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平之戰的故事:戰國名将廉頗鎮守,趙國為何損失45萬兵力落敗

長平之戰,是一次留名青史的戰役,無論是戰國時代,甚至在整個封建史上,算是影響力最大戰役之一。秦趙兩國實力相當,名将各有千秋,但是趙國最終損兵折将45多萬兵力,兵敗長平,從此一蹶不振,在曆史長河中逐漸消失。

長平之戰的故事:戰國名将廉頗鎮守,趙國為何損失45萬兵力落敗

對于長平之戰,趙國為何會落敗,究竟是什麼原因?

先介紹一下時代背景,戰國時期,範雎為秦昭襄王提出“遠交近攻”政策。這種政策意思就是與相距較遠的齊楚兩國進行友交,對離秦國較近的韓趙魏三國進行進攻。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率軍向南韓發起猛攻,奪取南韓的上黨郡(郡所在今山西長治)。

南韓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于是派使者向趙國請求投降。

趙孝成王為了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答應派出軍隊進駐上黨。

秦昭襄為了挽回面子,在公元前260年,派出左庶長王龁率兵再攻上黨,把上黨團團圍住。

當趙孝成王知道消息時,立刻派出名将廉頗率兵20萬大軍去援救上黨。但是,當趙軍到達長平時,上黨已經被秦軍攻占了。自從,長平之戰從這裡開始。剛開始,秦國有白起戰神,趙國有廉頗鎮守,按照這樣劇情,兩國軍力彼此相當,會是一場和棋,那麼,趙軍怎能會失敗,怎麼損失45萬兵力呢?

首先,秦軍王龁攻破不了廉頗的軍隊,于是回國像秦王反應情況。秦國相國範雎給出一個反間計:說趙國廉波老了,不能帶兵打仗了,卻吹捧趙括窮兵黩武,是個打仗好能手。最後,趙國換下廉頗名将,讓從未打仗的趙括頂上去守城。

長平之戰的故事:戰國名将廉頗鎮守,趙國為何損失45萬兵力落敗

其次,當趙軍換了将領時,秦軍也相對應換上白起作為大将。趙括隻會紙上談兵,不會靈活變通,被白起稍微用點計謀,就将趙軍斷糧46天,趙括最終被亂箭射死。長平之戰落幕之時,白起覺得趙國士兵反複無常,就下令将趙國45萬士兵全部坑殺。

長平之戰的故事:戰國名将廉頗鎮守,趙國為何損失45萬兵力落敗

再者,趙孝成王沒有聽信忠臣良言,誤信流言蜚語,換下廉頗大将,這是上司者的錯誤,也是導緻此戰失敗的原因。

總之,長平之戰,趙國落敗是事實,秦國崛起也是事實。從一場戰役中,我們應該學會:做事不能紙上談兵,做人需要互相相信隊友。唯有這樣,才不會落敗,才能脫穎而出。

這是芒果說史,支援原創,多謝點評與品鑒,願與大家一起走進曆史,讀懂每個曆史人物,以史觀己,明悟内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