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與陳友諒竟是“友軍”:元末紅巾軍究竟分了多少派?

朱元璋與陳友諒竟是“友軍”:元末紅巾軍究竟分了多少派?

本 文 約 6490 字

閱 讀 需 要 17 min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民間流傳甚久的“胡虜無百年之運”一語似乎終于應驗。彼時一阙散曲《醉太平》小令唱盡了無解之局:

堂堂大元,奸佞專權。

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

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

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

哀哉可憐!

末代之君元順帝欲有所作為,因根治水患而開浚黃河故道,因彌補國庫空虛而推行貨币改革(即“更定鈔法”),結果兩大舉措成了“堂堂大元”崩塌的“禍根源”。

朱元璋與陳友諒竟是“友軍”:元末紅巾軍究竟分了多少派?

元順帝時期發行至正通寶錢。來源/紀錄片《中國通史》截圖

“開河”征發軍民百姓十餘萬,貪官酷吏趁機競相施威盤剝,正所謂“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變鈔”更引發惡性通貨膨脹,不但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還有新鈔補折,倒換舊鈔,正所謂“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北方百姓索性唱起民謠:

“天雨線,民起怨。中原地,事必變。”

江浙一帶民謠唱得尤為直白:

“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朱元璋與陳友諒竟是“友軍”:元末紅巾軍究竟分了多少派?

元順帝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朱元璋》截圖

老百姓說反就反。“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謠諺流傳千古,這便是“惹紅巾萬千”。

紅巾軍起義的烽火遍及天下,各地紅巾軍各懷心思。元朝無力剿滅紅巾軍,隻得以地方實力派自行募兵,與紅巾軍相抗。地方實力派實際成為軍閥,不再聽元朝調遣,兩者在與紅巾軍的作戰中同樣各自為戰甚至内鬥不斷。至于亂世中的合縱與連橫、結盟與背叛,種種波谲雲詭複雜異常,看得人眼花缭亂,正所謂“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最終,大元朝遠遁漠北,大明朝浴火而生,曆史翻開新的一頁。唯有紅巾軍悄然湮沒于曆史之中,好像再也無人記起,真是“哀哉可憐”。

紅巾軍橫空出世

紅巾軍揭竿而起,與宋金元盛行的白蓮教關系密切。白蓮教作為古代民間一種秘密宗教結社,一直以來教派林立、信仰龐雜,一般認為其中部分原始教義源自佛教淨土宗。更有大批白蓮教衆崇奉彌勒佛,笃信“彌勒下生”之言。彌勒佛是未來佛,降生後,度化世間一切有緣衆生。至于白蓮教中同樣盛行的“明王出世”口号,則至今争議重重。這些白蓮教衆夜聚明散,長期謀劃反元。元末開河變鈔,天下近于崩潰,一直在北方秘密傳教的河北栾城人韓山童、安徽颍州人劉福通等決定抓住時機,一舉起義。接下來的事情人盡皆知:

元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他們在今屬河南蘭考的黃陵崗治河工地悄悄埋下了獨眼石人。石人出土天下震動,謠諺谶語傳遍大河南北。大元朝的天下,此時已成幹柴烈火。

朱元璋與陳友諒竟是“友軍”:元末紅巾軍究竟分了多少派?

黃河。攝影/xuzaq7878,來源/圖蟲創意

五月初,韓山童、劉福通聚衆三千人于颍州颍上,殺黑牛白馬,誓告天地,準備起義。劉福通宣稱韓山童為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劉福通又自稱南宋名将劉光世後代,輔佐之。韓山童釋出文告,内有名句:“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天下貧富不均,借兵日本以圖大宋複國,号召力無疑巨大。可惜事前洩密,元軍旋即前來圍剿,韓山童被捕遇害。劉福通突圍後集結義軍,橫掃淮北、河南各地,連敗各路元軍,兵力一時達十餘萬人。

劉福通首義告捷,各地白蓮教衆紛紛起兵響應,“紅巾軍”之名亦由此時而起。顧名思義,義軍頭裹紅巾為标志,故曰紅巾軍。

同樣有人相信,這應從宗教視角解釋。一如白蓮教衆為何會将“明王出世”與“彌勒下生”并重,乃是因白蓮教同樣深受摩尼教(即明教)影響。摩尼教雖尚白色,但北宋末年方臘等人借摩尼教起義造反時,卻是用紅巾作為标志。有人據此認為,這又說明北宋時摩尼教就已融合了“彌勒下生”信仰,因為傳說中彌勒佛衣紅披赭。無論如何,白蓮教顯然是各種信仰的雜糅。

朱元璋與陳友諒竟是“友軍”:元末紅巾軍究竟分了多少派?

