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首開集團的“古建修複匠人”:這是對中華五千年曆史傳承

中房報記者 許倩 焦玲玲丨北京報道

“一部首開史,半個北京城。”這是業界對首開集團的美譽,也是對其于京城四十多年住房貢獻的肯定。

複其所有,興其所無。幾十年來,首開集團所做的,不僅僅是打造一座座代表性建築,改善千千萬老百姓居住生活,還有對于北京城古建築文物的修複與曆史文化傳承。

首開集團的“古建修複匠人”:這是對中華五千年曆史傳承

首開集團參與修繕的甯郡王府,重制乾隆時期風貌。

在首開集團内部,有這樣一支團隊,他們終日與泥磚瓦片打着交道,但做的事情卻并不平凡。從上世紀70年代起三次天安門城樓修繕,到近年來故宮、頤和園佛香閣、雍和宮、恭王府、天壇祈年殿等百餘項文物古建修繕,都出自這些匠人之手。

位于東城區五四大街29号的北大紅樓,曾是北京第一個中國共産黨組織誕生地,如今這裡每天參觀者絡繹不絕,成為北京熱門紅色打卡地。但沒人想到,歲月曾在這裡刻下道道痕迹,首開集團的這支團隊近20年來先後兩次對其進行大修,為慶祝建黨百年,2021年上半年僅用了70天,讓曆經滄桑的北大紅樓更顯峥嵘。

首開集團的“古建修複匠人”:這是對中華五千年曆史傳承

首開集團匠心修繕,北大紅樓煥發時代光彩。

這支團隊來自首開集團旗下的房地集團有限公司,他們常年從事古建工程修繕工作,對維護古都風貌、傳承和發揚中國古建築技藝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十幾年、幾十年的經驗與技藝沉澱。

在他們看來,修繕的同時,做好保護工作,尊重曆史傳承文化至關重要。心中有責方為藝。這是“首開精神”的展現,也是對“國之大者”思想的貫徹落實。

━━━━

傳承技藝 弘揚工匠精神

首開集團的“古建修複匠人”:這是對中華五千年曆史傳承

2021年11月24日,首開古建實訓基地交流采訪現場。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海澱區越秀路77号的首開古建實訓基地。兩個多月前,這裡剛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比賽——北京市首屆古建築工競賽實操決賽。

這場競賽由北京市住建委、北京市總工會共同舉辦,北京市建築工會、北京市職工技術協會、首開集團具體承辦,首開房地集團、北京城市學院協辦。

大賽采用團體競賽形式,以初賽、複賽、決賽三個競賽級别依次進行,最終進入本場決賽環節的是來自7支古建築隊伍的70名選手。其中,首開集團所屬北京房地集團有限公司代表隊、北京房修一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代表隊晉級決賽,并最終包攬大賽團體冠亞軍,10名選手獲得“首都建築工匠”和“北京市職工進階職業技能技術能手”稱号。

首開集團的“古建修複匠人”:這是對中華五千年曆史傳承

2021年10月,在北京市首屆古建築工技能實操決賽現場,評委專家對選手作品打分。

比賽現場更像是一場展現匠人風采的競技盛宴。各代表隊分别派出選手參加瓦作、木作、畫作的實操比拼,排磚撂底、灌漿一氣呵成,直角十字卡腰榫卯環環相接,方心式蘇畫山水、花鳥躍然畫闆上。

比賽的意義不在于輸赢,而在于學習。北京市住建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丁勝表示,傳承好首都古建技術,需要大師也同樣需要工匠,這次比賽也是向全市号召,要尊重古建工藝,大力培育具備古建工藝和技能的人才,傳承好古建傳統的工藝和技能,弘揚工匠精神、勞模精神。

人才與傳承,這也是此次采訪中,首開師傅們對記者多次談到的話題。

“等我們這批老人幹不動了,古建築行業會不會後繼無人?”首開房地集團的馬玉林師傅和宋克容師傅常常為之揪心。

首開集團的“古建修複匠人”:這是對中華五千年曆史傳承

首開房地集團馬玉林師傅。

首開集團的“古建修複匠人”:這是對中華五千年曆史傳承

首開房地集團宋克容(15号)師傅。

兩位師傅都已年過50歲,他們在這個行業一幹就是30多年,這次他們分别作為瓦工、木工參加了競賽。“發展實訓基地,這是好事,年輕人有什麼不懂的可以來這裡,互相交流學習,對傳承和發展古建文化有很大的作用。”他們說。

