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文解字》512課:挑釁的“釁”,字形裡為什麼有一個“血”字?

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爨”部的兩個部屬漢字“(爨的上部鬲的下部)(GBK字庫無此字,隻能以描述代替)”、“釁”。“釁”在現代漢語簡化寫為“釁”(它實際上是“釁”的異體字),“釁”是現代漢語的次常用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是以,本課的重點漢字是“釁(釁)”,标題中的問題請見文末。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爨的上部鬲的下部)。先把這個字的楷書字形放上來:

《說文解字》512課:挑釁的“釁”,字形裡為什麼有一個“血”字?

(楷書字形)

它的讀音有兩個:

(一)qió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qióng,是以枝鬲者,從爨省,鬲省。”會意字。本義是支鬲的足架。這個字的上半部分,是“爨”的上部,下半部分是“鬲”的下半部分。

“爨”是“燒火做飯”,也就是說這個字的上半部分是“爨”的上半部分,即雙手持甑放在竈上;下半部分的“鬲”的下部,就是“鬲”的足,“鬲”在這裡讀lì,是一種古代炊具(從陶制到青銅制均有),用于蒸煮食物,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512課:挑釁的“釁”,字形裡為什麼有一個“血”字?

(鬲)

“鬲”的下半部分,就是鬲的三支足。上下兩部分合起來,會意用來支鬲的足架。

(二)gǒng。這個讀音出自《集韻》。有兩個用法:

(1)舂器。《集韻·腫韻》:“(爨的上部鬲的下部),舂器。”

(2)姓。《集韻·腫韻》:“(爨的上部鬲的下部),姓。”

均未見典籍有應用記載。

“(爨的上部鬲的下部)”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512課:挑釁的“釁”,字形裡為什麼有一個“血”字?

(爨的上部鬲的下部)的小篆寫法

2、釁。讀xì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釁,血祭也。象祭竈也。從爨省,從酉,酉,是以祭也。從分,分亦聲。”會意兼形聲字。本義是血祭。所謂的血祭,就是用牲血在器物的裂璺(讀wèn,裂紋)縫隙的祭祀形式。古時的神器(比如鼓、鐘),因為工藝的原因,常常有裂紋(石制、銅制均有可能),在祭祀時,常以牲血塗抹彌合。

《說文解字》512課:挑釁的“釁”,字形裡為什麼有一個“血”字?

(古銅鼓)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言釁廟、釁鐘、釁鼓、釁寶鎮(玉圭之類的珍貴玉器)、寶器、釁龜策、釁宗廟,名器皆同,以血塗之,因薦而祭之也。”

“釁”的字形,是“爨”字省去了上部,表示竈,中部的“酉”,是“酒”字之省,表示祭祀用的酒,“分”表示拿血布散塗抹的意思。同時“分”也表示讀音。是以,“釁”是會意兼形聲字。

《周禮·春官·天府》:“上春,釁寶鎮及寶器。”鄭玄注:“釁,謂殺牲以血血之。”春正月,用牲血塗抹寶鎮和寶器而祭之。

“釁”在本義之外,還有很多用法:

(1)縫隙;裂痕。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釁部》:“凡坼罅謂之釁。”《後漢書·律曆志上》:“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缇缦。”塗縫隙必須周密,意思就是在一個三重密閉封堵縫隙并懸挂缇缦以保證氣流平穩的房間内,這是因為“候氣之法”需要密布空間。

《說文解字》512課:挑釁的“釁”,字形裡為什麼有一個“血”字?

(牆壁的縫隙)

(2)過失。清代翟灏《通俗編·品目》:“釁本物瑕,而人行有瑕缺,亦借以言之,自春秋時至今,未更嘗别。”《左傳·莊公十四年》:“人無釁焉,妖不自作。”孔穎達疏:“若使人無釁隙焉,則妖孽不能自作。”人沒有過失,妖孽自己不能起來。

(3)禍患。《後漢書·隗嚣傳》:“夫功全則譽顯,業謝則釁生。”功名建立了,聲譽也就顯赫起來,事業凋謝了,各種禍患都會産生。

(4)争端。《盛世危言·節流·交涉上》:“我中國顧全大局,忌開邊釁。”邊釁,就是邊境上的争端。

《說文解字》512課:挑釁的“釁”,字形裡為什麼有一個“血”字?

(争端)

(5)罪。《玉篇·爨部》:“釁,罪也。”《左傳·宣公十二年》:“會聞用師,觀釁而動。”杜預注:“釁,罪也。”孔穎達疏:“釁是間隙之名……既有間隙,故為得罪也。”會聽說用兵之道,要觀察敵人的罪行而後行動。

(6)征兆。《玉篇·爨部》:“釁,兆也。”《三國志·吳志·陸遜傳》:“近覽劉氏傾覆之釁。”近看劉漢王朝覆滅的征兆。

《說文解字》512課:挑釁的“釁”,字形裡為什麼有一個“血”字?

(龜殼上甲骨文是征兆的記錄)

(7)獸類的呼吸叫釁。《爾雅·釋獸》:“獸曰釁。”郭璞注:“自奮釁。”郝懿行義疏:“釁者,隙也。獸卧引氣鼓息,腹肋間如有空隙,故謂之釁。”

《說文解字》512課:挑釁的“釁”,字形裡為什麼有一個“血”字?

(睡覺鼓息的老虎)

(8)塗;熏。《正字通·酉部》:“釁,塗也。”《字彙補·酉部》:“釁,薰也。”《漢書·賈誼傳》:“豫讓釁面吞炭。”豫讓就塗(毀)壞容貌,吞炭使聲音嘶啞(為了刺殺趙襄子,怕人認出來容貌或聲音)。

(9)奮動。《玉篇·爨部》:“釁,動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釁于勇。”小人的心性,全憑血性(奮動)之勇。

(10)離,遭遇。一說通“興”。興起。《國語·晉語九》:“昔先主文子少釁于難。”韋昭注:“釁,猶離也。”從前先主趙文子年輕時遭受禍難。俞樾《群經平議》:“釁,當讀為興,《禮記·文王世子篇》:‘既興器用币。’鄭注曰:‘興當為釁字之誤也。’其實興與釁亦聲近而通用……釁于難謂興起于患難之中也。”

釁還是姓。《正字通·酉部》:“釁,姓。周有釁夏。”

“釁”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512課:挑釁的“釁”,字形裡為什麼有一個“血”字?

(釁的小篆寫法)

關于“釁”字的另一個字形“釁”,收錄在《玉篇·血部》:“釁,牲血塗器祭也。亦作釁。”現代漢語廢除了繁難的“釁”,以“釁”通行。“釁”字中有“血”,來源于它“血祭”的本義。

(【說文解字】之512,部分圖檔源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