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一次留名青史的战役,无论是战国时代,甚至在整个封建史上,算是影响力最大战役之一。秦赵两国实力相当,名将各有千秋,但是赵国最终损兵折将45多万兵力,兵败长平,从此一蹶不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消失。

对于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会落败,究竟是什么原因?
先介绍一下时代背景,战国时期,范雎为秦昭襄王提出“远交近攻”策略。这种策略意思就是与相距较远的齐楚两国进行友交,对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国进行进攻。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率军向韩国发起猛攻,夺取韩国的上党郡(郡所在今山西长治)。
韩国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于是派使者向赵国请求投降。
赵孝成王为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答应派出军队进驻上党。
秦昭襄为了挽回面子,在公元前260年,派出左庶长王龁率兵再攻上党,把上党团团围住。
当赵孝成王知道消息时,立刻派出名将廉颇率兵20万大军去援救上党。但是,当赵军到达长平时,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自从,长平之战从这里开始。刚开始,秦国有白起战神,赵国有廉颇镇守,按照这样剧情,两国军力彼此相当,会是一场和棋,那么,赵军怎能会失败,怎么损失45万兵力呢?
首先,秦军王龁攻破不了廉颇的军队,于是回国像秦王反应情况。秦国相国范雎给出一个反间计:说赵国廉波老了,不能带兵打仗了,却吹捧赵括穷兵黩武,是个打仗好能手。最后,赵国换下廉颇名将,让从未打仗的赵括顶上去守城。
其次,当赵军换了将领时,秦军也相对应换上白起作为大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会灵活变通,被白起稍微用点计谋,就将赵军断粮46天,赵括最终被乱箭射死。长平之战落幕之时,白起觉得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就下令将赵国45万士兵全部坑杀。
再者,赵孝成王没有听信忠臣良言,误信流言蜚语,换下廉颇大将,这是领导者的错误,也是导致此战失败的原因。
总之,长平之战,赵国落败是事实,秦国崛起也是事实。从一场战役中,我们应该学会:做事不能纸上谈兵,做人需要互相相信队友。唯有这样,才不会落败,才能脱颖而出。
这是芒果说史,支持原创,多谢点评与品鉴,愿与大家一起走进历史,读懂每个历史人物,以史观己,明悟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