影視劇中的明教。來源/電影《倚天屠龍記》截圖

陳友諒屬南方紅巾軍

緊随劉福通的北方紅巾軍之後,南方紅巾軍崛起于湖北蕲州、黃州之間,也稱蕲黃紅巾軍。蕲黃紅巾軍最早的精神領袖,當屬江西袁州人彭瑩玉。彭瑩玉即彭和尚,幼時出家,少年入白蓮教,常年行醫傳道、謀劃反元。彭瑩玉廣收信徒,早在至正四年(1338)就曾推動弟子周子旺在袁州聚衆五千多人起義。義軍人人胸前背後各書寫一個“佛”字,以求彌勒佛護佑,是以彭瑩玉一直被元明兩代官府目為“袁州妖僧”。起義失敗,彭瑩玉輾轉逃匿,繼續傳教收徒,并以“普”字為弟子賜名排輩。彭瑩玉門下得意弟子,相繼有況普天、趙普勝(“雙刀趙”)、李普勝(“李扒頭”)、鄒普勝、項普略、歐普祥、丁普郎和楊普雄等人。劉福通起兵後不過數月,彭瑩玉推動弟子徐壽輝、鄒普勝在湖北大别山間起義響應。這支紅巾軍攻克湖北蕲水,當即據此建國,國号“天完”,年号“治平”。

“天完”國号的來曆不止一說,有人說是要壓倒“大元”,故“大”上加一橫,“元”上加寶蓋;也有人說是來自“大宋”,故“大”上加一橫,“宋”去“木”加“元”。甚至有人認為,徐壽輝等人的國号實際就是“大宋”,“天完”乃明朝立國之後修史時的篡改。但無論如何,這個以羅田布販徐壽輝為天子、麻捷運匠鄒普勝為太師、黃州漁民倪文俊為領軍元帥、沔陽小吏陳友諒為元帥簿書椽的朝廷就此開創。仿元制,統軍元帥府、樞密院及中央六部一應俱全,隻有中書省改稱“蓮台省”,白蓮教與紅巾軍的特征盡顯。

朱元璋與陳友諒竟是“友軍”:元末紅巾軍究竟分了多少派?

陳友諒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朱元璋》截圖

郭子興所部也是紅巾軍

天完政權以“摧富益貧”為口号而廣得民心,南方紅巾軍規模很快擴充至數十萬,兵分幾路大舉出擊。彭瑩玉被拜為軍師,随軍指揮參贊,東征南略。南方紅巾軍号稱不淫不殺、一無所擾,兵力極盛時達百萬人,縱橫馳騁于長江南北,控制湖北、湖南、江南、浙江、福建等廣大地區。至正十二年(1352)七月,紅巾軍攻克千古名城杭州,天完政權聲勢達到頂峰。

同樣是在這一年,身在教門、聚衆燒香的定遠土豪郭子興起兵于安徽濠州,麾下義軍同屬紅巾軍系統。一個二十五歲的青年前來投奔,卻被懷疑是元軍細作而遭捆綁看押。郭子興發現此人相貌不同尋常,松綁後一番交談又發現此人見識不俗,于是将這個青年收在帳下,讓他從十夫長做起。這個青年精明能幹、屢立戰功,漸漸成為郭子興心腹。郭子興遂将養女馬氏許配給他,從此紅巾軍中稱他為“朱公子”。這個從前隻能以排行和生日為名的青年,直到此時才起了一個能登大雅之堂的名字——朱元璋,字國瑞。

朱元璋與陳友諒竟是“友軍”:元末紅巾軍究竟分了多少派?

