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说文解字》512课:挑衅的“衅”,字形里为什么有一个“血”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爨”部的两个部属汉字“(爨的上部鬲的下部)(GBK字库无此字,只能以描述代替)”、“釁”。“釁”在现代汉语简化写为“衅”(它实际上是“釁”的异体字),“衅”是现代汉语的次常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釁(衅)”,标题中的问题请见文末。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爨的上部鬲的下部)。先把这个字的楷书字形放上来:

《说文解字》512课:挑衅的“衅”,字形里为什么有一个“血”字?

(楷书字形)

它的读音有两个:

(一)qió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qióng,所以枝鬲者,从爨省,鬲省。”会意字。本义是支鬲的足架。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是“爨”的上部,下半部分是“鬲”的下半部分。

“爨”是“烧火做饭”,也就是说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是“爨”的上半部分,即双手持甑放在灶上;下半部分的“鬲”的下部,就是“鬲”的足,“鬲”在这里读lì,是一种古代炊具(从陶制到青铜制均有),用于蒸煮食物,样子如图:

《说文解字》512课:挑衅的“衅”,字形里为什么有一个“血”字?

(鬲)

“鬲”的下半部分,就是鬲的三支足。上下两部分合起来,会意用来支鬲的足架。

(二)gǒng。这个读音出自《集韵》。有两个用法:

(1)舂器。《集韵·腫韵》:“(爨的上部鬲的下部),舂器。”

(2)姓。《集韵·腫韵》:“(爨的上部鬲的下部),姓。”

均未见典籍有应用记载。

“(爨的上部鬲的下部)”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512课:挑衅的“衅”,字形里为什么有一个“血”字?

(爨的上部鬲的下部)的小篆写法

2、釁。读xì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釁,血祭也。象祭灶也。从爨省,从酉,酉,所以祭也。从分,分亦声。”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血祭。所谓的血祭,就是用牲血在器物的裂璺(读wèn,裂纹)缝隙的祭祀形式。古时的神器(比如鼓、钟),因为工艺的原因,常常有裂纹(石制、铜制均有可能),在祭祀时,常以牲血涂抹弥合。

《说文解字》512课:挑衅的“衅”,字形里为什么有一个“血”字?

(古铜鼓)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釁庙、釁钟、釁鼓、釁宝镇(玉圭之类的珍贵玉器)、宝器、釁龟策、釁宗庙,名器皆同,以血涂之,因荐而祭之也。”

“釁”的字形,是“爨”字省去了上部,表示灶,中部的“酉”,是“酒”字之省,表示祭祀用的酒,“分”表示拿血布散涂抹的意思。同时“分”也表示读音。所以,“釁”是会意兼形声字。

《周礼·春官·天府》:“上春,釁宝镇及宝器。”郑玄注:“釁,谓杀牲以血血之。”春正月,用牲血涂抹宝镇和宝器而祭之。

“釁”在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

(1)缝隙;裂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釁部》:“凡坼罅谓之釁。”《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釁必周,密布缇缦。”涂缝隙必须周密,意思就是在一个三重密闭封堵缝隙并悬挂缇缦以保证气流平稳的房间内,这是因为“候气之法”需要密布空间。

《说文解字》512课:挑衅的“衅”,字形里为什么有一个“血”字?

(墙壁的缝隙)

(2)过失。清代翟灏《通俗编·品目》:“釁本物瑕,而人行有瑕缺,亦借以言之,自春秋时至今,未更尝别。”《左传·庄公十四年》:“人无釁焉,妖不自作。”孔颖达疏:“若使人无釁隙焉,则妖孽不能自作。”人没有过失,妖孽自己不能起来。

(3)祸患。《后汉书·隗嚣传》:“夫功全则誉显,业谢则釁生。”功名建立了,声誉也就显赫起来,事业凋谢了,各种祸患都会产生。

(4)争端。《盛世危言·节流·交涉上》:“我中国顾全大局,忌开边衅。”边衅,就是边境上的争端。

《说文解字》512课:挑衅的“衅”,字形里为什么有一个“血”字?

(争端)

(5)罪。《玉篇·爨部》:“釁,罪也。”《左传·宣公十二年》:“会闻用师,观釁而动。”杜预注:“釁,罪也。”孔颖达疏:“釁是间隙之名……既有间隙,故为得罪也。”会听说用兵之道,要观察敌人的罪行而后行动。

(6)征兆。《玉篇·爨部》:“釁,兆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近览刘氏倾覆之釁。”近看刘汉王朝覆灭的征兆。

《说文解字》512课:挑衅的“衅”,字形里为什么有一个“血”字?

(龟壳上甲骨文是征兆的记录)

(7)兽类的呼吸叫釁。《尔雅·释兽》:“兽曰釁。”郭璞注:“自奋釁。”郝懿行义疏:“釁者,隙也。兽卧引气鼓息,腹肋间如有空隙,故谓之釁。”

《说文解字》512课:挑衅的“衅”,字形里为什么有一个“血”字?

(睡觉鼓息的老虎)

(8)涂;熏。《正字通·酉部》:“釁,涂也。”《字汇补·酉部》:“釁,薰也。”《汉书·贾谊传》:“豫让釁面吞炭。”豫让就涂(毁)坏容貌,吞炭使声音嘶哑(为了刺杀赵襄子,怕人认出来容貌或声音)。

(9)奋动。《玉篇·爨部》:“釁,动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釁于勇。”小人的心性,全凭血性(奋动)之勇。

(10)离,遭遇。一说通“兴”。兴起。《国语·晋语九》:“昔先主文子少釁于难。”韦昭注:“釁,犹离也。”从前先主赵文子年轻时遭受祸难。俞樾《群经平议》:“釁,当读为兴,《礼记·文王世子篇》:‘既兴器用币。’郑注曰:‘兴当为釁字之误也。’其实兴与釁亦声近而通用……釁于难谓兴起于患难之中也。”

釁还是姓。《正字通·酉部》:“釁,姓。周有釁夏。”

“釁”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512课:挑衅的“衅”,字形里为什么有一个“血”字?

(釁的小篆写法)

关于“釁”字的另一个字形“衅”,收录在《玉篇·血部》:“衅,牲血涂器祭也。亦作釁。”现代汉语废除了繁难的“釁”,以“衅”通行。“衅”字中有“血”,来源于它“血祭”的本义。

(【说文解字】之512,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