現在他們最希望的就是将這門手藝傳給更多的人,“但很難找到人,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幹這個,覺得又苦又累。”

為什麼徒弟不好帶?首開房地興業公司總經理助理趙濤有着切身體會,他從畢業起就進入了這個系統。

他說,“之前與修繕恭王府的老師傅們交流過,大家普遍感到目前存在兩個問題,一方面現在的學徒都是大學生,他們學的東西與師傅們教的東西,從名詞上就有一定出入。另一方面,技藝傳承需要一點一點學,沒有十年八年是出不了徒的,而願意靜下心學古建的年輕人不太好找,尤其現在社會比較浮躁。”

這不止是首開匠人們的困惑。這些曾世代相傳的傳統建築修繕技藝,如木雕、石雕、油漆、彩畫、剪粘等,都在遭遇人才斷層、後繼乏人的困境。

“為了讓古建技藝代代相傳,我們也在通過‘傳幫帶’挖掘老工匠,培育、留住年輕的能工巧匠。”首開房地集團勞模喬振來說,為此,首開将已經退休的老師傅們返聘回來,手把手教授項目上的年輕人,“我們還組織了拜師儀式,效果很好。”

首開集團的“古建修複匠人”:這是對中華五千年曆史傳承

木作師傅陳明亮。

40多歲的木作師傅陳明亮,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成為了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原主任李永革的徒弟。“師傅跟我說的第一句話是先做人,不論做什麼事情先要把人做好。第二是把心沉澱下來,等到被磨煉得無棱無角的時候,就學出來了。”陳明亮說。

首開集團的“古建修複匠人”:這是對中華五千年曆史傳承

首開集團與北京建築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定。

除采取“老帶新”模式,首開古建實訓基地還在總結數十年來古建人才培養經驗基礎上,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将理論教育訓練與操作實訓相結合的教學體系;此外,基地還與北京大學、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簽訂合作協定,讓古建人才培育從古建修繕現場延伸到校園課堂,從口傳心授到系統培養,校企共謀人才培養新格局。

修舊如舊 尊重文化曆史

古建從業者,被稱為和時間賽跑的人,他們争分奪秒地想要留住殘存于古建上的那一抹曆史餘光,他們手中的工具就像是曆史的追光燈,把木梁榫卯間的記憶照亮、重制、定格。

大量實踐證明,曆史文物的保護、更新與修複一定要尊重曆史事實過程,并結合實際情況嚴格論證、靈活處理,不同類型、不同地域的項目都不相同,找不到一個絕對普遍的修複方法。

“在古建築修繕中,要做到像中醫講究的‘望聞問切’,把準脈、找對症,在一磚一瓦間讓古建重獲新生。”宋克容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為了修舊如舊,尊重曆史,他們需要通過各種途徑查閱曆史典籍,了解曆史人物在那個時代的背景故事,以便更真切地還原曆史原樣。

首開集團的“古建修複匠人”:這是對中華五千年曆史傳承

北京市勞動模範、首開房地集團喬振來在比賽前代表選手發言。

喬振來舉例道,首開在修繕協和醫院老樓時,裡邊有一個廣場,已經看不出這個廣場的原貌,為最大還原曆史,就得找到有關協和醫院曆史沿革的資料,收集帶有這個廣場的照片。再比如,在修繕北大紅樓時,同樣需要廣泛調查采訪、查閱資料,并請專家反複論證,力求使複原舊址真實合理。

還要懂曆史。他接着介紹道,中國古建築,尤其王府的建造,等級制度森嚴,制式的東西很多。但恭親王府的建造,卻并不是嚴格按照王爺制式去做的,根據當時的曆史人物特點、功績,有一些變革。“這就需要我們的師傅在修繕恭王府時,既要遵循制式,也要考究當初的曆史,研究為什麼要做成這樣。”

“原來我們說自己是修古建的,現在我們更願意說自己是宣傳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喬振來笑着說。

文物建築修繕不僅要重視建立完整的檔案資料,還要進行随時的記錄。

“中國古建築文化博大精深,一定要做好記錄,随做随記、随看随記,随記随總結。”這是師傅李永革告訴陳明亮的“秘訣”。如今,從業20多年的他,已經密密麻麻記錄了20多本筆記,每本都有100多頁,上面有文字有标記還有随手畫的圖。

“最早一個房子的用工、柱子高度、特殊構件等,都會記下來;發現一個新東西,和書本上不一樣的,也會記下來;一個項目做完之後還會寫總結。”陳明亮說,現在雖然有相機相片可以保留了,但還是會簡單記錄。

