还有广大的部队没有参战:三四个法国师团、两三个美国师团、四个英国师(包括波兰军在内)……我们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为了设法获得这些短暂的周转期和防止为了严格遵守关于开辟另一个战场的日期,而将一个广大的战场抛开不管所进行的长期斗争――终于导致意大利战役既旷日持久而又不能令人满意。”

那么丘吉尔的巴尔干计划为什么既反美又反苏呢?

巴尔干是英国的老殖民地、巴尔干还是轴心国看守最薄弱的地区,英国借助美军的力量很快就能进入巴尔干地区;进入巴尔干就等于英国的势力又回到了这里一中欧的德国东部、波兰的西部和东南欧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这样可以赶在苏联人到来之前,控制或至少能在战后分到不少好处,并阻止苏联向西欧推进——这是反苏的一面。

一石三鸟:丘吉尔谋划巴尔干计划,一打德意、二遏苏联、三反美国

其反美的一面是:美国从巴尔干进入欧洲,充其量只能算是替英国人打天下,在这个地区苏联人是不会轻易罢手的,有英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在此争霸,美国人能插得进来吗?美国如果真的选择了从巴尔干进入欧洲,就等于无法先期进入法国、德国,这样在战后欧洲的发言权将受到损害。更何况丘吉尔早已与戴高乐将军有约在先——战后共同管理欧洲,而美国人与戴高乐的关系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地步——美国人曾经主张连戴高乐一起打。战后法国与美国的关系不好,最早就源于二战期间的不和。

丘吉尔可以说是一个誓死为英国效命的政客,为了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的日不落帝国真是不择手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