紅巾軍中稱他為“朱公子”。來源/電視劇《朱元璋》截圖

除南北紅巾軍與郭子興的江淮紅巾軍,同時起兵的還有多路豪傑,共同組成了龐大的紅巾軍系統。比如起兵于徐州的“芝麻李”,本名李二,以一倉芝麻赈濟災民而得号,手下義軍以河工為主力。起兵于河南的“布王三”,本名王權,相繼攻占鄧州、南陽等地,所部人稱“北瑣紅巾軍”。起兵于襄陽的孟海馬,相繼攻占襄陽、房縣等地,所部人稱“南瑣紅巾軍”。如此,西起漢水、東至淮水皆有紅巾軍活動,元朝中央朝廷之轄地幾乎被攔腰截斷。此時天下人人皆唱民謠:“塔兒黑,北人作主南人客(亦作‘塔兒白,北人是主南是客’)。塔兒紅,朱衣人作主人公。”所謂朱衣人,自然指紅巾軍,蒙元之天下似乎崩解在即。

張士誠和方國珍屬于“土豪”

被紅巾軍攔腰截斷的江南之地,又有兩路豪傑崛起。早在至正八年(1348),浙江台州私枭方國珍便反元于海上,與元軍反複周旋,屢降屢叛。至正十三年(1353)春,江蘇泰州鹽販張士誠率其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等人起義,攻克泰州、高郵。張士誠自封“誠王”,立國号“大周”,年号“天佑”。注意,方國珍、張士誠不以白蓮教相号召,不屬于紅巾軍系統。但無論是否屬于紅巾軍系統,東西南北幾乎同時義旗高舉,來勢之猛為元朝所料不及。元順帝怒斥元末名臣脫脫:“汝嘗言天下太平無事,今紅巾軍半宇内,丞相以何策待之?”脫脫汗流浃背,一時無言以對。

脫脫一面指揮兵馬圍剿紅巾軍,屢屢不利;另一面調集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地方實力派自行募集的地方武裝擊讨紅巾,反而見效。至正十二年(1352)八月,脫脫親率大軍出征徐州。徐州城破,“芝麻李”戰死,紅巾軍始遭重挫。元軍繼續聯合各路地方武裝,對南、北、西各部紅巾軍全力鎮壓。南、北瑣紅巾軍被剿滅,“布王三”、孟海馬遭擒殺。敗出杭州的彭瑩玉等人一度攻占徽州,但最終在元軍的圍攻下失敗,彭瑩玉與弟子況普天、項普略等人先後戰死。各路紅巾軍一時轉入低潮,元廷似乎中興有望。

朱元璋與陳友諒竟是“友軍”:元末紅巾軍究竟分了多少派?

元順帝征讨張士誠。來源/紀錄片《中國通史》截圖

紅巾軍系統不振,紅巾軍系統之外的張士誠就成了元朝最大的威脅。至正十四年(1354)六月張士誠攻破揚州,南北運河再次阻塞。脫脫親率大軍南征高郵,兵力号稱百萬。張士誠大敗,死守高郵城,眼見崩潰在即。誰知元順帝對脫脫太過猜忌,竟下诏削奪脫脫兵權,将其移置流放。元順帝臨陣易帥,高郵城下百萬元軍亂作一團,不戰自潰,大批散無所附者就近投奔張士誠。張士誠非但大難不死,反而實力暴漲。高郵之戰更成為元末農民戰争的轉折點,紅巾軍聲勢再起。

小明王,國号“大宋”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劉福通等人自砀山夾河迎回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立其為天子,号稱“小明王”。劉福通建都亳州,後遷都汴梁,立國号“宋”,改元“龍鳳”。這個後世稱為“韓宋”的北方紅巾軍政權立于中原腹心,不但是元朝最大的死敵,而且斷絕了元廷與南方諸省的聯系。從此元廷隻能以授官賜爵的方式換取方國珍、張士誠等人表面上一時的臣服,與藩屬無異。這實際為朱元璋在南方坐大提供了足夠的空間。

朱元璋與陳友諒竟是“友軍”:元末紅巾軍究竟分了多少派?

