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37年南京城破,南京市長率憲兵和日軍拼到全軍覆沒後,開槍自殺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争,29軍奮起抵抗。日軍一直想和中國軍隊在華北地區決戰,以發揮其機械化優勢,蔣介石也意識到了這點,立刻在上海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吸引日軍主力來攻,想利用江浙地區的密集水網,擋住日軍的侵略步伐。

唐生智請纓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慘烈代價,為首都南京的各大黨政軍系統,科研院校,工廠等機關向大後方搬遷争取了時間。但是日軍的動作十分迅速,1937年11月,國民黨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後,日軍立刻向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發動進攻。

1937年南京城破,南京市長率憲兵和日軍拼到全軍覆沒後,開槍自殺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學營正式下達了“大陸第8号”指令,指令“華中方面軍司令官與海軍協同,攻占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當日,日本“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就下令,調集九個師團20萬人分九路向南京發動進攻。

南京和上海僅有300公裡,早在11月下旬,軍令部作戰部部長劉斐就指出:

日軍可由江面用海軍封鎖和炮擊南京,然後以海陸空協同攻擊,南京将處于立體包圍的态勢下,無法固守。

為貫徹持久抗戰方針,應避免在初期和日軍作戰,建議在南京稍作象征性抵抗後,然後主動撤退。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白崇禧,軍政部部長何應欽,軍令部部長徐永昌等将領也都主張放棄南京,因為上海到南京的這300多公裡,都是平原,根本就無險可守。而且中國軍隊的主力在淞滬會戰中傷亡殆盡,不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很難恢複戰鬥力。蔣介石的德國顧問也建議放棄南京,不做無畏的犧牲。

其實當時國民政府的軍政要員都知道南京守不住,但是南京是中華民國的首都,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果不戰而退,影響肯定會不好。

在國民政府召開的最後一次南京防衛會議上,訓練總監唐生智慷慨激昂地站起來說:

“南京不僅是我國的首都,為國際觀瞻所系,又是孫總理陵墓所在,如果不戰就放棄南京,将何以對總理在天之靈?是以,非守不可。”

1937年南京城破,南京市長率憲兵和日軍拼到全軍覆沒後,開槍自殺

蔣介石轉而發問,那麼誰能固守呢?這時候,會場上鴉雀無聲,唐生智在了猶豫了一陣後再次站了出來,說道:“委員長,若沒有别人負責,我願意勉為其難。我一定堅決死守,與南京共存亡。”之後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羅卓英,劉興任副司令長官,調集剛從淞滬戰場上撤下來還沒有來得及休整的10餘萬國民黨軍守衛南京。

蕭山令臨危受命

在當時守衛南京的國民黨軍将領中,有一個職務很重要,這個職務就是南京市市長,當時的南京市市長就是蕭山令。1892年,蕭山令出生于湖南宜陽縣的一個小山村。

1937年南京城破,南京市長率憲兵和日軍拼到全軍覆沒後,開槍自殺

蕭山令的家族也算是書香門第,一門三代都是清朝末年的秀才,遠近聞名。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蕭山令六歲就進入私塾讀書,熟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很深。

清朝末年,列強紛紛侵略瓜分中國,清政府又腐敗無能,無力維護國家利益,緻使整個華夏大地生靈塗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少年的蕭山令無比憤慨,決定投筆從戎,他年輕的時候還受到曾國藩的影響,曾經立下誓言:“

兵符在握,一掃群魔

。”之後,蕭山令進入湖南陸軍國小學習。

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蕭山令考入了保定軍校第三期。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軍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備、學制最正規的一所軍事學府,湧現出了蔣介石,白崇禧,葉挺,張治中,傅作義等

中國現代史上的知名人物。保定三期也是英才輩出,張治中,黃紹竑,白崇禧等人都和蕭山令是同學。

保定軍校畢業之後,蕭山令回到湖南,在湘軍中先後擔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等職務,還跟随唐生智參加過北伐。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之後,蕭山令被編入了南京衛戍司令部。

