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洪都保卫战中,朱文正虽是首功之臣,却并非主将

朱文正此人,在史料中少有平生记载,仅有寥寥几句,像是被故意隐去,兼之他一生战功赫赫,在功劳方面不比徐达、常遇春等人低,尤其经过洪都保卫战后,立下不世功勋,更是奠定了他的地位。

洪都保卫战中,朱文正虽是首功之臣,却并非主将

但正因为朱文正在军事上的杰出表现,前半生威风八面,后半生却落得一个凄惨下场,而史料又无甚记载,引发人们对他展开各方面猜测。

不过若是不论各方面猜测的缘由,仅从他的平生来看,确实是因为他的性格原因,导致自己落魄收场,最终郁郁而终。

史书对朱文正的评价中,就有说他性情过于刚烈且乖戾,就是说他脾气不好,暴躁易怒,总会做出不合情理之事,狂妄不羁,行事较为偏激。

事实上确实如此,朱文正迫害百姓的事例很多,不论起因是什么,当遭受其迫害的百姓赴安察司告状时,他就会闻讯赶来,并将此人全家处死,结果都是百姓受害。

洪都保卫战中,朱文正虽是首功之臣,却并非主将

曾经想要在军中立威,便把主意打到徐达身上,竟然以“徐达有叛意”密奏朱元璋,可见他行事乖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朱文正明知朱元璋不信此事,却敢如此挑拨离间,就是依仗自己与朱元璋的叔侄关系,不会受到过大的处罚。

此举,相当于侧面警告军中将领,谁不让着他,就会被他参上一本。这个警告力度还是很大的,因为朱元璋对将领防范之心很重,且处罚叛徒是不留情面的。

后来,朱元璋严令军中,不能在张士诚哪里买卖所制盐品,但朱文正就敢派人,手持批文出入长江到张士诚盐场买盐,可见他嚣张跋扈,胆大妄为不尊军令。

洪都保卫战中,朱文正虽是首功之臣,却并非主将

这些作为已经为他埋下祸根,到得后来朱元璋听闻,朱文正有意投降张士诚,朱元璋才动怒把他关押起来。虽然朱元璋并不信,这位侄儿会投降他人,因为按利益来说得不偿失,按情理来说也不符合朱文正的刚烈性情。

但朱元璋却害怕这位侄儿被人蛊惑,加上自己猜忌心也重,所以最终剥夺了他的官职爵位,收押问审。不过按史料来看,没什么证据能说明朱文正投敌的。

也许,朱元璋后来也发觉了,但所谓墙倒众人推,朱文正失势已成事实,自然引来他人的攻伐。因为朱文正多年的不良作风,早已让同僚不满,于是抓住机会参他一本。

而朱文正迫害百姓的行为,与朱元璋的爱民思想完全背道而驰,种种因素相加,怒火中烧的朱元璋,最终还是没有放过朱文正,所以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洪都保卫战中,朱文正虽是首功之臣,却并非主将

不过有一事不得不提,话说回来,朱文正当年携母投奔朱元璋时,在《御制纪非录》中曾记载:“至正正甲年,朕帅师滁阳,守谦之祖母,携守谦之父至。时朕只身,举目略无厚薄之亲,虽统人众,于暇中凡有眷属之思,莫不唏嘘而涕泣焉。分离数年,扰攘中一见,眷属复完,其不胜之喜复何言哉!”

从这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亲情还是很看重的,且与朱文正之母王氏关系很好,并感慨自己虽统领十万众,但依旧举目无亲,也可以说是没有真正的亲信。

因此把朱文正依为亲信,在他无甚功劳的时候,就封为枢密院的同佥。且朱文正年少时期,倒是很讨朱元璋喜欢。

例如,朱文正随军攻下集庆路,立下大功的时候,朱元璋欲封赏却为其所拒绝,还说出了一番道理来。解析道:“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

洪都保卫战中,朱文正虽是首功之臣,却并非主将

所以后来才会封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位列诸将之上,在封赏上已经达极致了,因为当时朱元璋还未称帝。

而后朱元璋派朱文正和赵德胜、参政邓愈等人率军镇守洪都,但元帅却是赵德胜,说明主将并非朱文正。且在洪都保卫战前夕,所建设的防御工事,也仅是遵从朱元璋“高筑墙”的理念,才阻挡了陈友谅的战舰攻伐。

而洪都八大城门中,赵德胜防守三个城门,其余将领坚守一门、或者两门,而朱文正仅是居中策应查漏补缺,在功劳上他肯定是有的,但并不完全属于他一人。

洪都保卫战中,朱文正虽是首功之臣,却并非主将

洪都中仅有两万残兵,赵德胜率领数千士卒,以一人之力坚守三个城门,任务是极重的,因此只能身先士卒,在援军快到时便重伤不治了。

实质上赵德胜的功绩堪比朱文正,但战死后,朱文正自然是无可争议的首功之臣。但人的思维惯性,往往只会记得第一,没人会记得第二。时间一长,洪都保卫战的功绩,就全都按在朱文正的头上了。

不过朱文正确实军功赫赫,虽有过错也受了惩罚,所以朱元璋把功劳记在他儿子朱守谦身上,封为靖江王,成了明朝宗亲旁系唯一藩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