韓山童之子韓林兒。來源/電視劇《朱元璋》截圖

從至正十六年到至正十八年(1356-1358),劉福通令北方紅巾軍兵分三路,出師北伐。東路軍出山東,中路軍出山西,西路軍出陝西,合攻元大都。東路軍最為順利,原“芝麻李”部将毛貴率軍橫掃山東,連下河北重鎮,一直打到薊縣、通州一帶,距元大都僅一百餘裡。元順帝震驚不已,朝中已有遷都之議。但另兩路配合不力,毛貴隻得放棄河北、退回山東。“關先生”“破頭潘”等人率領的中路軍眼見已無法合攻大都,索性北上攻取塞外,先取大同,而後竟占領了元上都。紅巾軍絲毫不留情面,将“富誇塞北”的元帝國陪都和第二政治中心、重要性僅次于大都的元上都一把火燒成平地。

宏偉壯麗的帝國宮殿在烈火中倒塌,大元朝的命運已毋庸多言。緊随其後,中路軍轉向東進,攻破元遼陽行省,竟強渡鴨綠江,兩度征伐元朝的“驸馬之國”高麗,連連攻占平壤和開城,橫掃北韓半島北部。畢竟孤軍奮戰,中路軍最終在元軍和高麗軍的合擊下全軍覆沒。李武、崔德率領的西路軍則陷入與紅巾軍宿命之敵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的血戰,終遭慘敗。紅巾軍三路北伐可謂龍鳳政權輝煌的頂點,雖未能推翻元朝,卻牽制了元朝幾乎全部力量。郭子興因病早逝,朱元璋正是在龍鳳政權北伐讨元時受封為江南等處中書省平章,成為南方數十萬紅巾軍的統帥。

南北紅巾軍相繼覆滅

朱元璋趁機攻占應天(今南京),不斷向四周擴充勢力,更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受封為龍鳳政權的吳國公。此時與龍鳳相對的天完政權早已内鬥到地覆天翻。至正十七年(1357)元帥倪文俊遣大将明玉珍攻略蜀地,地盤進一步擴大。倪文俊大權在握,欲殺徐壽輝自立,反被陳友諒所殺。陳友諒随即把持天完政權,将徐壽輝玩弄于股掌之中。等徐壽輝失去利用價值,陳友諒安排壯士用鐵器擊碎了徐壽輝的腦袋。徐壽輝一死,陳友諒馬上在采石稱帝,立國号“漢”,改元“大義”。陳友諒至此背棄了紅巾軍的旗号,而與同出紅巾軍系統的朱元璋呈争霸之勢。

朱元璋與陳友諒竟是“友軍”:元末紅巾軍究竟分了多少派?

朱元璋。來源/電視劇《朱元璋》截圖

北方的龍鳳政權也到了臨近終結的時刻。三路北伐皆敗,元軍複來,察罕帖木兒調兵遣将進攻都城汴梁。偏偏紅巾軍又陷入内讧,毛貴死于部将趙君用之手,山東紅巾軍自相殘殺不斷。察罕帖木兒大軍圍困汴梁數月,攻破城池。劉福通、韓林兒僅率數百騎奪圍而遁,紅巾軍失去河南。察罕帖木兒乘勝進攻山東,克東昌,下濟甯,破濟南直至東海,一年之内恢複除孤城益都之外的山東全境。北方百萬紅巾至此基本全部失敗,由陝西至山東的中國北方地區名義上又重回元朝統治。而事實上,元廷再也無力控制地方,地無分南北早已是軍閥争雄。剿滅了北方紅巾軍的察罕帖木兒,卻在益州城下被紅巾軍降将田豐刺殺。據說消息傳來,朱元璋歎道:“天下無人矣!”