首開集團的“古建修複匠人”:這是對中華五千年曆史傳承

畫作師傅曆金虎(70号)在比賽中。

首開的另一位畫作師傅曆金虎,是一位并不多見的年輕人,大學時候學的就是古建專業。他認為,“中國古代建築之是以如此優美,就是因為對每一個細節的講究”。

曆金虎以古建築中常見的朱紅色舉例,喜慶而又莊重的朱紅色是古代官式建築裝潢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顔色之一,但要在閣樓、绮戶、雕梁上塗上朱紅色的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開始的錾砍見木、撕縫、下竹釘揎縫、支油漿再到最後的細灰、磨細灰、鑽生桐油,前後共13道工序,耗時40天左右。”

首開集團的“古建修複匠人”:這是對中華五千年曆史傳承

頤和園修繕。

在修繕故宮、頤和園等古建築時,每座建築物屋頂上有多少片磚瓦,他們都清清楚楚。“從屋頂開始,将每一片瓦片逐個逐壟揭開,逐一編号記錄方位,每一塊牆皮都要上上下下仔細檢查。這座建築有多少個瓦壟、多少塊底瓦、多少塊筒瓦、坡長多少,有多少跑獸,都要編上号、标記好、拆下去,專人管理,用的時候再按編号順序裝上去。”對于修繕頤和園佛香閣時的情況,馬玉林如數家珍。

細心、耐心、責任心、進取心、精益求精,這便是匠人匠心。

喚醒記憶 打造行業标杆

首開集團的“古建修複匠人”:這是對中華五千年曆史傳承

故宮修繕。

俄羅斯作家果戈裡說過,“建築是世界的年鑒,當歌曲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隻有它還在說話。”

中國古建築在世界建築發展史上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一定時期的工藝水準、文化理念、審美取向,對古建築的保護與修複成為一項緊急而且必要的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産保護,他曾提出和強調,“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産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産是首都的職責。”“要加強世界遺産和老城的整體保護,精心保護好這張中華文明的金名片。”

“維護古都風貌是首開集團的職責所在。”首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潘利群表示,文物古建修繕保護是保護古都風貌的基礎性工程,也是首開集團的特色優勢之一。

在采訪中,多位師傅都在強調保護古建的重要性,他們說,“古建築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有二次破壞。施工過程要特别注意安全,一是人員安全,二是建築本體安全。”

首開集團的“古建修複匠人”:這是對中華五千年曆史傳承

1994年,首開房修一公司研制的8盞鋼架收縮式宮燈安裝在天安門城樓上,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5周年。

不同于普通的房地産開發,首開集團更像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師,雕刻出城市美好的一面;更是一位心懷責任的“城市複興官”,複盤着一個城市的生長複興史。

首開集團房地古建工作室從2016年成立開始就從事古建技藝的教育訓練傳承、技術研究及古建築文化傳播等工作。在此之前,首開旗下房地集團已從事了60多年古建工程修繕工作,曾在1970年、1984年、1999年先後三次參加過天安門城樓修繕工程。

故宮的東、西六宮區域的古建築,大部分是經過首開的匠人師傅們修繕後所呈現的。首開還在河北、山東、山西、内蒙古、甯夏等地,承接了大量古建文物修繕工程,項目遍及全國近二十個省市。

這是首開集團作為“城市複興官”,為修複城市記憶、維護古都風貌、傳承曆史文脈的奮鬥曆程。他們說,“高樓大廈隻是當代的摩登,當代的現代化。如果沒有人去做古建修複,我們的曆史是無法延續的,再也看不到曾經這個城市從新中國成立之前之後的曆史沿革,這個城市會變得沒有傳承、沒有記憶、沒有靈魂。”

根據最新規劃,“十四五”期間,首開集團正努力建構集“教育、研發、設計、施工、建材、咨詢、文保、文化”為一體的古建圈産業鍊,逐漸推進“産學研建”一體化戰略,建立具有濃厚文物内涵和特色的首開古建文化,參與城市有機更新等新模式,緊抓中軸線申遺保護、老城胡同和四合院保護、曆史文化街區修繕等市場機遇,進一步夯實古建工程龍頭企業地位,實作打造“全國知名的特色建築企業及古建龍頭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标。

惟有奮鬥多壯志。過去,首開從城市空間而生;未來,首開因城市空間而興。

流程編輯:劉亞

審讀:戴士潮

中國房地産報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