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洪都保衛戰中,朱文正雖是首功之臣,卻并非主将

朱文正此人,在史料中少有平生記載,僅有寥寥幾句,像是被故意隐去,兼之他一生戰功赫赫,在功勞方面不比徐達、常遇春等人低,尤其經過洪都保衛戰後,立下不世功勳,更是奠定了他的地位。

洪都保衛戰中,朱文正雖是首功之臣,卻并非主将

但正因為朱文正在軍事上的傑出表現,前半生威風八面,後半生卻落得一個凄慘下場,而史料又無甚記載,引發人們對他展開各方面猜測。

不過若是不論各方面猜測的緣由,僅從他的平生來看,确實是因為他的性格原因,導緻自己落魄收場,最終郁郁而終。

史書對朱文正的評價中,就有說他性情過于剛烈且乖戾,就是說他脾氣不好,暴躁易怒,總會做出不合情理之事,狂妄不羁,行事較為偏激。

事實上确實如此,朱文正迫害百姓的事例很多,不論起因是什麼,當遭受其迫害的百姓赴安察司告狀時,他就會聞訊趕來,并将此人全家處死,結果都是百姓受害。

洪都保衛戰中,朱文正雖是首功之臣,卻并非主将

曾經想要在軍中立威,便把主意打到徐達身上,竟然以“徐達有叛意”密奏朱元璋,可見他行事乖戾,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朱文正明知朱元璋不信此事,卻敢如此挑撥離間,就是依仗自己與朱元璋的叔侄關系,不會受到過大的處罰。

此舉,相當于側面警告軍中将領,誰不讓着他,就會被他參上一本。這個警告力度還是很大的,因為朱元璋對将領防範之心很重,且處罰叛徒是不留情面的。

後來,朱元璋嚴令軍中,不能在張士誠哪裡買賣所制鹽品,但朱文正就敢派人,手持批文出入長江到張士誠鹽場買鹽,可見他嚣張跋扈,膽大妄為不尊軍令。

洪都保衛戰中,朱文正雖是首功之臣,卻并非主将

這些作為已經為他埋下禍根,到得後來朱元璋聽聞,朱文正有意投降張士誠,朱元璋才動怒把他關押起來。雖然朱元璋并不信,這位侄兒會投降他人,因為按利益來說得不償失,按情理來說也不符合朱文正的剛烈性情。

但朱元璋卻害怕這位侄兒被人蠱惑,加上自己猜忌心也重,是以最終剝奪了他的官職爵位,收押問審。不過按史料來看,沒什麼證據能說明朱文正投敵的。

也許,朱元璋後來也發覺了,但所謂牆倒衆人推,朱文正失勢已成事實,自然引來他人的攻伐。因為朱文正多年的不良作風,早已讓同僚不滿,于是抓住機會參他一本。

而朱文正迫害百姓的行為,與朱元璋的愛民思想完全背道而馳,種種因素相加,怒火中燒的朱元璋,最終還是沒有放過朱文正,是以注定了他的悲慘結局。

洪都保衛戰中,朱文正雖是首功之臣,卻并非主将

不過有一事不得不提,話說回來,朱文正當年攜母投奔朱元璋時,在《禦制紀非錄》中曾記載:“至正正甲年,朕帥師滁陽,守謙之祖母,攜守謙之父至。時朕隻身,舉目略無厚薄之親,雖統人衆,于暇中凡有眷屬之思,莫不唏噓而涕泣焉。分離數年,擾攘中一見,眷屬複完,其不勝之喜複何言哉!”

從這可以看出,朱元璋對親情還是很看重的,且與朱文正之母王氏關系很好,并感慨自己雖統領十萬衆,但依舊舉目無親,也可以說是沒有真正的親信。

是以把朱文正依為親信,在他無甚功勞的時候,就封為樞密院的同佥。且朱文正年少時期,倒是很讨朱元璋喜歡。

例如,朱文正随軍攻下集慶路,立下大功的時候,朱元璋欲封賞卻為其所拒絕,還說出了一番道理來。解析道:“叔父成了大業,何患不富貴。先給親戚封官賞賜,何以服衆!”

洪都保衛戰中,朱文正雖是首功之臣,卻并非主将

是以後來才會封朱文正為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位列諸将之上,在封賞上已經達極緻了,因為當時朱元璋還未稱帝。

而後朱元璋派朱文正和趙德勝、參政鄧愈等人率軍鎮守洪都,但元帥卻是趙德勝,說明主将并非朱文正。且在洪都保衛戰前夕,所建設的防禦工事,也僅是遵從朱元璋“高築牆”的理念,才阻擋了陳友諒的戰艦攻伐。

而洪都八大城門中,趙德勝防守三個城門,其餘将領堅守一門、或者兩門,而朱文正僅是居中策應查漏補缺,在功勞上他肯定是有的,但并不完全屬于他一人。

洪都保衛戰中,朱文正雖是首功之臣,卻并非主将

洪都中僅有兩萬殘兵,趙德勝率領數千士卒,以一人之力堅守三個城門,任務是極重的,是以隻能身先士卒,在援軍快到時便重傷不治了。

實質上趙德勝的功績堪比朱文正,但戰死後,朱文正自然是無可争議的首功之臣。但人的思維慣性,往往隻會記得第一,沒人會記得第二。時間一長,洪都保衛戰的功績,就全都按在朱文正的頭上了。

不過朱文正确實軍功赫赫,雖有過錯也受了懲罰,是以朱元璋把功勞記在他兒子朱守謙身上,封為靖江王,成了明朝宗親旁系唯一藩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