朱元璋異軍突起

如此,南北紅巾軍政權都已不複存在。龍鳳政權最後的象征劉福通、韓林兒兩人,苦守今屬安徽壽縣的安豐近五載,又遭名義上效忠元朝的張士誠發兵突襲。朱元璋發兵來援,接下來的事衆說紛纭。有人說,劉福通、韓林兒戰死于安豐圍城之際。也有人說劉福通、韓林兒被朱元璋迎接南下,途中渡江時被沉舟溺死于江底。無論如何,兩人身死國滅,紅巾軍的時代至此終結。

朱元璋以應天為根據地,西有陳友諒,東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面福建還有忠于元朝、起兵自保的陳友定,西邊蜀中又有建号“大夏”、自立為帝的明玉珍。朱元璋明白,方國珍、陳友定、明玉珍志在保土割據,張士誠對元朝首鼠兩端,皆不足懼。隻有實力最強的陳友諒,才是朱元璋最危險的敵人。此時的朱元璋和陳友諒,早已非兩支不同的紅巾軍,兩人的争鬥也不是紅巾軍的内戰。兩位同出自紅巾軍系統的枭雄,要争雄于江南,天下的紅巾軍餘部,看着這兩個人的對決,勝利者将得到天下紅巾軍的支援,繼而定鼎于天下。

于是,為後人津津樂道的至正二十三年(1363)鄱陽湖水戰就此上演。血戰三十六日,陳友諒中箭身亡,全軍大敗,朱元璋解除了統一南方的最大威脅。第二年朱元璋自稱吳王,第三年便将兵鋒轉向東面的張士誠。至正二十七年(1367)蘇州城破,張士誠自缢而死,三吳平定。割據浙東的方國珍歸降,朱元璋又攻取廣東、福建,據有東南半壁。彼時北方早已是擴廓帖木兒、孛羅帖木兒、李思齊、張良弼等軍閥支撐元朝的殘局。他們互相之間攻殺傾軋不休,元廷與順帝形同虛設。終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決意北伐,一篇《谕中原檄》流傳千古:“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至正二十八年(1368)春,朱元璋建國号“大明”,改元“洪武”,是為明太祖。八月,明軍進占大都,元順帝率殘部出奔塞外。元末紅巾紛起、群雄逐鹿的曆史,徹底畫上句号。

朱元璋與陳友諒竟是“友軍”:元末紅巾軍究竟分了多少派?

1368年,明軍進占大都。來源/紀錄片《中國通史》截圖

曆史上紅巾軍的影子

在朱元璋看來,元亡于盜賊,而自己取天下于群雄。按照朱元璋的旨意,明初修《元史》,全然以紅巾軍為妖寇,以鎮壓紅巾軍為義舉。《元史》稱朱元璋的軍隊為明軍,稱朱元璋的地盤取自于紅巾妖寇而非元人之手,更對朱元璋曾奉龍鳳年号、受紅巾軍的官職爵位皆隐而不書。唯有如此,朱元璋才能避免背負以下犯上、以臣逆君的道義包袱,突出自己受天命之正。有人認為,朱元璋借此進一步提出了“天不與首亂者”的天命思想和“天道報施”的曆史觀,進而推動了儒家天命論的發展。有趣的是,這些思想後來竟又為清人所用。清廷雖視明朝為敵國,卻把明朝滅亡的責任推給流寇,自命為替明朝讨賊複仇的正義之師,以示大清得天命之正。這樣的身後事,不知朱元璋身前是否想到?

朱元璋與陳友諒竟是“友軍”:元末紅巾軍究竟分了多少派?

記憶終究無法全部抹去,即便在朱元璋本人的回憶中,元末亂世的景象也是“民人盡亂,巾衣皆绛,赤幟蔽野”,“望之兩山皆赤”。有人目光敏銳,認為《水浒傳》中即可見端倪。一般認為《水浒傳》成書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羅貫中或有過混迹于義軍的經曆。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水浒傳》中屢有這樣的描寫:

“隻見林子西邊,齊齊的分過三五百個小喽羅來,一個個身長力壯,都是面惡眼兇,頭裹紅巾,身穿衲襖,腰懸利劍,手執長槍,早把一行人圍住。”

“秦明大怒道:‘紅頭子敢如此無禮!不須公祖憂心,不才便起軍馬,不拿了這賊,誓不再見公祖!’”“那軍都是鐵掩心甲,绛紅羅頭巾……”

這究竟是不是假借小說來表達元末紅巾軍往事,不得而知。但元末“挑動黃河天下反”“殺盡不平方太平”的百萬紅巾,早已永為史書所記。

END

作者 | 劉嘯虎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古月

*本文系“國家人文曆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在看”的永遠18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