1936年,蕭山令任國民黨憲兵副司令,晉升少将軍銜,主

管全國憲兵的編制與訓練工作。

南京保衛戰之前,憲兵司令谷正倫稱病退到重慶,蕭山令則被留了下來,管理國民黨憲兵,指揮憲兵第2團,第5團,第10團等部隊

。當時的蕭山令不僅擔任着全國憲兵副司令,還擔任着南京警備司令,防空司令,首都衛戍區副司令,首都警察廳廳長,南京市市長馬俊超逃到後方後,他還兼任着南京市市長一職。

1937年南京城破,南京市長率憲兵和日軍拼到全軍覆沒後,開槍自殺

這些職務放在平時,都是很多高官願意花大錢去疏通關系買的高位,但是放在1937年,卻變成了燙手山芋,很多國民黨軍高官紛紛找各種理由逃到後方,蕭山令則臨危受命,把這些重要職務都接了過來,協助唐生智指揮戰鬥。

壯烈殉國

國難當頭,民族生死存亡之際,蕭山令将軍表現出了一個中國軍人的氣節。南京保衛戰的部隊雖然名義上有15萬,但大多數部隊都是剛從淞滬會戰退下來的,各部隊武器損失嚴重,兵員減員也很大,實際上隻有八多萬人的部隊,有三萬多人還都是剛剛補充進來的新兵,沒有經過任何的軍事訓練。

1937年南京城破,南京市長率憲兵和日軍拼到全軍覆沒後,開槍自殺

1937年12月5日,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在日軍的立體攻勢下,南京很快陷入日軍的三面包圍中。12月6日,蔣介石召開少将以上的官員開會,要求他們勇敢作戰,服從唐生智司令官的指令。

唐生智為了表示自己和南京共存亡的決心,将江面的所有船隻全部撤離,也沒有制定任何撤退計劃,要求各部隊背水一戰。

12月11日深夜,蔣介石緻電唐生智,要求其準備撤退,儲存實力。12月12日淩晨,唐生智連夜和參謀人員制定撤退計劃,但這時候已經來不及。

在撤退過程中,蕭山令将軍又被任命為渡江總指揮,指揮部隊從下關渡口渡江撤退,這又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

在南京保衛戰的時候,他的朋友

陳輯川兩次來找他,給他分析目前的形勢,想讓他撤出南京,不要做無畏的犧牲。但是蕭山令卻回答:“

授命拱衛首都,防守無方,無以對黨國,殺敵不力,無以對金陵老小,貪生怕死,俯首稱奴,何臉見江東父老,

我走,南京的老百姓怎麼辦?現形勢已亂,各自隻顧逃命,滿城遊勇散兵,不聽指揮,軍心民心無法穩定, 守土衛國是軍人的職責,我應盡忠報國,笑卧沙場,死守南京,我意早決!

1937年南京城破,南京市長率憲兵和日軍拼到全軍覆沒後,開槍自殺

蕭山令被任命為渡江總指揮指揮,立刻率領憲兵部隊趕赴到江邊,這時候江面根本沒有多少船,蕭山令立刻指令憲兵部隊去拆民房紮筏子運送部隊渡江,此時數萬國民黨軍和大批群眾都湧入到了江邊,城内的部隊也放棄陣地,開始突圍,日軍的前鋒部隊已經打過來,蕭山令一邊指揮憲兵部隊反擊,一邊指揮官兵渡江。

12日夜是最關鍵的一夜,這時候,蕭山令有很多次機會逃離南京,他的部下三次把他推到一個木筏上,但他都遊了回來,繼續指揮部隊渡江。13日淩晨,日軍從水陸兩個方向夾擊,無數同胞慘遭罹難,屍橫遍野,江水都被染紅了。

1937年南京城破,南京市長率憲兵和日軍拼到全軍覆沒後,開槍自殺

蕭山令繼續指揮憲兵部隊和日軍進行慘烈的戰鬥,在經過五個小時的激戰後,憲兵部隊子彈打光,蕭山令多處負傷,但是蕭山令仍然高呼:“

成功成仁,今日是也

。”所剩無幾的憲兵挺着刺刀向日軍沖去,和日軍展開慘烈的肉搏戰,最後全軍覆沒。蕭山令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在部隊全軍覆沒後,開槍自盡,成為了抗戰爆發後第一位殉國的市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