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藏當雄發現唐(吐蕃)時期大型封土墓

新民晚報訊(記者 姜燕)昨天,國家文物局通報了西藏切熱遺址、瑪不錯遺址、格布賽魯遺址、當雄墓地4項重要考古成果。其中當雄吐蕃墓地年代為公元7至9世紀,屬唐(吐蕃)時期文化遺存。墓地考古學文化面貌顯示出其與中原文化,以及與周邊其他地區考古學文化特征的相關性,展示了早期文化的交流。當雄墓地考古發掘也是近年來在西藏境内首次對結構完整、形制複雜的唐(吐蕃)時期大型封土墓正式大規模發掘的一項考古工作。

西藏當雄發現唐(吐蕃)時期大型封土墓

圖說:經過清理的墓葬M3。網絡圖

當雄墓地位于西藏拉薩市當雄縣當曲卡鎮當曲居委會,縣政府駐地西北約2公裡處,念青唐古拉山脈的果瓦那布山東側平緩坡地上,海拔約4300米。此處墓地為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發現,共登記有6座大型封土墓和33座小型封土墓,現為當雄縣文物保護機關。為配合基本建設項目,2020年、2021年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當雄縣文化和旅遊局全程配合參與。共清理了6座大型和30座小型封土墓,按地理位置可将當雄墓地分為南北兩區,南區分布有6座大型封土墓,北區分布有47座小型封土墓。根據碳十四測年結果和考古類型學研究,墓葬年代為公元7-9世紀,屬唐(吐蕃)時期文化遺存。

墓葬基本由地上封土和封土下墓室結構組成,封土平面基本呈近圓形或圓角梯形,立面均呈覆鬥狀。大型墓葬形制主要為豎穴土坑石室墓和圓形穹窿頂石室墓兩類,均為多室墓,基本由墓道、主墓室和側室構成。小型墓葬形制主要為豎穴土坑石室墓和豎穴土坑墓,均為單室墓,個别有墓道結構。墓室外圍基本有梯形茔牆結構。

大型墓葬出土金銀器,各類珠飾,陶器(陶片),銅器,鐵器殘件,擦擦,織物,以及石質黑白圍棋子等。小型墓葬基本無随葬品,僅出土少量銅器、鐵器、陶片、珠飾和皮革制品等。出土人骨基本零散且不完整,可能為二次撿骨葬,未發現葬具痕迹。随葬動物骨骼現象較多,主要有狗、馬、牛、羊等。

西藏當雄發現唐(吐蕃)時期大型封土墓

圖說:出土的黑白棋子。網絡圖

大型墓葬被盜擾情況較為嚴重,僅結構儲存較好,出土遺物普遍較少。小型墓葬未見明顯的盜擾痕迹,但随葬品極少。出土遺物主要有金銀器,包括雄獅鳥紋金耳勺、植物紋金飾件、銅鍍金覆面、陰刻花紋銀飾件、銀帶扣和金珠、銀珠等;狗頭金;青金石、瑪瑙、珊瑚、松石、珍珠等飾件;陶器(陶片),包括1件鴨嘴流單耳平底罐和若幹彩繪赭面人物形象的陶片,屬青藏高原首次發現;銅器,包括銅鏡、銅鈴、銅杯、銅勺、銅錐狀器等;鐵器殘件,可辨器型有鐵箭镞等;漆皮殘片;貝類制品;紡織物;擦擦;石質黑白圍棋子等。

地處唐蕃古道上的當雄墓地考古出土的石質黑白圍棋子、雄獅鳥紋金耳勺、漆皮殘片、紡織物等顯示出其與中原文化,以及與周邊其他地區考古學文化特征的相關性,展示了早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當雄墓地儲存較為完整的封土墓葬形制和出土的雄獅鳥紋金耳勺、鴨嘴流單耳平底罐、石質黑白圍棋子、瑪瑙、珊瑚、綠松石等各類珠飾、各類銅器、鐵器金屬器,以及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彩繪赭面人物形象的陶片等文化特征均為進一步了解西藏唐(吐蕃)時期考古學文化面貌、喪葬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對于研究唐王朝與吐蕃關系史,探讨物質文化交流史等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三項考古成果分别為全新世早期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噶爾縣切熱遺址、距今約4000年的史前聚落遺址康馬縣瑪不錯遺址(海拔4410米)和青銅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早期的遺址劄達縣格布賽魯遺址。這四項均為“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國家文物局将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架構下持續推進西藏考古工作,促進多學科合作研究,不斷深化西藏地區史前文化發展與環境變遷、吐蕃文化、高原絲綢之路及南亞廊道等重要課題研究。

繼續閱讀